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后卒中的病因與早期臨床預后研究
本文選題:醒后卒中 切入點:缺血性卒中 出處:《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醒后卒中的病因與醒后卒中對于患者早期臨床轉歸的影響。從而為指導二級預防及對醒后卒中的預后評價提供客觀依據(jù)。方法 連續(xù)收集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合肥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據(jù)患者的發(fā)病時間不同,分為醒后卒中組與非醒后卒中組。比較兩組間人口統(tǒng)計學、影像學資料,分析醒后卒中病因。分別對入院患者行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運動評分和出院患者進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 根據(jù)出院時患者mRS評分不同,將患者分為預后不良組(mRS≥2分)與預后良好組(0≤mRS≥1分),對兩組患者早期預后評價。結果本研究對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6例,排除發(fā)病后入院時間7天;卒中發(fā)生時間和環(huán)境信息缺失的患者;缺乏相關卒中嚴重程度記錄和出血性卒中患者106例,最終納入420例。其中,男266例,女154例,平均年齡(69±12)歲,醒后卒中組有103例,其余317例為非醒后卒中組。1.病因學:單因素分析顯示,醒后卒中組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卒中構成比(23.3%對34.7%,P=0.031)、空腹血糖(6.1±2.1對6.6±3.7,P=0.012)顯著低于非醒后卒中組;甘油三酯(2.0±2.1對1.8±1.0,P0.001)、小血管閉塞型卒中(21.4%對11.0%,P=0.008)、房顫病史(25.2%對11.8%,P=0.015)患者的構成比顯著高于非醒后卒中組。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房顫病史、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及腦卒中的分型均不是醒后卒中發(fā)病的預測因素。2.預后:單因素分析顯示,預后不良組醒后卒中構成比(31.2%對18.9%,P=0.003)、房顫病史(24.0%對11.8%,P=0.001)以及入院時NIHSS評分(11.8±3.8對5.0±2.8,PO.001)患者構成比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預后不良組中發(fā)病至入院時間顯著低于預后良好組(20.9±22.9對16.6±17.4,P=0.004)。多變量logist 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入院時NIHSS評分(OR 2.007,95%CI:1.749~2.304;P0.001)是卒中預后不良的獨立預測因素。結論從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醒后卒中患者與非醒后卒中患者病因無明顯差異。而醒后卒中與早期功能轉歸不佳是有聯(lián)系,醒后卒中患者初始的NIHSS顯著高于非醒后卒中患者的評分,且醒后卒中與非醒后卒中的mRS分布顯著不同。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and the effect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on early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
Patients with missing stroke and miss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
Among them , there were 106 males , 154 females , average age ( 69 鹵 12 ) years , 103 in post - wake stroke group , and 317 non - post - wake stroke group . 1 . etiology :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group to large atherosclerotic stroke ( 23.3 % vs . 34.7 % , P = 0.031 ) , fasting blood glucose ( 6.1 鹵 2.1 vs 6.6 鹵 3.7 , P = 0.012 )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on - wake stroke group ;
The ratio of triglyceride ( 2.0 鹵 2.1 to 1.8 鹵 1.0 , P0.001 ) , small vessel occlusion stroke ( 21.4 % vs 11.0 % , P = 0.008 ) , the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 25 . 2 % vs 11.8 % , P = 0.015 )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 - wake stroke .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NIHSS score ( OR 2.007 , 95 % CI : 1.749 ~ 2.304 ) at admission .
P0.001 )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prognosis in stroke . Conclusions From the study 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tiology of post - resuscitation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 - wake - up stroke . The initial NIHSS in post - wake strok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 - post - wake stroke patients , and the mRS distribution in post - wake stroke and non - wake strok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平光,楊衛(wèi)紅,陳興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出血性轉變[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年04期
2 程鴻,于樹森;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經(jīng)功能惡化[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年05期
3 黃盤冰,戴耀曾;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療[J];醫(yī)學綜述;2000年08期
4 林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治療[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年11期
5 張忠;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療效[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1年07期
6 曲東鋒;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療[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3年03期
7 曲東鋒;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液稀釋治療[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3年03期
8 王永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3年04期
9 曲東鋒;急性缺血性卒中去氨普酶增大劑量研究[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年07期
10 李光民;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內接觸性溶栓治療[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4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德任;郝子龍;陶文丹;孔繁一;劉鳴;;80歲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王宇航;;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診斷及治療策略[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李濤;;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療的新理念對中醫(yī)的啟示[A];2010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摘要集[C];2010年
4 李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中β-淀粉樣肽的變化[A];第九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5 倪秀石;凌茹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聲溶栓治療[A];第七屆全國顱腦及頸動脈超聲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6 唐洲平;;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流程[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王雷;王翠蘭;;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預后研究[A];山東省2013年神經(jīng)內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jīng)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8 李敬誠;楊清武;楊紅;張莉莉;方傳勤;王景周;向靜;;急性缺血性卒中顱內血管狹窄開通技術的比較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9 李思睿;章軍建;;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溶栓治療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10 蔡定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醫(yī)結合神經(jīng)保護治療研究[A];2010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曹心慧;血漿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轉化的關系[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x-LDL水平的臨床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2 翟明鋒;醒后卒中的病因與早期臨床預后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楊博;胱抑素C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響及對小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D];蘇州大學;2015年
4 鄭斌;血糖變異性與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相關性[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楊偉業(y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短期強化內科治療的早期再灌注特點的初步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6 王雷;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預后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7 王妮;影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延遲入院的相關因素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曹紅元;急性缺血性卒中對血液β-淀粉樣蛋白水平的影響及與神經(jīng)功能關系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4年
9 陳文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糖代謝異常的臨床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3年
10 邵璐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腦微出血的危險因素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239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72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