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帕金森氏病患者抑郁與皮層形態(tài)學的相關性
【圖文】:
圖 1、PD 伴抑郁組與 HC 組局部皮質厚度比較(P<0.05,FWE 校正),PD 伴抑郁組左側舌回、左側梭狀回、左側顳下回區(qū)域大腦皮層厚度較正常組降低,圖中 P 值越小,顏色越深。表 3、PD 組和正常對照組局部皮質厚度的比較腦區(qū) 體素大小 峰點 T 值 峰點 P 值(FWE 校正) 峰點 MNI 坐標(x,,y,z,mm)左梭狀回 651 5.98 0.003 (-29,-65,18)
圖 2、PD 伴抑郁組區(qū)域皮質厚度與 HAMD-17 量表評分相關性分析,左側梭狀回、左側舌回和左側楔前葉皮質厚度與 HAMD-17 評分存在相關性(P<0.05,FWE 校正,圖中所示為 P值),圖中 P 值越小,顏色越深。表 4 區(qū)域皮質厚度與 HAMD-17 量表評分相關性腦區(qū) 體素大小 峰點 T 值 峰點 P 值(FWE 校正) 峰點 MNI 坐標(x,y,z,mm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4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麗萍;;帕金森氏病與血管性帕金森氏綜合征的臨床對比[J];中國水電醫(yī)學;2003年06期
2 陳騰;;帕金森氏病的分子生物學研究[J];國際學術動態(tài);2004年02期
3 史達富;;你想不到的“椎”魁禍首:“帕金森”可能與脊椎有關[J];華人時刊;2017年06期
4 馬培奇;;帕金森氏病治療藥物發(fā)展現況及臨床應用[J];上海醫(yī)藥;2009年10期
5 王桂榮,王麗芬,郝晶,吳容巖;帕金森氏病護理干預效果的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3年12期
6 于偉,李英杰,張民,侯得軍;帕金森氏病的外科治療[J];吉林醫(yī)學;2003年06期
7 李留芝;帕金森氏病人的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現代護理;2002年02期
8 劉原;西藏地區(qū)首例帕金森氏病丘腦腹外側核毀損術患者的護理體會[J];西藏科技;2002年01期
9 鐘靜玫,丁里,武紹遠,張金章;帕金森氏病合并進行性脊肌萎縮癥1例報道[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1年02期
10 王衛(wèi)東;帕金森氏病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前瞻性縱向研究[J];醫(yī)學信息;200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虹;趙藝蕾;許順良;鄭旭寧;臧玉峰;王玨;;早期帕金森氏病靜息狀態(tài)腦活動局部一致性的改變[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劉迎暉;呂健;;“細胞刀”治療帕金森氏病的健康教育[A];全國外科護理學術會議暨專題講座論文匯編[C];2000年
3 張留莎;陳佐明;;帕金森氏病與抑郁[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王偉祥;靳瑞領;劉景隆;李春華;董子祺;;綜合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病個例報導[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九屆全國腦血管病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5 楊春;谷玲;張延軍;;血漿β-內啡肽定量檢測對帕金森氏病臨床診治的價值[A];2003年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6 蔣家啟;陳慶良;;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圍術期處理[A];2008年第七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麻醉學術年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8年
7 王維;于小平;毛俊;劉晟;;實驗性帕金森氏病的影像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一次全國介入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Peter Chung;;靈芝孢子對帕金森氏病的保護作用[A];2004靈芝專題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陳月華;張紅芳;栗文菊;;立體定向導航手術治療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健康教育[A];河南省外科護理新業(yè)務、新技術學術交流會議資料匯編[C];2005年
10 張小蘭;張雅靜;張曉燕;趙春媚;;老年帕金森氏病患者嗆咳的護理及功能鍛煉效果分析[A];中華護理學會2008“海峽兩岸護理青年科學家”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建新 主持;帕金森氏病新解[N];醫(yī)藥經濟報;2016年
2 記者 張建列 通訊員 馮春;深圳先進院發(fā)現帕金森氏病干預新途徑[N];廣東科技報;2014年
3 本報記者 董笑非;美國37款帕金森氏病藥物在研[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4 特約記者 程守勤;帕金森氏病治療莫失良機[N];家庭醫(yī)生報;2003年
5 ;基因與帕金森氏病危險密不可分[N];醫(yī)藥經濟報;2000年
6 葉學;治帕金森氏病方[N];民族醫(yī)藥報;2003年
7 副主任醫(yī)師 王素丹;帕金森氏病早期易誤診[N];保健時報;2004年
8 向華;Ecstasy為帕金森氏病的治療指明了新的方向[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1年
9 龍鋼醫(yī)院 龍巖市慈愛康復中心 沈敏海 蘭長征妹;帕金森氏病治療的幾種新型藥物[N];閩西日報;2009年
10 蔣志君;人老為什么手發(fā)抖[N];中國石油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芙蓉;帕金森氏病病變的機理研究與分子伴侶的保護作用癲癇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3年
2 甘麗;神經退行性疾病小鼠模型中神經祖細胞分布及神經元再生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3 馬開利;α-synuclein核輸入機制及功能的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1年
4 郭利麗;帕金森小鼠模型運動技能學習障礙的突觸可塑性機制[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5 張皓云;星形膠質細胞在帕金森病神經元鐵代謝紊亂中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D];青島大學;2013年
6 于嵩;姜黃素對帕金森病及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元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劉斌;帕金森氏病動物模型腦組織及病人血清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王丹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李英華;正電子發(fā)射斷層(PET)顯像劑~(18)F-Fethypride化學合成、放射標記及生物學評價[D];吉林大學;2014年
10 王文舉;Neurturin和TH雙順反子重組腺病毒的構建及對恒河猴帕金森氏病模型的組合基因治療評價[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春霞;探討帕金森氏病患者抑郁與皮層形態(tài)學的相關性[D];南昌大學;2019年
2 王芳;VMAT2基因多態(tài)性與帕金森氏病患者抑郁狀態(tài)相關性的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8年
3 鄭遠鵬;帕金森氏病動物模型的建立和FLZ抑制神經炎癥機制的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7年
4 趙明;外源線粒體抑制MPP~+誘導的SH-SY5Y細胞損傷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7年
5 張紅華;帕金森氏震顫的實時監(jiān)測系統的設計[D];浙江工商大學;2015年
6 康君芳;經顱磁刺激對帕金森氏病患者的運動誘發(fā)電位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張夢虹;超聲評價帕金森模型小鼠中腦回聲變化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8 張興星;基于分子片段的MAO-B選擇性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7年
9 張家義;C_(57)BL/6j小鼠帕金森模型血漿生物學標記物研究[D];桂林醫(yī)學院;2012年
10 熊御云;積雪草酸對帕金森樣的損傷細胞和突變果蠅的神經保護作用[D];江蘇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6501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65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