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1,5-脫水葡萄糖醇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
發(fā)布時間:2017-10-08 04:38
本文關鍵詞:2型糖尿病患者1,5-脫水葡萄糖醇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
更多相關文章: 1 5-脫水葡萄糖醇 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 糖尿病 APN TNF-a
【摘要】:目的:在糖尿病的防治過程中,要控制血糖以防止或延緩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有研究報道,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濃度可以防止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映過去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但不能準確地反映血糖的波動,尤其是伴餐后高血糖和/或低血糖事件。而血清1,5-脫水葡萄糖醇(1,5-AG)與糖代謝有關,是一種新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監(jiān)測指標。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可作為評價大血管病變危險性的一個獨立指標,用來評價早期、無癥狀的動脈粥樣硬化損傷,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主要指標。本文主要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1,5-AG含量水平在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下與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的關系和臨床意義。方法:①選取204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對比研究,按HbAlc將其分為兩組:HbAlc 7%組和HbAlc7%組。詳細記錄每位入選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如性別、年齡、體重(埏)、身高(m)、糖尿病病程、吸煙史、高血壓病史、用藥情況(尤其是服用二甲雙胍、他汀類、腸溶阿司匹林)等。入組人群均經(jīng)患者本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測定空腹血糖(FPG)、1.5-A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紅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比較2組1,5-AG的差別,并以1,5-AG水平為自變量,CIMT厚度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②隨機選擇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按CIMT將其分為兩組:CIMT≥1mm組和CIMT1mm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CIMT,采用美國RD公司酶免疫法試劑盒測定血清APN含量和TNF-a含量,回歸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 TNF-a和1,5-AG含量水平與CIMT的關系。結(jié)果:①血清糖化血紅蛋白含量與1,5-AG含量負相關;2型糖尿病患者CIMT顯著高于對照組;HbAlc含量大于7%組患者左右兩側(cè)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IMT)高于HbAlc含量小于等于7%組;HbAlc7.0%組和HbAlc7.0%組,CIMT與年齡、TG、TC、 FPG、HDL、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尿酸和1,5-AG含量相關(P0.05),且CIMT與HbAlc呈正顯著相關(r>0,P0.05),表明HbAlc含量越低,CIMT厚度逐漸減少。與HbAlc7%組血清1,5-AG含量呈負顯著相關(r<0,P0.05),表明當HbAlc7%時血清1,5-AG含量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CIMT增厚的危險因素。而當HbAlc7%時,CIMT與1,5-AG含量無明顯相關性(P0.05)。同時CIMT在HbAlc7.0%組和HbAlc≤7.0%組均與BMI無明顯相關性(P0.05)。②CIMT厚度增厚組患者血清APN水平較正常組降低,TNF-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組;1,5-AG含量與TNF-a呈負顯著相關,與APN含量呈正顯著相關,表明1,5-AG含量降低使TNF-a含量升高,引起CIMT增厚,使APN含量降低,抑制頸動脈中層內(nèi)膜增厚的效應減弱,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增加。結(jié)論:1,5-AG含量變化可作為指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的指標,與頸動脈中層內(nèi)膜厚度有相關性,當HbAlc7%時可作為指示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指標;1,5-AG含量水平影響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可能是通過影響血清APN, TNF-a的水平而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1 5-脫水葡萄糖醇 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 糖尿病 APN TNF-a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87.1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縮略詞表10-11
- 前言11-14
-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在不同糖化血,
本文編號:9920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nfm/9920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