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應用3D-pCASL技術多個標記延遲時間評估煙霧病患者在靜息狀態(tài)下側支循環(huán)的腦血流儲備能力,進而預測煙霧病患者未來發(fā)生缺血性卒中的風險。材料與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南昌大學第二臨床附屬醫(yī)院經DSA或MRA檢查確診的煙霧病患者252例,剔除沒有行完整磁共振序列掃描的煙霧病患者53例,剔除因腦出血癥狀入院患者40例,剔除雙側煙霧病患者85例,剔除動脈粥樣硬化患者12例,剔除圖像不清晰患者16例,經篩選符合本研究條件共有46例。根據臨床綜合信息結果分為無癥狀組(共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TIA組(共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梗塞組(共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其中ASL采用3D-pCASL技術,采用兩個不同標記延遲時間(post labeling delay time,PLD)參數,得到前外分水嶺區(qū)、內分水嶺區(qū)、后外分水嶺區(qū)及基底節(jié)區(qū)(尾狀核頭部)的腦血流量(CBF),1525ms所得到腦血流值定義為CBF 1,2525ms所得到腦血流量定義為CBF 2,然后計算側支循環(huán)的腦血流儲備能力估計值(ΔCBF=CBF2-CBF1),比較無癥狀組、TIA組、梗塞組的ΔCBF。其中對TIA組、梗塞組間的影響因素進行卡方檢驗;使用SPSS 23.0軟件對三組間的基底節(jié)區(qū)、前外分水嶺區(qū)、內分水嶺區(qū)、后外分水嶺區(qū)ΔCBF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將TIA組及梗塞組患者基底節(jié)區(qū)、后外分水嶺區(qū)、內分水嶺區(qū)、前外分水嶺區(qū)的ΔCBF進行ROC曲線分析,計算AUC,并得到各腦區(qū)的截取值、敏感度及特異度。結果:1.基底節(jié)區(qū)無癥狀組、TIA組、梗塞組ΔCBF值比較:無癥狀組與TIA組ΔCBF沒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無癥狀組與梗塞組、TIA組與梗塞組ΔCBF的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梗塞組ΔCBF較無癥狀組、TIA組減低。2.前外分水嶺區(qū)無癥狀組、TIA組、梗塞組ΔCBF值比較:無癥狀組與TIA組、無癥狀組與梗塞組、TIA組與梗塞組ΔCBF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無癥狀組ΔCBFTIA組ΔCBF梗塞組ΔCBF。3.內分水嶺區(qū)無癥狀組、TIA組、梗塞組ΔCBF值比較:無癥狀組與TIA組、無癥狀組與梗塞組、TIA組與梗塞組ΔCBF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中無癥狀組ΔCBFTIA組ΔCBF梗塞組ΔCBF。4.后外分水嶺區(qū)無癥狀組、TIA組、梗塞組ΔCBF值比較:無癥狀組與TIA組、無癥狀組與梗塞組、TIA組與梗塞組ΔCBF均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5.TIA組、梗塞組各腦區(qū)ΔCBF進行ROC曲線分析結果:基底節(jié)區(qū)、后外分水嶺區(qū)曲線下面積小,靈敏度、特異度不高,預測TIA是否會進展為腦梗塞效能低;前外分水嶺區(qū)及內分水嶺區(qū)曲線下面積超過0.90,靈敏度、特異度高,預測TIA是否會進展為腦梗塞效能高。結論1.利用多參數3D-pCASL技術不僅可以更全面地對煙霧病患者腦血流灌注的情況進行評估,而且可以計算出靜息狀態(tài)下側支循環(huán)的腦血流儲備估計值ΔCBF;通過對各腦區(qū)ΔCBF的改變分析,可以預測煙霧病患者未來發(fā)生缺血性卒中的風險,其中以前外分水嶺、內分水嶺區(qū)ΔCBF檢驗效能最高。2.利用多參數3D-pCASL技術獲得的ΔCBF,雖然無法對應激狀態(tài)下的腦血流儲備能力進行估計,但是由于ASL技術快速、精確、無創(chuàng)、無輻射,ΔCBF可以作為一個評估MMD患者在靜息狀態(tài)下側支循環(huán)的腦血流儲備指標。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43.3
【圖文】:
DWI 顯示左側大腦半球多發(fā)亞急性腦梗塞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慧;王夢辰;陳敦超;尚勁;劉揚穎秋;王銘義;宋清偉;苗延巍;;三維準連續(xù)動脈自旋標記技術中不同PLD值對單側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患者腦血流灌注的評估[J];磁共振成像;2017年11期
2 婁昕;呂晉浩;;動脈自旋標記腦灌注MRI技術規(guī)范化應用專家共識[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年11期
3 崔璨;馬云川;;腦血管儲備功能的檢測方法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5年02期
4 賈慧娟;魏里;付玉存;;256層螺旋CT動態(tài)容積掃描在煙霧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4年18期
5 朱劍萍;趙寧輝;張洋霖;濮進敏;徐勇輝;孫勇;劉燦麗;;CT腦灌注聯合血管成像在煙霧病血管重建術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年01期
6 羅海龍;黃力;;動脈自旋標記的新進展及其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4年01期
7 劉鵬;李德生;楊偉中;段煉;;腦硬腦膜顳淺動脈血管融通術治療出血型煙霧病的療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04期
8 劉文華;倪冠中;黃顯軍;孫文;朱武生;徐格林;劉新峰;;成年型煙霧病側支循環(huán)的分布模式[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年03期
9 趙蓮萍;凌雪英;黃力;;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與動脈自旋標記灌注技術在腦梗死中的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年06期
10 歐陽巧洪;段中響;段煉;肖玲;馮捷;;~(18)F-FDG腦PET顯像評價煙霧病治療效果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9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璐;SPECT腦血流灌注顯像在煙霧病患者手術療效評價中的意義[D];蘭州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
27465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74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