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疼痛和疲勞的臨床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繆艷華,袁航;立體定向蒼白球毀損術治療帕金森病的護理配合[J];護士進修雜志;2000年10期
2 梁希彬,羅涌,李豐橋,王曉民;帕金森病回顧與展望[J];科學通報;2000年22期
3 劉焯霖,徐嚴明;帕金森病診治進展——帕金森病病因及發(fā)病機理[J];醫(yī)師進修雜志;2000年12期
4 馬建軍,孫翠萍,徐軍,李六一;帕金森病患者的異常視覺誘發(fā)電位[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0年06期
5 邵明,劉焯霖,陶恩祥,陳彪;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帕金森病關系的探討[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年01期
6 劉焯霖,張成,陶恩祥,王新德;第13屆國際帕金森病會議紀要[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年02期
7 文詩廣,陳偉群,蔣云,夏來曉,許賢豪;帕金森病患者平衡障礙的定量評定[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年03期
8 王濤,孫圣剛;帕金森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近況[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年03期
9 陶恩祥;帕金森病的遺傳學進展[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0年05期
10 張春霞,鄒揚,林暉,張玉香;帕金森病35例臨床分析[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宏娟;何建成;周阿高;;帕金森病早期診斷的中西結合方法探索[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婁丹;常秀麗;周志俊;;百草枯暴露致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A];中國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第14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梁清華;區(qū)健剛;曾年菊;熊新貴;陳疆;張雨星;蕭梅芳;;帕金森病和正常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蛋白質組差異分析[A];第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湖南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y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銳芝;王靜梅;周頤;鄭春梅;;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對帕金森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A];全國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全國神經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5 劉妍梅;陳玲;裴中;周鴻雁;錢浩;張中偉;楊智云;冼文彪;鄭一帆;陳杰;張思樂;黎錦如;劉焯霖;;基于穩(wěn)態(tài)的三維高分辨擴散加權序列在帕金森病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6 郝紅琳;劉秀琴;黃顏;孫鶴陽;孟瓊;崔麗英;;帕金森病的白天過度嗜睡[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賈樹紅;陳海波;;帕金森病患者的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記憶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8 曹雙雙;劉志輝;祝新莉;;帕金森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9 國華;宋軍平;;帕金森病發(fā)病機制最新國內外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10 蔡定芳;;帕金森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策略[A];2010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羅剛;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時[N];健康報;2007年
2 蔣雨平;帕金森病認識四誤區(qū)[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3 劉衛(wèi)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專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4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帕金森病早期確診新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5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療不規(guī)范[N];健康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葉芳 通訊員 戴麗娟 王峰;近五成病患者沒有及時就醫(yī)[N];廣東科技報;2008年
7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 楊子超;護理帕金森病人三注意[N];健康時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葉芳 通訊員 徐晶;日常小動作透視帕金森病[N];廣東科技報;2009年
9 劉振國;焦慮抑郁可能是帕金森病先兆[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張昊華;帕金森。涸\治不及時成了大問題[N];健康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輔助診斷與手運動補償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2 郭素良;帕金森病危險因素及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張久權;1.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研究 2.術前語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神經外科的應用[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4 姜立剛;中國北方一帕金森病大家系臨床特征及基因突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陳穎源;基于模型的帕金森病分析與控制[D];天津大學;2012年
6 張濤;基于語音特征的帕金森病可視化診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7 郭睿;一中國帕金森病大家系的臨床特征及致病基因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8 楊仕林;生活方式、環(huán)境因素與帕金森病發(fā)病風險的病例對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9 董宏利;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古文獻整理及臨床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10 張穎;一帕金森病大家系的遺傳學特征及致病基因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桂小紅;39項帕金森病調查表中文版(中國大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管定國;帕金森病患者丘腦神經元放電的混沌學分析[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3 肖志英;帕金森病非運動障礙并發(fā)癥的研究及臨床檢測手段的評價[D];山東大學;2006年
4 李靜;2,3-吲哚醌在帕金森病人中的預警及防治研究[D];青島大學;2003年
5 李敬波;帕金森病伴發(fā)抑郁的臨床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6 胡麗竹;藥、針合用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7 謝笛;BST1基因rs4698412多態(tài)性與散發(fā)性帕金森病關聯(lián)研究[D];南華大學;2011年
8 邢學良;經顱磁電刺激對帕金森病影響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劉娟;女性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的改變特征[D];蘇州大學;2012年
10 李鳳舞;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243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52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