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特應性斑貼試驗及其應用
本文關鍵詞:食物特應性斑貼試驗及其應用 出處:《臨床皮膚科雜志》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食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可誘發(fā)或加重特應性皮炎。特應性斑貼試驗是在皮膚上使用完整的蛋白質過敏原進行斑貼的診斷性試驗,與遲發(fā)型過敏反應相關。食物特應性斑貼試驗可以用來檢測食物引起的遲發(fā)型過敏反應,幫助特應性皮炎或食物過敏患者明確相關食物過敏原,指導病因學診斷。該文對食物特應性斑貼試驗的免疫學機制、方法學及其與臨床的相關性進行綜述。
【作者單位】: 安徽醫(yī)科大學上海皮膚病臨床學院;上海市皮膚病醫(yī)院環(huán)境與職業(yè)性皮膚病科;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科;
【分類號】:R758.2
【正文快照】: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種瘙癢性、慢性炎癥性皮膚疾病,多在嬰幼兒期發(fā)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神經免疫失調、皮膚屏障功能異常和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食物是兒童AD患者常見的變應原,有資料顯示10%~40%的AD患者對食物過敏[1]。AD和疑似食物過敏患者的變態(tài)反應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溫劍平;感染與特應性疾病[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2001年05期
2 陳育智,王紅玉,王?,馬煜,李碩,趙京,鐘南山,黃永堅,霍泰輝,賴其偉;中國兒童呼吸道及特應性疾病患病情況調查[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年03期
3 張智華;兒童早期特應性疾病的研究[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2004年01期
4 Onguchi T.;Dogru M.;Okada N.;安勝;;特應性角膜結膜炎的首發(fā)時間對淚液功能和眼表征象的影響[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眼科學分冊;2006年Z1期
5 張海鄰;陳志敏;;衛(wèi)生學假說和特應性疾病[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6年04期
6 祝青;刁慶春;白晉;;特應性皮炎瘙癢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年06期
7 吳靜;臧艷;劉業(yè)海;;兒童睡眠呼吸障礙和特應性疾病問卷調查[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1年05期
8 Sibbald B ,鄢踐 ,焦艷;特應性的遺傳基礎[J];國外醫(yī)學.遺傳學分冊;1993年03期
9 孟凡信;發(fā)生特應性疾病的兒童早期危險因素[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1995年05期
10 郝飛;;把握“特應性”涵義及其在皮炎濕疹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涂彩霞;齊曉怡;;對特應性皮炎瘙癢的治療[A];2012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2 唐先發(fā);張學軍;;特應性疾病遺傳學研究進展[A];2012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3 郝飛;;把握“特應性”與“非特應性”含義在皮炎濕疹診斷中的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唐先發(fā);張學軍;;特應性疾病遺傳學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5 張玉環(huán);;環(huán)境內分泌干擾物誘發(fā)特應性疾病的主要機制[A];第五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戴荷蓮;孫碧雄;杭晶卿;吳玉新;周春平;張洪熹;;華東區(qū)域健康人群特應性狀況初步調查[A];第一屆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7 陳奕;張揚;;特應性疾病的患病狀況分析[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8 向娟;王華;肖異珠;;外周血單個核細胞IL-31與兒童特應性皮炎瘙癢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4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鄭湘瑞;;中醫(yī)藥調整特應性素質癥狀和免疫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心身醫(yī)學分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張海鄰;陳志敏;包其郁;倪麗艷;李昌崇;;CD14基因多態(tài)性和兒童特應性疾病的相關性研究[A];2006(第三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浙江省兒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馮立中;學齡兒童為何鼾聲陣陣[N];健康報;2011年
2 ;哮喘與遺傳[N];大眾衛(wèi)生報;2000年
3 惠中;哮喘患兒夏季防“冷”[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唐先發(fā);特應性疾病共同易感位點及其交互作用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向娟;IL-31與特應性皮炎瘙癢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張海鄰;TLR4和CD14基因多態(tài)性和兒童特應性疾病的相關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黃寒;RMPP患兒BALF中喘息相關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及遠期肺功能隨訪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王秀華;特應性和非特應性哮喘患兒IL-10和ET-1測定及臨床意義[D];吉林大學;2012年
5 孫盈建;臍血IgE水平與嬰兒特應性疾病關系的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232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323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