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建立
本文選題:特應性皮炎 切入點:危險因素 出處:《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討特應性皮炎危險因素,為早期預防特應性皮炎提供一種簡便、實用的預測方法。方法:共抽取427例新生兒臍血標本,采用免疫熒光法測定臍血IgE含量和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IL-5含量,并記錄家族過敏史、季節(jié)、寵物、皮膚感染、喂養(yǎng)方式、父親吸煙、居住地、性別等危險因素的情況,隨訪12個月,追蹤觀察特應性皮炎患病情況。運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篩選危險因素,建立預測模型。結果:①臍血IgE中位數(shù)為0.54IU/mL;臍血IL-5均數(shù)為5.20pg/mL;標準差為2.14。②從單因素、多因素兩方面篩選出臍血IgE、臍血IL-5、家族史為主要危險因素。③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預測概率模型及預測概率分類圖。結論:通過測定嬰兒臍血IgE、IL-5水平結合家族過敏史建立預測模型對特應性皮炎發(fā)病可進行早期預測。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atopic dermatitis and to provide a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early preven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Methods: a total of 427 neonatal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content of IgE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and the content of IL-5 was measured by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 method. The family history of allergies, seasons, pets, skin infections, feeding methods and father smoking were recorded.Risk factors such as residence and sex were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 to observe atopic dermatitis.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screen risk factors and a predictive model was established.Results the median of IgE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was 0.54 IU / mL, the mean of IL-5 in cord blood was 5.20 PG / mL,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2.14.2 from single factor.Umbilical cord blood IgE, cord blood IL-5 and family history were selected from two aspects of multiple factors. 3. The unconditioned Logistic regression prediction probability model and predictive probability classification map were established.Conclusion: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 can be made by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IgEN IL-5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establishing a predictive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family history of allergy.
【作者單位】: 廣西醫(yī)科大學;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皮膚科;
【基金】:廣西南寧市科研課題基金資助項目(No.20040167C)
【分類號】:R758.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小蘭,王志瑾,駱福添,阮少群,張久蘭;鼻咽癌患者家族聚集性及其危險因素的探討(病例—對照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1980年01期
2 劉慶民;低血鎂——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的一種危險因素[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學分冊;1980年01期
3 蘇哲坦;青年人心肌梗塞[J];日本醫(yī)學介紹;1980年04期
4 柯若儀 ,于文信 ,常思坦;日本近二、三年心血管病研究進展概述[J];日本醫(yī)學介紹;1980年07期
5 陳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1980年03期
6 張惠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護理(續(xù)完)[J];國際護理學雜志;1980年04期
7 王文正;病毒性傳染病監(jiān)測研究的課題[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1980年01期
8 車春蘭;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原始淋巴細胞大小與預后[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1980年01期
9 李銳松;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冠脈移植后的心肌梗塞發(fā)生率與預后;有苗頭的隨機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1980年04期
10 張中超;;老年人血脂的研究[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198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白馨芝;趙達亞;宮麗敏;管柏青;田家瑋;馬波;;單純性肥胖與動脈硬化關系及對左心功能影響的探討[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2 吳桂琴;;肥胖兒與成人病的年輕化問題的探討[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3 林甲宜;徐結桂;李秀群;羅莉;;燈盞花、硫酸鎂聯(lián)用對高血壓左室肥厚的逆轉反應[A];世界中西醫(yī)結合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7年
4 陳翠娟;李瑞蘭;陳慧;楊柳青;江長花;;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在護理高血壓病人中的應用價值[A];第六屆中日護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中文版)[C];1999年
5 周達生;戴梅競;楊廷忠;戚中雪;;青少年妊娠與婚前性行為危險模式探討[A];江蘇省第二次性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周達生;戴梅競;楊廷忠;戚中雪;;青少年妊娠與婚前性行為危險模式探討[A];江蘇省第二次性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楊明明;潘麗;袁新華;丁婉華;申素琪;;藥物中止178例未婚婦女非意愿妊娠的調查[A];江蘇省首屆性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8 翟靜;郭傳琴;劉賢臣;劉同洲;曹會龍;戴鄭生;;中學生行為問題危險因素對照研究[A];山東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首屆學術研討會獲獎論文選萃[C];1999年
9 王亞平;朱江;寧小兵;;腦卒中康復病人血壓情況回顧分析[A];1998年全國運動療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8年
10 劉鵬;黃東鋒;陳少貞;江沁;;腦出血和腦梗塞的住院醫(yī)療康復效益分析[A];第三屆全國康復醫(yī)學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未雨;你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嗎[N];北京科技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吳小玲 劉軍;讓艾滋病遠離我們[N];福建工商時報;2000年
3 范又;糠尿病診治存在四低[N];光明日報;2000年
4 ;農村糖尿病患病率激增[N];科技日報;2000年
5 崔民彥;僅控血糖是不夠的[N];遼寧日報;2000年
6 劉佩文;脫發(fā) 可能與心臟病危險增加相關[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0年
7 上海醫(yī)科大學 中山醫(yī)院 老年病科 楊蕊敏;普伐他汀干預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觀察[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0年
8 Alexander M.Walker等;對英國和加拿大服用西沙必利者中嚴重心律失常危險因素的研究[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0年
9 張宇晨;影響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預后因素較多[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0年
10 徐成斌;不可忽視年輕人心臟病危險因素[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向進;1996—2000年老年人群糖代謝異常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D];軍醫(yī)進修學院;2001年
2 賀運河;腦梗死危險因素與微觀辯證及益氣活血法療效機理研究[D];湖南中醫(yī)學院;2001年
3 俞鳴;卵巢癌危險因素及其易感基因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2年
4 田成林;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的相關因素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5 王潔;北京萬壽路地區(qū)老年周圍動脈硬化閉塞病的流行病學調查[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6 韓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肺癌—α_1-抗胰蛋白酶與肺癌的遺傳易感性關系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7 李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2年
8 朱旅云;超重/肥胖者內皮功能障礙的分子病因學機制及其與胰島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相關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2年
9 陳忠;早發(fā)冠心病患者臨床危險因素、脂蛋白脂酶P,,H基因多態(tài)性及其酶活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2年
10 王暉;臨床危險因素和血清學指標對冠狀動脈內支架再狹窄的預測及其炎癥機制探討[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嚴子才;兔腹主動脈局部痙攣模型建立及發(fā)病機制的探討[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0年
2 鄭冠宇;TMD——損害中美關系兩岸關系的危險因素[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王琦;油輪靜電防爆智能控制系統(tǒng)[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4 章政;中國人糖尿病并腦梗死患者PON1基因多態(tài)性的初步研究[D];青島大學;2001年
5 王鴻雁;同型半胱氨酸與腦血管病關系的臨床研究[D];青島大學;2001年
6 馬艷梅;老年冠心病非心臟手術患者圍術期心臟事件危險評估及分析[D];軍醫(yī)進修學院;2001年
7 殷尚炯;陜西地區(qū)與部隊精神分裂癥危險因素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8 黃愛群;紡織廠工效學因素與女性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學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1年
9 任路忠;銅陵市學齡前兒童孤獨癥行為的流行病學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1年
10 陶欣榮;男性不育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6871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68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