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體的免疫組化法檢測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11-06 14:13
目的: 近年來,梅毒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由于病損的多變性、臨床癥狀的隱匿性、臨床病史的不完整等因素,診斷日益困難。有時,結合血清學試驗、組織病理學檢查亦不能完全明確診斷。本文采用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免疫組織化學法(immunohistochemistry of Treponema pallidum, TP-IHC)檢測組織活檢標本中的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 TP),觀察其在各期梅毒、不同皮損中的表達數量及分布情況,并與血清學試驗等經典方法進行比較,旨在探討使用免疫組化的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以協(xié)助梅毒診斷的可行性及優(yōu)勢,并試圖闡述其應用前景。 方法: 共收集到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yī)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期間,14例梅毒血清陽性患者或窗口期疑似病人的病損組織活檢標本共20份,包括一期梅毒4例,標本6份;二期梅毒8例,標本10份;三期梅毒2例,標本4份,其中三份來自同一位患者,其標本組織學表現不支持梅毒。 回顧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如年齡、性別、臨床病損、梅毒血清學試驗結果及活檢組織的HE染色病理表現等。采用梅毒螺旋體為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法檢測病損組織中的螺旋體,并記錄染色陽性的螺旋體數量和分布特點。分析總結螺旋體在病損組織的表達數量與疾病分期、臨床病損之間的關系,以及治療前后螺旋體數量的變化。采用SPSS17.0, Spearman相關分析的統(tǒng)計學方法,檢驗患者RPR滴度與其組織標本內梅毒螺旋體數量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 采用梅毒螺旋體為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法檢測病損組織中的螺旋體表達,總陽性率為80%。6份來自4例1期梅毒病人的標本中,5份TP-IHC染色呈陽性表達(陽性率83.3%),1份TP-IHC染色陰性的標本為梅毒直腸炎患者正規(guī)治療后直腸活檢標本。10份來自8例2期梅毒病人的標本中,10份TP-IHC染色均呈陽性表達(陽性率達100%)。4份來自2例3期梅毒病人的標本,1份TP-IHC染色呈陽性表達(陽性率25%),3份TP-IHC染色陰性的標本來自1例梅毒血清陽性合并HIV的患者,其病損臨床及病理診斷為嗜酸細胞增多性皮病,而非梅毒相關性病損。各期梅毒病人標本陽性診斷符合率、陰性診斷符合率均為100%。 染色陽性的梅毒螺旋體在組織中的分布情況:1期梅毒皮膚組織標本中梅毒螺旋體主要位于表皮下部近基底細胞層、真皮血管周圍;直腸粘膜標本中主要位于近漿膜層一側,組織內及血管周圍。2期梅毒標本,皮膚組織標本中梅毒螺旋體主要位于表皮全層、附屬器周圍、真皮血管周圍;淋巴結活檢標本中梅毒螺旋體主要位于濾泡周圍的炎性肉芽組織中。一份3期梅毒皮膚組織標本的血管內見螺旋體分布。 染色陽性的標本內螺旋體數量與臨床病損有一定相關性:硬下疳、扁平濕疣皮損活檢標本及梅毒性直腸炎患者腸鏡活檢標本中螺旋體數量最多;鱗屑性紅斑、蜊殼樣斑塊、三期梅毒胸壁潰瘍皮膚活檢標本中梅毒螺旋體表達量中等;梅毒性淋巴結炎標本中螺旋體數量最少。1例梅毒性直腸炎患者,治療前后腸鏡活檢標本的免疫組化檢測結果提示,治療前螺旋體陽性,治療后檢測陰性。1例二期梅毒蜊殼樣斑塊患者,卞星青霉素足療程治療前后標本中均發(fā)現螺旋體存在,且表達量均為中等。分析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和TP-IHC染色結果的關系發(fā)現螺旋體數量與RPR滴度間無相關性(P0.05)。 討論與結論: 采用梅毒螺旋體為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法檢測組織中梅毒螺旋體表達有助于梅毒的診斷。本研究表明,該方法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達100%,由此認為,使用梅毒螺旋體為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法診斷梅毒病損特異性非常高,可用于協(xié)助梅毒診斷。各期梅毒患者包括窗口期疑似患者的螺旋體免疫組化法染色陽性,且早期梅毒患者皮損中螺旋體數量較多,提示該方法敏感性很高,體現了該方法在診斷早期梅毒中的優(yōu)勢,尤其對診斷早期血清尚未陽性的梅毒有很大幫助。一例一期梅毒直腸炎患者直腸活檢標本免疫組化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治療前陽性,治療后陰性,提示該方法可以用于驅梅治療的療效評估。一例二期梅毒蜊殼樣斑塊患者,卞星青霉素足療程治療前后標本中螺旋體含量相當,表明患者對青霉素治療反應差。因此認為,該方法可用于梅毒治療效果的監(jiān)測及對復發(fā)梅毒的判斷。此外,梅毒螺旋體在皮損中的分布情況為,主要位于表皮、真皮血管周圍,即其分布符合親表皮、親血管內皮和炎性肉芽組織三種方式。 結論: 1,用梅毒螺旋體為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法檢測病損組織中梅毒螺旋體的方法敏感性很高,特異性很強,可明顯提高臨床梅毒診斷陽性率; 2,染色陽性的梅毒螺旋體在組織中的分布主要以親表皮、親血管內皮細胞和炎性肉芽組織中為特點,且表達數量與RPR滴度無關; 3,該方法有利于臨床難確診病例如血清尚陰性的早期疑似梅毒、RPR滴度不高的內臟梅毒、或少見部位梅毒、以及不典型病損的診斷; 4,該方法有利于治療后皮損復發(fā)的梅毒的診斷和評估; 5,梅毒螺旋體為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法檢測病損組織中梅毒螺旋體具有較好臨床應用前景。
【學位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R759.1
【文章目錄】: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 對象
2. 研究方法
3. 結果判斷
結果
1. 病人基本信息
2. 免疫組化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的陽性率
3. 各期梅毒患者標本中螺旋體分布情況
4. 螺旋體數量與臨床皮損、RPR滴度的關系
5. 治療前后螺旋體數量變化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73245
【學位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R759.1
【文章目錄】: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 對象
2. 研究方法
3. 結果判斷
結果
1. 病人基本信息
2. 免疫組化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的陽性率
3. 各期梅毒患者標本中螺旋體分布情況
4. 螺旋體數量與臨床皮損、RPR滴度的關系
5. 治療前后螺旋體數量變化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楊文林,楊健,黃新宇;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臨床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5年11期
2 朱慧蘭,徐廣坤,武明昌,葉興東,費實,吳德標;多功能顯微診斷儀在I期梅毒診斷中臨床價值的初步評價[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1年01期
3 張莉;吉俊;劉紅;丁小強;;梅毒相關性腎病3例分析及文獻復習[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0年01期
4 黃勇武;向華國;盧衛(wèi)國;;免疫PCR技術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蛋白的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年14期
5 文偉;;PCR法在早期梅毒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0年07期
6 藍義和;;喜讀《安德魯斯臨床皮膚病學》中譯本第十版[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09年02期
7 曾志良,段逸群,陳春梅;一期梅毒患者梅毒螺旋體和血清學檢測[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2年02期
8 熊春蓮;李方才;占小梅;蘇何平;陳麗麗;;梅毒血清學試驗在梅毒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年01期
9 王強;;梅毒檢測方法臨床應用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年33期
本文編號:28732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8732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