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敏感性皮膚(sensitive skin,SS)是指皮膚的高度不耐受,在暴露于化妝品或一定環(huán)境后出現(xiàn)異常不適的感覺(包括瘙癢、灼燒、刺痛、緊繃或疼痛),偶爾有紅斑、脫屑等。我國SS的發(fā)生率為13%(男女分別為8.62%和15.93%),而日本及歐美國家為50%左右。其可能的發(fā)生機制主要是皮膚屏障功能的降低、感覺神經(jīng)信號輸入增加、炎癥或血管反應及遺傳因素等。目前,皮膚屏障功能的降低已研究地較為全面,而其神經(jīng)與血管高反應性較少涉及。SS最常見的發(fā)生部位是面部,其次是頭皮、頸部、手部、軀干等。各種環(huán)境因素(溫度的變化、污染、空調(diào)、水)、氣候因素(冷、熱、陽光、風、干燥或潮濕空氣)、化妝品、心理因素(壓力、情緒)及生理因素(月經(jīng)周期)均可以誘導或加重SS。SS的評估方法包括主觀評估、半主觀評估和客觀評估。其中,主觀評估包括問題和問卷調(diào)查兩種形式,半主觀評估是指化學探頭試驗,客觀評估是指使用非創(chuàng)儀器檢測皮膚的生物物理學參數(shù)。角質(zhì)形成細胞和感覺神經(jīng)纖維上的辣椒素受體(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與SS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其被辣椒素刺激后釋放神經(jīng)肽,從而引起神經(jīng)源性的炎癥。以往研究表明人類TRPV1基因存在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本研究將選擇TRPV1的4個基因位點的SNPs進行研究,包括RS222747、RS224534、RS4790523和RS8065080。目的評估SS的神經(jīng)和血管高反應性并探索TRPV1的基因多態(tài)性特點;調(diào)查頭皮與面部皮膚敏感的流行病學差異。方法第一部分:敏感性皮膚神經(jīng)與血管高反應性評估及TRPV1的SNPs特點的研究,183名健康女性完成試驗。整個過程分2個階段。篩選階段,通過乳酸刺痛試驗(lactic acid stinging test,LAST)篩選183名自我感知是SS的女性受試者,并抽取5ml靜脈血備用。在正式試驗階段,首先使用非創(chuàng)儀器進行皮膚血流量(blood flow,BF)和電流感覺閾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基礎值的檢測,然后在鼻唇溝部位進行辣椒素試驗(capsaicin test,CAT),CAT后立即再次檢測BL,并在CAT后1小時再次檢測CPT。收集的血液用于TRPV1的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第二部分:上海地區(qū)女性頭皮與面部皮膚敏感的差異性調(diào)查,共337名健康女性完成問卷。根據(jù)面部皮膚及頭皮的特定部位不同的影響因素和相關文獻分別設計兩套問卷:面部皮膚敏感問卷及頭皮敏感問卷。每套問卷分為三部分:(1)自我評估面部皮膚或頭皮是否敏感;(2)如果回答肯定,首先對被調(diào)查者講解通用量化標尺(general Labeled Magnitude scale,g LMS)的使用說明,然后讓其使用g LMS對總體敏感程度進行評估,0代表“不敏感”,10代表“可以想象到的最強烈的敏感”;(3)分別對影響面部和頭皮敏感的各項影響因素及癥狀的發(fā)生頻率進行評估。所有受試者均完成兩套問卷。結果第一部分:陽性組的CPT分別在5Hz(p(27)0.01)和250Hz(p(27)0.01)明顯低于陰性組,但二者的BL基礎值無明顯差異(p(29)0.05)。CAT后,陽性組的CPT在5Hz(p(27)0.01)和250Hz(p(27)0.05)發(fā)生明顯的變化,陽性組的血流量亦發(fā)生明顯的變化(p(27)0.01),而陰性組無明顯變化。TRPV1的RS224534位點的基因型AG/GG和RS4790523的AC/CC的基因型頻率明顯高于陰性組。第二部分:總共完成337例調(diào)查。自我感知性敏感性頭皮(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calp,SPSP)的發(fā)生率略高于自我感知性SS(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kin,SPSS),二者在各年齡段的分布無明顯差異(p(29)0.05);SPSS最主要的誘發(fā)因素是干燥(78.16%),最主要的表現(xiàn)是緊繃感(73.56%);SPSP最常見的誘發(fā)因素也是干燥(60.50%),最常見的癥狀是瘙癢感(79.83%);SPSS的自我評估的嚴重程度高于SPSP(p(27)0.05),但對于既有SPSS又有SPSP的同一人群而言,二者的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SPSS和SPSP的嚴重程度與年齡無相關性。結論敏感性人群在辣椒素刺激下更容易產(chǎn)生神經(jīng)和血管高反應性,TRPV1不同位點基因型在陽性組和陰性組頻率的差異說明辣椒素受體在SS的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我們的結果支持在化妝品中添加感覺刺激抑制劑和抗炎成分來緩解SS的高神經(jīng)和血管反應。除了面部皮膚敏感,敏感性頭皮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由于皮膚解剖部位及生理特征的差異,不同部位皮膚的敏感特點存在差異,主要包括發(fā)生率、表現(xiàn)及誘因等。本研究中涉及了三種SS不同的評估方法,不同的方法往往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敏感問卷多用于流行病學調(diào)查,而化學探頭試驗及非創(chuàng)檢測主要用于篩選SS及檢測其生物物理學參數(shù)。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5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春聯(lián);敏感性皮膚產(chǎn)生原因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3年04期
2 蔡薇;何黎;;敏感性皮膚研究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2008年03期
3 李利;;敏感性皮膚的研究現(xiàn)況[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年05期
4 蘭宇貞;謝志強;;敏感性皮膚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年03期
5 李慶春;;敏感性皮膚研究進展[J];皮膚病與性病;2013年05期
6 Apple;;給敏感皮膚的關愛[J];消費指南;2014年01期
7 王琳;;敏感性皮膚的冬季護理[J];健康博覽;2010年12期
8 王學民;敏感性皮膚的認識與評判[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年11期
9 李利;黃俊;張大為;O.Jammayrac;P.Bastien;M.Carpentier;L.Aubert;;1%線狀透明顫菌面霜在中國女性敏感性皮膚的功效與耐受性評價[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6年04期
10 楊珊;普雄明;;光電協(xié)同技術治療面部敏感性皮膚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念芳;李利;;敏感性皮膚的現(xiàn)況與對策[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第七次學術年會、2010年重慶四川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診療皮膚性病新進展新技術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2 何黎;蔡薇;涂穎;徐延華;;敏感性皮膚原因及其生理功能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胡念芳;李利;;敏感性皮膚的現(xiàn)況與對策[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賈玉春;劉莉莉;;敏感性皮膚護理及配方技術[A];第七屆中國化妝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何黎;蔡薇;涂穎;徐延華;;敏感性皮膚原因及其生理功能研究[A];2008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6 楊珊;普雄明;;光電協(xié)同技術治療敏感性皮膚療效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0年
7 李瑞玲;張理濤;;敏感性皮膚的臨床診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和護理[A];第五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姚雪秋;野尻浩;劉瑋;;含有神經(jīng)酰胺類似物化妝品對敏感性皮膚癥狀的緩解作用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李瑞玲;張理濤;;敏感性皮膚的臨床診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和護理[A];第六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10 姚雪秋;野尻浩;劉瑋;;含有神經(jīng)酰胺類似物化妝品對敏感性皮膚癥狀的緩解作用評價[A];2010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袁月霞;敏感性皮膚如何選擇護膚品[N];中國消費者報;2004年
2 張敬東;敏感性皮膚的春季保養(yǎng)[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3 傅繪;敏感肌膚 護理有招[N];大眾衛(wèi)生報;2008年
4 鄭情;風靡日本的食鹽美容法[N];重慶商報;2000年
5 李善美;春季護膚三防[N];保健時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婭奇;女性痤瘡患者皮膚敏感性及治療應答臨床分析[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孫麗囡;敏感性皮膚的評估及TRPV1的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蔡薇;昆明地區(qū)痤瘡和敏感性皮膚生理功能及相關原因分析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8年
4 陳華瑜;女性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敏感性皮膚的調(diào)查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
25410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54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