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Ⅱ的抑制劑KN93對大鼠海馬培養(yǎng)神經元與PC12細胞的毒性作用與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0-08-26 17:39
【摘要】:前言癲癇是一種大腦神經元放電異常的復雜的神經系統(tǒng)性疾病,發(fā)病率為0.5-1%影響著世界上7000多萬病患者。癲癇具有復雜的發(fā)病機制,且其機制尚未明確。Ca~(2+)/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II)作為Ca~(2+)/鈣調蛋白(Calmodulin,CaM)調節(jié)蛋白家族中的一個主要成員,其在多種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CaMKII磷酸化活性在不同癲癇模型中下降,我們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遺傳性癲癇震顫大鼠(Tremor,TRM)海馬中磷酸化CaMKⅡ蛋白表達下調。KN93為CaMKII特異性抑制劑,可抑制CaMKII磷酸化活性。到目前為止,KN93對神經細胞的毒性作用與機制并不清楚。電壓門控鈉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VGSC)是常見且重要的鈉通道類型之一,其由一個α亞基和多個β亞基(β_1-β_4)構成,α亞基具有10種不同的亞型(Na_V1.1-1.9,Nax),其中Na_V1.1、Na_V1.2、Na_V1.3和Na _V1.6這4種亞型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大量分布。VGSC作為啟動神經元的動作電位,同時VGSC也是抗癲癇藥物的主要治療靶點。我們既往研究和他人研究表明病人癲癇腦組織和癲癇動物模型VGSC的蛋白表達上調,VGSC功能亦發(fā)生變化。同時,我們前期發(fā)現側腦室給予KN93的自發(fā)性癲癇大鼠海馬組織中磷酸化CaMKⅡ蛋白表達進一步下調,Na_V1.2蛋白表達上調,表明CaMKⅡ抑制改變VGSC的表達,可能與癲癇的發(fā)病機制或繼發(fā)表現相關。到目前為止,CaMKⅡ活性抑制對神經細胞VGSC的作用仍不清楚。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又稱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或MAP激酶)是特定于氨基酸、絲氨酸和蘇氨酸的特異性蛋白激酶。MAPK參與指導細胞對多種刺激的反應,例如有絲分裂原、滲透壓、熱休克和促炎細胞因子。它們調節(jié)細胞功能,包括增殖、基因表達、分化、有絲分裂細胞存活和細胞凋亡。c-Jun N-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是MAPK的重要通路靶點之一,最初鑒定為激酶結合并磷酸化c-Jun的上絲氨酸其轉錄激活結構域內的-63和Ser-73。它們屬于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并控制由細胞因子、紫外線照射、熱休克和滲透壓休克等原因導致的應激反應,并在細胞凋亡途徑中起關鍵作用。研究表明哺乳動物和昆蟲的炎癥反應可通過兩種MAP激酶激酶MKK4和MKK7進行活化,并且可以通過Ser/Thr和Tyr蛋白磷酸酶使JNK失活。本研究使用磷酸化的JNK抑制劑(p-JNK抑制劑)SP600125,我們前期研究中發(fā)現TRM海馬組織p-JNK表達升高,CaMKII活性抑制后TRM海馬組織p-JNK表達進一步升高,但JNK通路如何影響KN93對神經細胞的作用并不明確。因此,本研究通過細胞培養(yǎng)、分子生物學方法揭示KN93對大鼠原代培養(yǎng)神經元和PC12的作用及其機制,明確KN93對神經細胞的毒性作用及KN93誘導的毒性作用和p-JNK通路之間的關系,旨在進一步闡明癲癇的發(fā)病機制,為癲癇離子通道特異性藥物的篩選提供初步的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實驗方法1.傳代細胞(PC12細胞系)培養(yǎng)將凍存的細胞種子37℃復蘇30分鐘,倒入具有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皿中,每6-12h觀察細胞形態(tài)。當細胞長滿培養(yǎng)皿時開始傳代,倒出培養(yǎng)皿中的細胞液,緩慢倒入預熱的無血清培養(yǎng)液清洗三次。倒入胰酶消化3-5分鐘(隨時觀察細胞狀態(tài)),消化完全后倒入有血清培養(yǎng)液終止消化,并傳至新的培養(yǎng)皿中。取長好細胞,重復細胞傳代過程,消化完全后打入2 mL有血清培養(yǎng)液,將細胞液轉移至5 mL EP管中封好,離心后取細胞沉淀與900μL牛血清馬血清混懸液和100μL凍存液吹打細胞至均勻,轉移至細胞凍存管,4℃30分鐘,-20℃2小時,-80℃梯度凍存。2.原代海馬神經元培養(yǎng)出生2天內新生Wistar大鼠幼崽,麻醉并斷頭,迅速取出大腦放入4度存放的Hank’s液中浸泡。在顯微鏡冰浴狀態(tài)下迅速解剖海馬,取用冷藏的5 mL細胞培養(yǎng)液(Hyclone DME/F-12)清洗海馬組織三次。使用1-2 mL果膠酶消化海馬組織,輕輕吹打1-2次,取出細胞懸液將剩余組織再次使用果膠酶消化,直至消化完全。將消化后細胞與海馬神經元培養(yǎng)液均勻混合并計數進行鋪板。24小時貼壁后每隔一天半數體積換液。培養(yǎng)7-9天觀察神經元狀態(tài)后做實驗。3.免疫印跡(Western Blot,WB)實驗法取出提前鋪好的六孔細胞培養(yǎng)板,每板加150μL細胞裂解液,細胞刮刀均勻刮培養(yǎng)板至細胞完全與裂解液混合,靜置30分鐘,將細胞裂解液吸取至1.5 mL EP管中,12000轉20分鐘4℃離心,將細胞膜細胞器等雜質離心至管底。轉移上清至新的1.5 mL EP管中,測蛋白濃度。按照樣品與Loading Buffer 4:1混勻后放置樣品加熱器中加熱10分鐘,使蛋白變性。制膠后進行電泳,75 V低壓電泳30分鐘后切換電壓110 V電泳1小時。Marker電泳至玻璃板底部停止電泳,取出膠。制轉膜三明治,放入冰袋,避光濕轉大分子300 mA 6個小時,小分子200 mA 90分鐘。封閉后膜孵育VGSC亞基兔源一抗抗體和凋亡相關指標一抗抗體,TBST清洗三次每次10分鐘,孵育羊抗兔二抗,TBST清洗三次每次10分鐘。1:1配置ECL發(fā)光液,進行發(fā)光。4.CCK8(Cell Counting Kit 8)細胞毒性實驗重復細胞傳代過程,在96孔板中接種細胞懸液,每孔種5000-7000個細胞(注意混勻)。細胞貼壁后,按照0、0.1、0.3、1、3、10、30、100的濃度梯度給藥24小時,終濃度體積為100μL。按1:10加入CCK-8試劑,在細胞培養(yǎng)箱內繼續(xù)孵育2小時,用酶標儀測定在450 nm處的吸光值,如果吸光度值不達標每30分鐘再測一次。CCK8細胞存活率實驗通過吸光度值按照細胞存活率(%)=[A(加藥)-A(空白)]/[A(0加藥)-A(空白)]×100%的公式進行計算。5.流式細胞術冰浴條件下,用胰酶消化細胞,終止消化后離心取細胞沉淀。取4 mL Binding buffer放入36 mL去離子水中混勻,10倍稀釋Binding buffer試劑。加900μL PBS洗細胞,將懸液轉移到1.5 mL的EP管中,1000轉離心5分鐘。離心后去除上清,加950μL Binding buffer輕輕吹打再次離心1000轉5分鐘,以上過程重復兩次,取出離心后EP管去除上清,每管保留100μL處理后的細胞懸液。除PI單染和空白對照組,每管加5μL的FITC(綠),避光染色10分鐘。每管加5μL PI(紅),注意混勻,染完后1小時內測。加300μL PBS和樣品于流式小管中,標記樣本,測量前吹打勻。染色及數據統(tǒng)計:PI表示晚期凋亡,FITC染色表示早期凋亡。Q4代表早期凋亡;Q2代表晚期壞死;Q1代表損傷,一般以Q2+Q4為主。6.免疫熒光培養(yǎng)細胞時先每皿鋪放一張細胞爬片(WBS),取培養(yǎng)好的神經元,4%多聚甲醛固定30分鐘,并用PBS清洗10分鐘三次。3%BSA封閉液封閉30分鐘,取300倍稀釋的NeuN一抗稀釋液(Abcam)50μL 4℃濕盒中孵育一夜。第二天PBS清洗10分鐘三次,100倍稀釋FITC熒光二抗(中杉金橋)50μL敷育兩小時。PBS清洗10分鐘三次后,DAPI原液染核10分鐘,再次重復清洗步驟,取出處理好的細胞爬片,用甘油封片,熒光顯微鏡拍攝NeuN與細胞核表達情況。7.統(tǒng)計分析根據Western Blot免疫印跡實驗分別將其PVDF膜成像灰度值轉換成標準化比值。使用GraphPad 7.0軟件繪制對照組,KN93加藥組,KN93與TTX共同加藥組和KN93與p-JNK共同加藥組。免疫熒光通過Image J進行統(tǒng)計計算。使用SPSS軟件評估數據的顯著性差異,統(tǒng)計方法主要為學生氏t檢驗和方差分析,數據為平均值+標準誤,P0.05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認為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差異。結果1.KN93給藥后24小時對細胞生存率與形態(tài)學的影響利用CCK8實驗法,應用KN93按照0、0.1、0.3、1、3、10、30、100μmol的濃度梯度給藥24小時后進行濃度效應曲線測定。細胞存活率隨KN93濃度升高而下降,當KN93濃度為25μmol時,細胞存活率為50%即細胞半數致死劑量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n=6)。經過KN93給藥后,原代培養(yǎng)海馬神經元中通過免疫熒光染色法發(fā)現NeuN染色的陽性細胞百分比均有下降,從細胞形態(tài)學角度證明KN93能導致細胞死亡。2.KN93給藥后24小時對細胞凋亡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Western Blot實驗法對凋亡相關的幾個通路蛋白進行驗證,發(fā)現Caspase-3蛋白表達增加,凋亡通路其他相關蛋白(BCL-2,Bax,Cytochrome-c)也體現出下降或升高的趨勢,證明KN93給藥后24小時激活凋亡通路,誘導細胞凋亡(n=6)。根據蛋白層面表達,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利用流式細胞術觀察細胞凋亡程度,發(fā)現25μmol KN93給藥24小時后細胞達到半數凋亡(n=6)。3.KN93給藥后24小時對VGSC的影響為了進一步了解24小時KN93給藥誘導細胞凋亡并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我們研究其對VGSC四個亞型Na_V1.1,Na_V1.2,Na_V1.3,Na_V1.6的作用。電壓型門控VGSC四個亞型KN93給藥處理24小時后,我們從蛋白層面發(fā)現表達變化。與對照組相比Na _V1.1與Na_V1.2兩個亞型上調,Na_V1.6亞型下調,Na _V1.3有微弱改變但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一現象表明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Ⅱ的抑制劑KN93給藥后24小時改變VGSC的表達。4.p-JNK信號通路參與CaMKⅡ抑制劑KN93誘導的細胞凋亡KN93給藥后24小時可作用于p-CaMKII通路,p-JNK為p-CaMKⅡ通路中的下游蛋白,我們應用CCK8實驗法分別得出p-JNK抑制劑,p-JNK抑制劑與KN93在不同濃度時間條件下對細胞存活率的影響。通過免疫熒光技術在細胞形態(tài)表達層面觀察p-JNK抑制劑對細胞凋亡的影響。利用Western Blot實驗法發(fā)現凋亡代表性蛋白Caspase-3表達下降其他與凋亡通道相關的上下游抗體蛋白也均有變化,且p-JNK抑制劑(SP600125)可抑制KN93誘導的p-JNK表達增加。5.p-JNK信號通路參與CaMKⅡ抑制劑KN93誘導的VGSC表達異常我們應用免疫印跡實驗研究CaMKⅡ抑制劑KN93在蛋白表達層面對VGSC四個亞型Na _V1.1、Na_V1.2、Na_V1.3和Na _V1.6的影響。與KN93給藥后24小時組比較,p-JNK抑制劑可以降低Na_V1.1和Na_V1.2表達,升高Na_V1.6表達。結論與研究意義首先,我們應用CCK8測試不同給藥濃度下的細胞存活率,之后應用熒光染色染色和Western Blot免疫印跡實驗法分別在細胞形態(tài)層面和蛋白表達層面觀察給藥對細胞凋亡的影響。實驗發(fā)現KN93給藥后24小時可誘導細胞凋亡,而不同VGSC亞型對KN93給藥后24小時呈現不同表達。為了進一步探究KN93給藥后24小時作用機制,應用p-JNK抑制劑驗證鈣調蛋白激酶所在通路機制。數據顯示,p-JNK抑制劑對KN93給藥后24小時導致的細胞凋亡具有逆轉作用,并對VGSC不同亞型具有不同影響,說明p-JNK可影響VGSC表達與細胞凋亡。綜上所述,我們關注KN93給藥后24小時對VGSC的影響與p-JNK抑制劑對其細胞凋亡的逆轉和作用機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進一步研究KN93給藥后24小時誘導的毒性機制。綜上,本研究揭示KN93毒性作用,初步表明p-JNK通路參與毒性作用機制,進一步揭示癲癇發(fā)病機制并為尋找抗癲癇藥物的新靶點提供理論依據。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42.1
【圖文】:
12圖 1 KN93 對細胞生存率與形態(tài)學的影響。(A)KN93 濃度分別為 0.3、1、3、10、30 μM 時對 PC12細胞毒性的濃度依賴性曲線;(B)原代海馬神經元 NeuN 陽性神經元在對照組和 KN93 給藥組中的表達與定位;(C)PC12 細胞系和原代培養(yǎng)神經元中對照組與 KN93 給藥組的 WB 代表條帶和統(tǒng)計圖 *代表與正常組相比, *P<0.05, **P<0.01, ***P<0.005, ****P<0.0001
14圖 2 KN93 給藥 24h 后對細胞凋亡的影響。(A)PC12 細胞,正常組與原代培養(yǎng)神經元,正常組與 KN93 給藥組 NeuN, Caspase-3, Bcl-2, Bax 及 Cytochrome-c 代表性蛋白條帶;(B)PC12 細胞系正常組,正常組與 KN93 給藥組 NeuN, Caspase-3, Bcl-2, Bax 及 Cytochrome-c 蛋白相對灰度值,*代表與正常組相比, *P<0.05, **P<0.01;(C)原代培養(yǎng)神經元,正常組與 KN93 給藥組 NeuNCaspase-3, Bcl-2, Bax 及 Cytochrome-c 蛋白相對灰度值,*代表與正常組相比,*P<0.05, **P<0.01
中國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3.3 KN93 對 VGSC 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明確 KN93 給藥 24h 對 VGSC 的影響,我們研究其對 VGSC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四個亞型 NaV1.1、 NaV1.2、 NaV1.3 與 NaV1.6 的影響。如圖 3 所示,VGSC四個亞型 KN93 給藥 24h 處理后,蛋白層面發(fā)生變化。與對照組相比,NaV1.2 亞型在兩種細胞中表達上調(n=6, *P<0.05 和**P<0.01),NaV1.1、NaV1.3 和 NaV1.6 無明顯變化 。上述結果表明 KN93 給藥后 24 小時導致 VGSC 亞型的異常表達。
本文編號:2805484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42.1
【圖文】:
12圖 1 KN93 對細胞生存率與形態(tài)學的影響。(A)KN93 濃度分別為 0.3、1、3、10、30 μM 時對 PC12細胞毒性的濃度依賴性曲線;(B)原代海馬神經元 NeuN 陽性神經元在對照組和 KN93 給藥組中的表達與定位;(C)PC12 細胞系和原代培養(yǎng)神經元中對照組與 KN93 給藥組的 WB 代表條帶和統(tǒng)計圖 *代表與正常組相比, *P<0.05, **P<0.01, ***P<0.005, ****P<0.0001
14圖 2 KN93 給藥 24h 后對細胞凋亡的影響。(A)PC12 細胞,正常組與原代培養(yǎng)神經元,正常組與 KN93 給藥組 NeuN, Caspase-3, Bcl-2, Bax 及 Cytochrome-c 代表性蛋白條帶;(B)PC12 細胞系正常組,正常組與 KN93 給藥組 NeuN, Caspase-3, Bcl-2, Bax 及 Cytochrome-c 蛋白相對灰度值,*代表與正常組相比, *P<0.05, **P<0.01;(C)原代培養(yǎng)神經元,正常組與 KN93 給藥組 NeuNCaspase-3, Bcl-2, Bax 及 Cytochrome-c 蛋白相對灰度值,*代表與正常組相比,*P<0.05, **P<0.01
中國醫(y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3.3 KN93 對 VGSC 的影響為了進一步明確 KN93 給藥 24h 對 VGSC 的影響,我們研究其對 VGSC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四個亞型 NaV1.1、 NaV1.2、 NaV1.3 與 NaV1.6 的影響。如圖 3 所示,VGSC四個亞型 KN93 給藥 24h 處理后,蛋白層面發(fā)生變化。與對照組相比,NaV1.2 亞型在兩種細胞中表達上調(n=6, *P<0.05 和**P<0.01),NaV1.1、NaV1.3 和 NaV1.6 無明顯變化 。上述結果表明 KN93 給藥后 24 小時導致 VGSC 亞型的異常表達。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羅放;田玉科;;鞘內注射KN93對小鼠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鎮(zhèn)痛效應[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羅放;田玉科;;鞘內注射KN93對小鼠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鎮(zhèn)痛作用[A];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七屆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千慧;蔡際群;郝麗英;郭鳳;;CaMKⅡ抑制劑KN93對遺傳性癲癇大鼠海馬電壓門控性鈉通道亞型NaV1.1,NaV1.2表達的影響[A];中國生理學會第24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生理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4年
3 羅放;田玉科;;鞘內注射KN93對小鼠慢性炎性痛的鎮(zhèn)痛作用[A];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七屆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展翅;磁刺激對小鼠原代海馬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相關蛋白和鈣信號轉導機制影響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東儀;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Ⅱ的抑制劑KN93對大鼠海馬培養(yǎng)神經元與PC12細胞的毒性作用與機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丁翔;大鼠原代培養(yǎng)心房肌細胞鈣超載模型建立及CaMKⅡ抑制劑KN93的干預作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054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054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