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黑素瘤患者KIT基因突變分析
[Abstract]:......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理科 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腫瘤學系;
【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12ZR1406600) 國家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
【分類號】:R73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尤小燕,馬宏裕,朱丁峰,薛國勝,宗揚勇;無黑素性惡性黑素瘤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年03期
2 宋寧靜,曾學思;惡性黑素瘤中端粒酶表達的意義[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3年03期
3 劉利平,李振潔,馬瑞瓊,劉福榮;惡性黑素瘤誤診為脈管炎1例[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4年05期
4 劉全忠,齊蔓莉,高碩,陳秋松;廣泛轉(zhuǎn)移惡性黑素瘤一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年12期
5 常建民;少見病理類型的惡性黑素瘤[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年04期
6 Cayuela A.;Rodrguez-Domnguez S.;Lapetra-Peralta J.;Conejo-Mir J.S. ;張憲旗;;西班牙惡性黑素瘤發(fā)病率停止上升了嗎?分析1975~2001年的趨勢[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5年09期
7 劉明江;王麗麗;李戰(zhàn)峰;;惡性黑素瘤早期預防和發(fā)現(xiàn)[J];哈爾濱醫(yī)藥;2006年01期
8 于長平;趙天恩;;惡性黑素瘤研究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6年02期
9 Laing M.E.;Moloney F.J.;Kay E.W.;羅素菊;;移植患者發(fā)生惡性黑素瘤:5例患者回顧[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6年10期
10 Aquilina S;Dalmas M.;Calleja N. ;劉艷;;馬耳他1993—2002年侵襲性惡性黑素瘤的概況[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承新;高天文;劉玉峰;;惡性黑素瘤的預后因素[A];2006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韓睿;程浩;朱可建;葉俊;;惡性黑素瘤38例臨床分析[A];華東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馬月紅;陸洪光;;體外構建惡性黑素瘤模型的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4 李航;;62例肢端惡性黑素瘤臨床特征分析[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5 陳曉棟;;惡性黑素瘤的手術治療及圍手術期處理[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尹濤;鐘連生;劉彥群;魏志平;李鳳朝;;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激活物受體在皮膚惡性黑素瘤中的表達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劉業(yè)強;陶娟;王琳;李延;楊井;張晶;汪瑩;涂亞庭;;缺氧誘導因子-1α在惡性黑素瘤中的表達及其與血管生成的關系[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李福倫;段彥娟;李斌;徐蓉;陳潔;;惡性黑素瘤五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王遠清;;肢端惡性黑素瘤2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10 韓睿;岑建萍;朱可建;程浩;;惡性黑素瘤[A];2008年浙江省皮膚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衣曉峰 孫理 本報記者 姚艷春;外傷易引發(fā)惡性黑素瘤[N];黑龍江日報;2004年
2 衣曉峰;惡性黑素瘤與外傷“有染”[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3 伍西明;我國發(fā)現(xiàn)致皮膚惡性黑素瘤惡化關鍵因子[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4 記者 唐湘岳 通訊員 伍西明;首次探索出皮膚惡性黑素瘤治療新途徑[N];光明日報;2006年
5 黃斌;斬斃癌魔調(diào)遣人體防御“部隊”[N];大眾科技報;2000年
6 燕玄;致癌新說:每吸15支煙DNA就會突變一次[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7 記者 藍建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可致多種癌癥的基因[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8 ;相面有了科學依據(jù)[N];北京科技報;2007年
9 黃海平;小小外傷可致癌[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10 王茜;避免兒童患癌癥養(yǎng)成“綠色”習慣[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均云;IGFBP5在人惡性黑素瘤發(fā)生和轉(zhuǎn)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2015年
2 陳嶸yN;pcDNA3.1-IGFBP7抑制鼠惡性黑素瘤生長的基因治療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華;惡性黑素瘤的轉(zhuǎn)錄組學及轉(zhuǎn)移相關分子機制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3年
4 于建斌;乙酰肝素酶反義寡核苷酸對惡性黑素瘤生長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5 楊潔;大麻素Ⅱ型受體激動劑在惡性黑素瘤中血管生成作用機制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9年
6 劉業(yè)強;轉(zhuǎn)鐵蛋白受體介導Tf-PEI-shRNA complex內(nèi)吞靶向沉默缺氧誘導因子-1α抑制惡性黑素瘤生長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林彤;惡性黑素瘤致病機制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3年
8 陳瑾;DKK1在黑素瘤中的表達及其對黑素瘤發(fā)生發(fā)展的調(diào)控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樊星;轉(zhuǎn)錄因子CUTL1在惡性黑素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10 蔡華華;惡性黑素瘤中SOX4的表達及其對Wnt/β-catenin信號途徑作用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良娟;RhoC和ROCK1在皮膚惡性黑素瘤中的表達[D];鄭州大學;2015年
2 師逢;CIP2A在皮膚惡性黑素瘤中的表達及意義[D];南通大學;2014年
3 馮佳韻;微管相關蛋白2預測惡性黑素瘤侵襲性的臨床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韓睿;惡性黑素瘤臨床特點與病理學分析[D];浙江大學;2009年
5 劉小峰;無色素性惡性黑素瘤1例并文獻復習[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謝楊新;環(huán)氧合酶-2在惡性黑素瘤發(fā)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6年
7 徐文博;ABC轉(zhuǎn)運蛋白ABCG2在皮膚惡性黑素瘤中的表達及意義[D];鄭州大學;2010年
8 王靜;尺寸均一的多功能納米粒在惡性黑素瘤成像和治療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楊靜;皮膚惡性黑素瘤并發(fā)白癜風病例報告[D];武漢大學;2004年
10 殷芳;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對皮膚惡性黑素瘤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45656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45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