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ASIL的臨床、影像學特征研究
本文選題:CADASIL + NOTCH3基因; 參考:《昆明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一種由19號染色體上Notch3基因突變所致的以中年發(fā)病的、非動脈硬化性、遺傳性小動脈腦血管疾病。其臨床癥狀以反復皮層下缺血性腦卒中發(fā)作、進行性認知障礙、偏頭痛、假性球麻痹和情緒障礙為主,最終導致癡呆甚至死亡。CADASIL患者的頭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為雙側大腦半球彌漫性白質病變及多發(fā)的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梗死灶,對該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CADASIL是成人中最常見的中風和血管性癡呆的遺傳性原因,其臨床特征和神經影像學表現(xiàn)類似于其它顱內小血管疾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如伴有皮質下梗死和白質病變的常染色體隱形遺傳性腦動脈病(Cerebral Autosomal Recessive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RASIL)、多發(fā)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小血管病Binswanger病、中樞神經系統(tǒng)原發(fā)性血管炎等,臨床上容易對CADASIL造成誤診和漏診,且病程呈進行發(fā)展,對該病的早識別早診斷有助于患者的臨床診療。本研究通過對2個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家系各成員的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進一步行基因診斷提供有力依據(jù),減少該病的誤診及漏診。[方法]研究對象為云南省昆明市2個家系中2個臨床上高度懷疑為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的患者及其7名家系成員。①結合CADASIL量表對2名臨床擬診為CADASIL患者的起病年齡、首發(fā)癥狀及其病情進展情況、影像學特征、血生化、認知功能評估量表進行分析,并分別對其進行家系調查,制定家系譜。②分別抽取2名患者及其家系成員外周靜脈血,提取外周血DNA,應用Primer Premier 5.0軟件針對NOTCH3基因突變熱區(qū)3-6/11-14/18-19號外顯子編碼區(qū)設計引物,應用2 X PCRMasterMix聚合酶進行多聚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擴增,然后對PCR產物進行直接測序,與參考序列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的基因突變類型及突變位點。③分別采用singa1.5T MR機對2名先證者及其家系成員行軸位顱腦T1WI、T2WI 和 T2FLAIR 常規(guī)掃描及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④分別分析2例CADASIL先證者及其家系成員的基因測定結果,研究其基因學改變,然后對基因突變者的影像學特征及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總結。[結果]詳細記錄2個家系中2例先證者的具體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發(fā)病年齡、起病情況、發(fā)作癥狀、家族史和血管危險因素存在史(高血壓、吸煙、酒精攝入、糖尿病、高半胱氨酸血癥、心臟病等),采用由Francesca Pescini等人建立的CADASIL量表作為臨床疑似CADASIL患者的篩選的工具,回顧性分析CADASIL量表的得分,2例先證者CADASIL量表評分均大于15分(家系1:Ⅱ1=19分;家系2:Ⅱ2=22分),兩者均高度懷疑為CADASIL患者。對2個家系中連續(xù)3代成員進行調查,制定家系普,共有9名成員,連續(xù)3代均有發(fā)病者,發(fā)病者男女均有,無性別比例差異,符合常染色顯性遺傳病,但發(fā)病者起病情況存在個體差異。2個家系中共有9名成員行NOTCH3基因測定,家系1中有3例成員檢測到NOTCH3基因突變,位于第4號外顯子c.421CT p.(Arg141Cys)雜合錯義突變(翻譯蛋白中第141位氨基酸殘基由精氨酸變?yōu)榘腚装彼?。先證者既往有高脂血癥病史,余家系成員均無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家系2中有4例成員檢測到NOTCH3基因突變,位于第5號外顯子c.773AG p.(Try258Cys)雜合錯義突變(翻譯蛋白中第258位氨基酸殘基由酪氨酸變?yōu)榘腚装彼?,1例成員未檢測到NOTCH3基因突變。該家系成員均無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2個家系中發(fā)病者頭顱MRI檢查均顯示雙側對稱廣泛多發(fā)性腦白質病變及腦缺血灶,具有一定特征性。2例先證者磁敏感成像顯示均雙側側腦室旁白質內及基底節(jié)區(qū)異常鐵沉積,考慮微出血灶陳舊性改變。[結論]1.CADASIL病通常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雜合突變的患者有50%的幾率將致病突變傳遞給子代。攜帶了突變的個體幾乎全部會發(fā)病。但不同家系、同一家系內各成員起病情況存在個體差異。2.CADASIL量表可作為臨床應用的篩查工具,可以選出高度懷疑CADASIL的患者,對高度懷疑CADASIL的患者進行NOTCH3基因測定可提高確診率,同時節(jié)省不必要的花費。3.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CADASIL不可或缺的指標。CADASIL的MRI顯示雙側對稱廣泛多發(fā)性腦白質病變及腦缺血灶,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診斷該疾病的必要手段之一。4.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可存在于CADASIL患者,存在腦血管危險因素和顱內大動脈狹窄不能作為CADASIL的排除標準,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是CADASIL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5.基因檢測為CADASIL診斷的金標準。
[Abstract]: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euroimaging findings of CADASIL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 progressive cognitive impairment , migraine , pseudobulbar palsy and mood disorders .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euroimaging finding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ther intracranial small vessel diseases ( Small Vessel Disease , SVD ) .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euroimaging features of CADASIL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ther intracranial microvascular diseases ( Small Vessel Disease , SVD ) . Two patients with CADASIL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 . Tw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 . The clinical data of 2 probands in 2 families were recorded in detail , including sex , age , age of onset , onset , symptoms of onset , family history and risk factors of vascular risk . Conclusion : 1 . CADASIL can be used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CADASIL .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貴,劉布克,艾書躍,舒竹,李士建;影像學檢查基本程序設計在學員臨床實習中的作用[J];南京軍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李育英;何德深;梁炳松;;可逆性后部腦病綜合征的臨床和影像學表現(xiàn)(附1例報道)[J];內科;2009年02期
3 鄧開鴻;黃子星;;影像學檢查病案精選(一)[J];華西醫(yī)學;2010年01期
4 盧光明;張龍江;;前言——合理應用影像學檢查診斷老年心腦血管疾病[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年06期
5 王駿;;咳嗽的影像學檢查[J];開卷有益(求醫(yī)問藥);2008年02期
6 王駿;;怎樣正確看待影像學檢查[J];求醫(yī)問藥;2008年03期
7 王駿;;做影像學檢查時應注意哪些事項[J];求醫(yī)問藥;2008年04期
8 王駿;;咳嗽的影像學檢查選擇[J];開卷有益(求醫(yī)問藥);2008年11期
9 章曉;;孩子進行影像學檢查的注意事項[J];人人健康;2012年11期
10 陳克敏;重視肝臟的影像學檢查[J];肝臟;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陶福典;譚惠斌;;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的哲學思考[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2 路世龍;;兒童在影像學檢查中的防護[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甘煜東;丁晶;徐永清;楊軍;鄔江;沙勇;;髁間前棘骨折的診斷與微創(chuàng)治療[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4 馬春野;李靖宇;王洪津;王冬冬;尹琳;;23例moyamoya病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征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5 耿堅;張閩光;;如何在影像學中西醫(yī)結合工作中體現(xiàn)中醫(yī)特色[A];第九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交流大會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診斷與研究學習班論文集[C];2007年
6 黃海娟;周水珍;朱珍;;小兒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7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10年
7 王偉林;牟凌駿;鄭樹森;;肝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的診斷與治療(附12例報告)[A];2004年浙江省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王嵐;;顱頸動脈夾層的臨床及影像學特點[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章士正;;肝臟少見病變的影像學表現(xiàn)[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賈曉紅;詹維偉;;乳腺炎癥性病變的影像學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骨科 雪原;醫(yī)生眼里的影像學檢查[N];健康時報;2014年
2 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研究所 王駿;看病怎樣少照片子?[N];健康時報;2007年
3 上海市胸科醫(yī)院急診科 李延文 蔣錦琪 主任醫(yī)師;并非萬能的影像學檢查[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9年
4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劉光偉;查肝病,影像學檢查不能省[N];健康時報;2014年
5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放射科教授 屈輝;骨關節(jié)疾病 選哪項影像學檢查[N];健康報;2009年
6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肖承江;腰椎間盤突出癥如何進行影像學檢查[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7 王駿;怎樣避免不必要的影像學檢查[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8 本版編輯 李坤成 周仲藩 謝應朗;合理應用影像學檢查[N];健康報;2007年
9 高家駿;極易誤診的頸心綜合征[N];健康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孫志華;腦缺血半暗帶影像學演變規(guī)律的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周慧;長QT綜合征的分子遺傳致病機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3 王春賽爾;益生菌抑制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的相關機制及腸道菌群差異分析[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耿光輝;AS髖關節(jié)受累影像學表現(xiàn)與臨床特點相關性探討[D];石河子大學;2015年
2 李德麗;肛瘺影像學分類及分級初探[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3 房杰;腎臟不典型占位的影像學特征及臨床意義[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呂挺正;小兒陰性闌尾切除現(xiàn)狀與分析[D];復旦大學;2013年
5 陳丹莉;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臨床特點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譚富強;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后方韌帶復合體損傷的影像學危險因素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陳明井;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的臨床與影像表現(xiàn)研究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丁勝強;經皮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手術前后影像學改變與臨床療效關聯(lián)性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9 甄永生;中年肺癌患者臨床病理類型及CT影像學特征[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10 楊琳琳;99例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18877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88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