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側支循環(huán)的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6-03 22:21
目的:探討腦白質疏松(LA)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側支循環(huán)的關系。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并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檢查(DSA)和頭顱核磁共振(MRI)的患者,詳細回顧并記錄研究對象的病史及輔助檢查,包括: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煙史、飲酒史、生化檢查、頸動脈超聲、頭顱MRI、DSA檢查結果。根據頭顱MRI判定LA的有無進行分組,分為LA組和非LA組,比較LA組和非LA組之間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狹窄程度的分布差異性,研究LA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對存在中重度頸動脈狹窄的LA患者根據一級側支循環(huán)開放與否分為開放組和未開放組,比較開放組和未開放組LA的嚴重程度,研究LA與一級側支循環(huán)的關系。結果:(1)分析顯示,LA組與非LA組比較,頸動脈斑塊類型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調整其他危險因素后顯示軟斑與LA存在相關性(P<0.05,OR=2.95),硬斑、混合斑與LA無明顯相關(P>0.05)。(2)LA組與非LA組比較,頸動脈狹窄程度分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調整其他危險因...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入選標準
1.3 排除標準
1.4 方法
1.4.1 收集內容
1.4.2 主要儀器設備
1.4.3 相關定義的診斷標準
1.4.4 相關鑒別診斷
1.4.5 研究分組
1.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2.結果
2.1 LA組與非LA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斑塊類型的關系
2.3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關系
2.4 一級側支循環(huán)開放組與未開放組腦白質疏松嚴重程度分布比較
3. 討論
3.1 腦白質疏松的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及相關臨床研究
3.1.1 腦白質疏松的發(fā)病機制
3.1.2 腦白質疏松的危險因素
3.1.3 腦白質疏松的相關臨床研究
3.2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及危險因素
3.2.1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
3.2.2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3.3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側支循環(huán)的關系
3.3.1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斑塊
3.3.2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斑塊回聲性質
3.3.3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
3.3.4 腦白質疏松與側支循環(huán)
3.3.5 改善頸動脈狹窄及促進側支循環(huán)開放與腦白質疏松
3.4 局限性與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縮略詞表
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653582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入選標準
1.3 排除標準
1.4 方法
1.4.1 收集內容
1.4.2 主要儀器設備
1.4.3 相關定義的診斷標準
1.4.4 相關鑒別診斷
1.4.5 研究分組
1.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2.結果
2.1 LA組與非LA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斑塊類型的關系
2.3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關系
2.4 一級側支循環(huán)開放組與未開放組腦白質疏松嚴重程度分布比較
3. 討論
3.1 腦白質疏松的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及相關臨床研究
3.1.1 腦白質疏松的發(fā)病機制
3.1.2 腦白質疏松的危險因素
3.1.3 腦白質疏松的相關臨床研究
3.2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及危險因素
3.2.1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
3.2.2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3.3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側支循環(huán)的關系
3.3.1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斑塊
3.3.2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斑塊回聲性質
3.3.3 腦白質疏松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
3.3.4 腦白質疏松與側支循環(huán)
3.3.5 改善頸動脈狹窄及促進側支循環(huán)開放與腦白質疏松
3.4 局限性與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縮略詞表
綜述
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及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6535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535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