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發(fā)性膿皰性銀屑病患者IL36RN和CARD14基因突變檢測及相關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0 01:15
本文關鍵詞:泛發(fā)性膿皰性銀屑病患者IL36RN和CARD14基因突變檢測及相關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泛發(fā)性膿皰性銀屑病 白介素-36 白介素36受體拮抗劑基因(IL36RN) 細胞凋亡募集結構域14蛋白(CARD14) 基因突變
【摘要】:背景和目的 泛發(fā)性膿皰性銀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GPP)是一種炎癥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白介素36受體拮抗劑基因(interleukin-36receptor antagonist gene, IL36IRN)和細胞凋亡募集結構域蛋白14基因(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14, CARD14)突變與GPP的發(fā)生有關。IL36RN及CARD14基因突變位點及突變發(fā)生率隨地域、種族、尋常型銀屑病(psoriasis vulgaris, PV)伴發(fā)情況不同而有差異。治療GPP的系統(tǒng)用藥有維A酸類藥物、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中成藥如雷公藤多甙等。阿維A治療GPP有效率達79.4%,而環(huán)孢素A、甲氨蝶呤的有效率接近60%。目前中國GPP患者IL36RN及CARD14基因突變情況還未得到很好闡明,突變患者與未檢測到突變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方案是否存在差異尚待進一步研究。本課題對中國GPP患者進行外周血IL36RN及CARD14基因全外顯子及側翼序列突變檢測及對照分析,以了解兩個基因在GPP患者中的突變情況及差異;對IL36RN的基因型和臨床表型(發(fā)病年齡、家族史、病情嚴重程度、PV伴發(fā)情況)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不同突變組(明確致病突變、可疑致病突變、未檢測到突變)GPP患者臨床特點和差異;進一步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檢測并比較突變患者與未檢測到突變患者血清白介素-36(interleukin-36, IL-36)、白介素-36受體拮抗劑(interleukin-36receptor antagonist, IL-36Ra)表達水平差異。 研究方法 1、收集61例GPP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外周血標本,采用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擴增IL36RN及CARD14基因全部外顯子及其側翼序列并進行Sanger測序,在48例PV患者及186例正常對照者中對上述基因突變位點進行擴增及測序并與GPP患者進行對照、分析。 2、收集61例GPP患者和48例PV患者及186例正常對照的IL36RN突變位點基因分型資料,并按發(fā)病年齡、家族史、病情嚴重程度及PV伴發(fā)情況對GPP患者進行臨床表型分組,采用χ2檢驗比較各組間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的分布差異;根據(jù)基因檢測結果將患者分為明確致病突變組、可疑致病突變組及未檢測到突變組,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比較各組間臨床表型(發(fā)病年齡、發(fā)病時白細胞計數(shù)、超敏C反應蛋白值、血沉值、療效)差異,并對各組患者特有的臨床特點進行總結。 3、對2例發(fā)生IL36RN c.115+6TC純合突變患者、2例未發(fā)生IL36RN突變患者膿皰皮損和1例無IL36RN c.115+6TC突變的健康人皮膚組織行反轉錄PCR (reverse-translation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RT-PCR)反應并測序。4、用ELISA法檢測45例GPP患者和34例PV患者及37例健康對照者血清IL-36、IL-36Ra表達水平,比較突變與未突變GPP患者間上述細胞因子表達差異。 結果 1、IL36RN c.115+6TC突變(明確致病突變+可疑致病突變)在GPP患者中發(fā)生率為52.5%;CARD14基因突變在中國GPP患者中未檢出。 2、GPP組患者IL36RN c.115+6位點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與對照組(P值分別為6.94X10-21,1.30X10-36)、PV組(P值分別為1.67X10-9,3.54X10-14)均有顯著性差異,而PV組與對照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無明顯差異(P值均為0.69);兒童發(fā)病組與成人發(fā)病組GPP患者IL36RN c.115+6位點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無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35,010);GPP輕度組與中度組比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無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42,0.36),中度組與重度組比較等位基因分布差異有顯著性(P=0.04),基因型分布差異無顯著性(P=0.29),輕度組與重度組比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有顯著性差異(P直分別為0.04,0.001);GPP單獨發(fā)病組與GPP合并PV組IL36RN c.115+6位點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存在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3.70X10-6,8.18X10-10)。IL36RN明確致病突變組、可疑致病突變組與未檢測到突變組患者之間發(fā)病年齡、WBC、療效無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759,0.07,0.26);明確致病突變組hsCRP、ESR水平高于未突變患者(P值均為0.001);采用阿維A或雷公藤多甙等治療時,突變與未突變患者療效無差異。 3、2例IL36RN c.115+6TC純合突變GPP患者皮損RT-PCR擴增產(chǎn)物大小均為350bp,其mRNA表達不完整,外顯子3缺失;2例無IL36RN c.115+6TC突變的GPP患者及1例健康人皮膚組織RT-PCR擴增產(chǎn)物大小為450bp,其mRNA表達完整。 4、IL-36及IL-36Ra在GPP組、PV組和健康對照組之間表達無差異;GPP突變組IL-36β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GPP突變組IL-36Ra水平顯著低于未突變組及健康對照組;GPP膿皰發(fā)作期及重度GPP患者血清IL-36β,γ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膿皰發(fā)作期突變組患者IL-36Ra水平顯著低于未突變組及健康對照組;血清IL-36β與IL36-γ水平在GPP組患者中呈高度正相關,兩者均與GPP病情嚴重度呈低度正相關。 結論 1、IL36RN c.115+6TC突變在中國GPP患者中發(fā)生率為52.5%;CARD14基因突變與中國患者GPP的發(fā)病可能無關。 2、IL36RN c.115+6TC突變與GPP患者發(fā)病年齡、家族史無關,與病情嚴重程度及PV伴發(fā)情況有關;IL36RN突變GPP患者可能比未突變患者病情嚴重,但兩者療效無差異;與GPP合并PV者相比,GPP單獨發(fā)病者更易發(fā)生IL36RN c.115+6TC突變。 3、IL36RN c.115+6TC突變可引起中國GPP患者IL36RN mRNA異常剪切,是明確致病突變。 4、IL36RN突變可導致GPP患者IL-36p水平升高,IL-36Ra水平降低,且在膿皰發(fā)作期更為顯著;血清中IL-36β、γ及IL-36Ra均參與GPP的發(fā)病過程。
【關鍵詞】:泛發(fā)性膿皰性銀屑病 白介素-36 白介素36受體拮抗劑基因(IL36RN) 細胞凋亡募集結構域14蛋白(CARD14) 基因突變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58.63
【目錄】:
- 中英文縮略詞表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7
- 第一部分 GPP患者IL36RN及CARD14基因突變檢測與臨床研究17-47
- 前言17
- 研究對象和方法17-24
- 結果24-40
- 討論40-46
- 結論46-47
- 第二部分 銀屑病患者血清IL-36/IL-36Ra表達水平與病情嚴重度的相關性研究47-56
- 前言47
- 研究對象和方法47-48
- 結果48-53
- 討論53-55
- 結論55-56
- 全文小結56-57
- 參考文獻57-62
- 綜述62-70
- 參考文獻68-70
- 附件70-82
- 致謝82-83
- 研究生期間發(fā)表文章83-8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全國銀屑病流行調查組;邵長庚;張國威;包寅德;蔣仲元;韓國柱;顧恒;;全國1984年銀屑病流行調查報告[J];皮膚病與性病;1989年01期
2 晉紅中;彭軍;王寶璽;;84例泛發(fā)性膿皰性銀屑病臨床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年03期
,本文編號:5656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5656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