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惡性黑素瘤組織中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及意義
【圖文】:
皮膚惡性黑素瘤,HPa(SP法:X400)
交界痣,Hpa(SP祛:X40U)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R73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穎;郭英;李春英;高天文;;黑素瘤臨床病例數(shù)據(jù)庫模式初探[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年14期
2 張賢梅;張瑩雯;;當歸補血湯對高糖條件下系膜細胞增殖及乙酰肝素酶表達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5期
3 姜維華;朱辛明;楊志平;朱晴;馬春園;黃宇鵬;林明軒;;乙酰肝素酶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年17期
4 許彩芹;肖有為;崔金全;李丹;趙秀梅;張麗珍;陳淑學;;Hps和bFGF在宮頸癌的表達[J];中國婦幼保健;2011年24期
5 胡濱;崔金全;王淑;石瑩瑩;;乙酰肝素酶、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及組織蛋白酶D與子宮內膜癌的關系[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年08期
6 曹杰;羅時敏;何瑞玲;臧林泉;;乙酰肝素酶基因過表達對小鼠肝癌細胞血道及淋巴道轉移的影響[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10年01期
7 王新;任國欣;郭偉;;乙酰肝素酶在頭頸部惡性腫瘤中表達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1年03期
8 賈凌云;孔花青;李媛;張麗;李楊;;肝素類化合物與腫瘤轉移的關系[J];食品與藥品;2011年07期
9 楊傳楹;劉久華;梁宇;;HPA與MMP-9在腎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腫瘤微血管密度關系的研究[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年03期
10 鄭冬;袁梅;李娟;谷景立;盧博;劉俊茹;黃蓓暉;;硼替佐米對多發(fā)性骨髓瘤細胞乙酰肝素酶表達及遷移能力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天文;;色痣與黑素瘤[A];2002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2 夏建新;姜蘭香;梅向林;王敬醫(yī);李雪;朱文靜;李福秋;;病例報告3例周身轉移性黑素瘤1例[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劉曉艷;方紅;;靶向乙酰肝素酶的miR-HPSE-shRNA降低IL-8及CXCL-1表達有效抑制黑素瘤侵襲轉移[A];2011年浙江省皮膚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高天文;孫東杰;李春英;何弘;李廷慧;劉玉峰;李青;黃高升;馬福成;劉友生;柳鳳軒;閆小初;劉東梅;劉榮卿;刁應春;郝飛;鐘白玉;;中國西部兩大醫(yī)院20年皮膚黑素瘤回顧[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5 孫東杰;高天文;李春英;何弘;李廷慧;劉玉峰;李青;黃高升;劉友生;柳鳳軒;閆小初;劉東梅;刁慶春;郝飛;鐘白玉;;甲黑素瘤臨床、病理分析[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6 王家璧;王宏偉;劉躍華;方凱;;侵襲性惡黑素瘤患者中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檢測[A];2002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7 任建文;彭振輝;劉艷;潘敏;許慶強;李張軍;王香蘭;;Celecoxib抑制人黑素瘤A375細胞增殖及對Cox-2/MMP-1蛋白表達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王順祥;吳曉慧;高峰;宋西進;李建坤;彭利;唐瑞峰;張萌;肖燕;張風瑞;;缺氧對肝細胞癌乙酰肝素酶表達的的影響[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9 王順祥;高峰;宋西進;吳曉慧;彭利;唐瑞峰;張萌;肖燕;張風瑞;;TNF-α和IL-1β對肝癌細胞乙酰肝素酶表達的影響[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高軍;秦仁義;;乙酰肝素酶反義寡核苷酸抑制人胰腺癌細胞侵襲力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迪;黑素瘤治療吸引跨國藥企眼球[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2 韓梁;“重大突破”助黑素瘤患者延長生命[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3 王迪;黑素瘤治療:困境和希望并存[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4 王小龍;英發(fā)現(xiàn)免疫細胞抑制黑素瘤機制[N];科技日報;2009年
5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科副教授 李航;惡性還是良性 看ABCD[N];健康報;2010年
6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皮膚科 陳周;室內美黑 小心引瘤上身[N];健康報;2010年
7 記者 何德功;圖像輸電腦新法診斷黑素瘤[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8 國華;日本開發(fā)出黑素瘤診斷新方法[N];保健時報;2003年
9 景新;干擾素有利于提高無復發(fā)黑素瘤患者生存率[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10 石軍;新一代黑素瘤藥物整裝待發(fā)[N];醫(yī)藥經濟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蓉;小鼠黑素瘤特異性T淋巴細胞的體外誘導及抗瘤活性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2 侯麥花;三氧化二砷對小鼠黑素瘤的抗腫腫瘤作用及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汪素文;乙酰肝素酶反義寡核苷酸誘導胃癌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4年
4 于建斌;乙酰肝素酶反義寡核苷酸對惡性黑素瘤生長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5 陳思遠;大蒜素對黑素瘤誘導淋巴管增生及黑素瘤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周世慶;乙酰肝素酶反義寡核苷酸對人胃癌細胞株SGC-7901免疫逃逸、增殖和凋亡及侵襲力影響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7 苗壯;垂體腺瘤侵襲性與uPA系統(tǒng)表達、調控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欒琪;HPSE-1和VEGF的相互上調:一種觸發(fā)惡性黑素瘤進展的新型機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9 張汝芝;黑素瘤細胞凋亡、外毛根鞘無色素性黑素細胞分離培養(yǎng)以及黑素細胞樹突體系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4年
10 馬瑛;Maspin在卵巢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調控機制的初探[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瑞;皮膚惡性黑素瘤組織中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及意義[D];鄭州大學;2006年
2 陳燕輝;皮膚惡性黑素瘤中Hpa、VEGF-C和MMP-9的表達及其意義[D];鄭州大學;2007年
3 劉曉艷;苦參堿抑制人惡性黑素瘤A375細胞株侵襲轉移的體外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甘靜;乙酰肝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真核細胞中的表達[D];華北煤炭醫(yī)學院;2008年
5 楊軍;黑素瘤患者噬菌體抗體庫的構建與篩選[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6 楊麗娟;硫酸昆布多糖下調乙酰肝素酶表達及抑制絨癌細胞生長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7 鄒華偉;乙酰肝素酶、缺氧誘導因子-2a在腎透明細胞癌表達的研究及臨床意義[D];鄭州大學;2009年
8 石志良;肝細胞肝癌中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蘇州大學;2006年
9 姚紅;非小細胞肺癌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年
10 王寧;乙酰肝素酶的表達與人乳腺癌細胞侵襲和轉移能力的關系及烏司他丁對其影響[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6506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65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