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患者皮損間充質(zhì)干細胞分離、培養(yǎng)、鑒定及對T細胞增殖影響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銀屑病患者皮損間充質(zhì)干細胞分離、培養(yǎng)、鑒定及對T細胞增殖影響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銀屑病 間充質(zhì)干細胞 T淋巴細胞 細胞因子
【摘要】:目的:銀屑病患者皮損間充質(zhì)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體外進行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明確皮膚MSCs的培養(yǎng)體系,并研究銀屑病患者皮損MSCs對外周血T細胞增殖的影響、銀屑病患者皮損MSCs細胞因子水平及與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方法:①分離、培養(yǎng)15例銀屑病患者皮損與15例健康人皮膚的單個核細胞,②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表面標記物CD29、CD34、CD44、CD45、CD73、CD90、CD105及HLA-DR③經(jīng)相應誘導劑誘導細胞,并鑒定多向分化的細胞④采用MTT法,觀察MSCs對外周血T細胞增殖的影響⑤ELISA法檢測第3代皮膚單個核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細胞因子水平⑥根據(jù)銀屑病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的PAS I評分法,經(jīng)Pearson相關分析、評估細胞因子水平與銀屑病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結(jié)果:①分離、培養(yǎng)MSCs:a.分割皮膚組織成小組織塊,置于2.5g/L DispaseII酶、37℃三小時,分離真皮和表皮、棄表皮,將真皮切碎、吹打、過濾、離心、收集細胞,培養(yǎng)至5%C02、37℃培養(yǎng)箱中;b.待細胞貼壁達90%以上,傳至第3代;c.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兩組MSCs細胞形態(tài)相似;②流式細胞儀檢測MSCs表面標記物CD29、CD44、CD73、CD90及CD105均呈高表達,而CD34、CD45及HLA-DR呈低表達,證明培養(yǎng)MSCs有較高的純度;③誘導MSCs可向脂肪細胞、骨細胞及軟骨細胞分化④T細胞增殖活性檢測結(jié)果:銀屑病患者皮損及正常皮膚來源的MSCs對外周血T細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5),而患者皮損MSCs的抑制能力減弱(P0.05);⑤與健康人比較,銀屑病患者皮損MSCs上清液中IL-11顯著增高,而IL-6、HGF降低(P0.05);⑥銀屑病患者皮損MSCs細胞因子水平與PAS I評分無相關性。 結(jié)論:①成功分離、培養(yǎng)、鑒定皮膚MSCs,建立了皮膚MSCs的培養(yǎng)體系,為培養(yǎng)皮膚MSCs提供正確、有效的方法;②銀屑病患者皮損MSCs對外周血T細胞增殖的抑制能力減弱;③銀屑病患者皮損MSCs對外周血T細胞增殖的抑制能力減弱可能是通過細胞因子分泌水平異常引起的,而細胞因子水平與PASI評分無相關性,揭示銀屑病患者皮損MSCs異?赡軈⑴c銀屑病的發(fā)病。
【關鍵詞】:銀屑病 間充質(zhì)干細胞 T淋巴細胞 細胞因子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58.63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縮略詞表9-10
- 前言10-12
- 第一章 材料與方法12-20
- 1.1 標本來源12
- 1.2 主要試劑12-13
- 1.3 主要儀器設備13-14
- 1.4 實驗方法14-19
- 1.5 統(tǒng)計處理19-20
- 第二章 實驗結(jié)果20-23
- 2.1 MSCs培養(yǎng)形態(tài)學的觀察和細胞的鑒定20-21
- 2.2 T細胞增殖活性檢測結(jié)果(見表1)21
- 2.3 ELISA法檢測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中細胞因子結(jié)果(見表2)21
- 2.4 PEARSON相關分析患者細胞因子水平與病變嚴重程度21-23
- 第三章 討論23-26
- 第四章 結(jié)論26-27
- 參考文獻27-30
- 附圖30-33
- 綜述33-44
- 參考文獻40-44
- 致謝44-45
- 個人簡歷4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德智;林建華;余良宏;雷盛民;吳朝陽;;大鼠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靜脈移植對脊髓損傷的修復作用[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06年11期
2 孔國英,劉忠浩,帥建中,羅學港;DiI在已固定腦組織中的示蹤研究[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4年01期
3 張衛(wèi)澤;樊艷;陳永清;馬凌;秦勉;哈小琴;李國慶;;成人脂肪間充質(zhì)干細胞凍存的實驗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2期
4 汪浩文;何志旭;王志華;劉俊峰;;大鼠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多向分化潛能的研究[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5期
5 史春夢,程天民;大鼠真皮間充質(zhì)干細胞的體外長期培養(yǎng)及膠原海綿對其生長的影響[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2年04期
6 舒勝文,李盛琳,馬緒臣,傅嘉,章魁華;大白鼠骨髓間質(zhì)干細胞體外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及分化研究[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2年02期
7 廖聯(lián)明,韓欽,趙春華;間充質(zhì)干細胞在免疫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5年01期
8 丁曉嵐;王婷琳;沈佚葳;王曉艷;周城;田珊;劉盈;彭光輝;周俊娥;薛樹旗;王仁利;唐英;孟雪梅;裴廣德;白云花;劉青;李航;張建中;;中國六省市銀屑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年07期
9 潘智慧;王麗;劉瑞風;張永翠;李欣;王榮;劉小民;張開明;;皮膚間充質(zhì)干細胞的原代培養(yǎng)[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年02期
10 鄭敏,浙江大學醫(yī)學院第二醫(yī)院皮膚科;銀屑病是細胞免疫介導性疾病?[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2年02期
,本文編號:5681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56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