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長期使用雙膦酸鹽(Bisphosphonates,BPs)治療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Primary Osteoporosis,POP)所導致的不良反應進行系統(tǒng)評價再評價。結合循證研究結果,對廣州某醫(yī)院長期使用BPs治療POP的療效與安全性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藥物假期開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1.計算機檢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CNKI)、維普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及萬方數據庫,并進行手工檢索,收集BPs治療POP的安全性系統(tǒng)評價/Meta分析,提取心血管不良反應、致癌性、下頜骨壞死和非典型性骨折等主要結局指標。采用AMSTAR工具評價納入系統(tǒng)評價的方法學質量,運用Revman5.3軟件對心血管不良反應進行Meta分析,其他結局指標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2.對廣州某三甲醫(yī)院長期使用BPs治療POP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為(1)連續(xù)口服阿侖膦酸鹽(70mg/周)或靜脈注射唑來膦酸鹽(5mg/年)≥3年的POP患者;(2)年齡≥50歲;排除標準為(1)排除使用其他類別抗骨質疏松藥物的POP患者;(2)排除各類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收集所有患者基本人口學資料,基線及用藥1、2、3、4、5、6年腰椎L1-4、股骨頸和全髖關節(jié)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清I型原膠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peptide,PINP),β-I型膠原羧基端肽(β-isomerized carboxy-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N端骨鈣素(N-osteocalcin,N-OT)及甲狀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用藥期間骨折情況、罕見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指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方法對每年骨密度和骨轉換標志物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3.利用WHO骨折風險評估分類標準對回顧性分析篩選出的使用BPs年限≥3年的患者進行骨折低、中、高風險分類,分析各類骨折風險患者用藥前后療效指標BMD、PINP、β-CTX、N-OT和PTH變化特點,并篩選出骨折中低風險患者用藥年限≥3年后骨密度T值-2.5且未發(fā)生骨折的患者,并一一進行電話訪問,確定可以進入藥物假期的患者人數。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結果:1.共納入有關BPs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19篇,包括5種BPs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心血管不良反應9篇、非典型性骨折3篇、骨折愈合延遲2篇、致癌性4篇、下頜骨壞死1篇,所有納入的系統(tǒng)評價均發(fā)表在2009至2016年之間,AMSTAR評分均為中高等質量(6-10分)。心血管不良反應Meta分析結果顯示,使用BPs后房顫和嚴重房顫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它抗骨質疏松藥及安慰劑(RR=1.14,95%CI:1.01-1.29,P=0.03,I_2=0.0%),(RR=1.33,95%CI:1.07-1.65,P=0.01,I_2=22%)。對其它不良反應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顯示,長期使用BPs會增加非典型性骨折和下頜骨壞死發(fā)生率,延長骨折愈合時間。2.長期使用BPs治療POP療效和安全性分析結果顯示:(1)一共納入使用阿侖膦酸年限≥3年并且骨密度記錄連續(xù)≥3年的患者53例,平均年齡為(75.85±10.67)歲,平均用藥年限為(4.83±1.54)年。腰椎BMD用藥后第5年比治療前增加+12.58%,并且與基線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股骨頸BMD在第3年增長最多為+3.52%,第6年為-4.79%;全髖關節(jié)BMD在第3年增長最多為+6.68%,第6年為-1.16%。PINP、β-CTX等骨轉換標志物水平隨著用藥年限的增加,下降的幅度減小,甚至有上升的趨勢。PINP指標在第0.25、0.5、1、2、3年與基線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一共納入使用唑來膦酸年限≥3年并且骨密度記錄連續(xù)≥3年的患者23例,平均年齡為(70.05±9.16)歲,平均用藥年限為(4.10±1.00)年。腰椎BMD第5年增長最多為+21.22%,股骨頸BMD在第4年增長最多為+1.04%,第6年為-2.09%;全髖關節(jié)BMD在第4年增長最多為+1.97%,第6年為-5.21%。唑來膦酸組的PINP和N-OT指標第1、2、3、4、5年的水平明顯低于基線水平,β-CTX指標第1、2、3、4年水平明顯低于基線水平。(3)長期使用阿侖膦酸的155名患者當中14人在用藥期間出現脆性骨折,脆性骨折發(fā)生率為9.03%,6人存在骨折愈合延遲;長期使用唑來膦酸的70名患者當中1人在用藥期間疑似發(fā)生非典型性骨折,兩人存在骨折愈合延遲。3.藥物假期可行性分析結果顯示:(1)一共納入使用阿侖膦酸年限≥3年并且用藥前后均有BMD記錄的患者73人(低風險39人,中風險18人,高風險16人),用藥≥3年前后BMD比較,三類骨折風險患者BMD均有增加,骨折中風險患者組BMD有明顯的增加;而從BMD部位分析,則是腰椎BMD有明顯增加。用藥≥3年前后骨生化指標比較,骨折中風險患者PINP和N-OT有明顯的下降,低風險組N-OT有明顯的下降。用藥≥3年后可以考慮進入藥物假期的患者:低風險患者31名,中風險患者16名。(2)一共納入使用唑來膦酸年限≥3年并且用藥前后均有BMD記錄的患者40人(低風險4人,中風險10人,高風險26人),用藥≥3年后骨折低風險組股骨頸和全髖關節(jié)BMD有所下降,但腰椎有所增加;中風險組則有所增加,且是腰椎BMD增加最為明顯;骨折高風險組腰椎和全髖關節(jié)BMD則有所下降,但股骨頸有所增加。用藥≥3年后可以進入藥物假期的患者:低風險患者4名,中風險患者6名。結論:系統(tǒng)評價再評價結果發(fā)現BPs治療骨質疏松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主要為心血管不良反應特別是房顫,長期使用會增加罕見且嚴重不良反應。BPs治療POP的療效在連續(xù)用藥3-5年時間內穩(wěn)步上升或較為穩(wěn)定,但在用藥3-5年后會有明顯下降趨勢,并有可能增加罕見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可見有必要對長期使用BP s的POP患者開展藥物假期,但由于符合進入藥物假期的患者樣本例數過少及隨訪時間較長,藥物假期開展具有一定的難度。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80
【圖文】:
BPs組vs對照組房顫發(fā)生率Meta分析結果(RCT)

BPsvs對照組嚴重房顫發(fā)生率Meta分析結果(RCT)

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 長期口服阿侖膦酸鹽的患者骨密度變化情況對 BMD 進行回顧性研究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長期口服阿侖膦酸鹽的患者在用藥前 3 年腰椎和全髖關節(jié)兩個部位 BMD 均呈上升趨勢,但股骨頸 BMD 前 2 年呈下降趨勢,第 2 年到第 3 年間才有所升高;腰椎 BMD 用藥第 3 年后仍呈上升趨勢,但在用藥第 5 年后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而全髖關節(jié)和股骨頸 BMD 在用藥第 3 年后開始有明顯的下降,在用藥第 6 年后 BMD 水平低于基線水平(詳見圖 7)。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各部位用藥后每年的 BMD 水平與基線水平相比,只有用藥第 5 年時腰椎 BMD 與基線水平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俊文;馬翔;翟所迪;;雙膦酸鹽類抗骨質疏松治療的相對有效性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年12期
2 張智海;劉忠厚;石少輝;李艷寧;;中國大陸地區(qū)以-2.5SD為診斷的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率文獻回顧性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5年01期
3 陸永江;劉華;;雙膦酸鹽類藥物與非典型股骨骨折關系的Meta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年20期
4 Yun Hwan Oh;Chan Yoon;Sang Min Park;;Bisphosphonate use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ancer risk: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年40期
5 唐鵬;孟國林;王軍;張偉;劉建;;長期應用雙膦酸鹽類藥物對老年性骨質疏松骨折愈合過程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年04期
6 劉柳;張巧;彭年春;;貴陽市城區(qū)成年人骨質疏松癥現狀調查[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年02期
7 張盤德;馮彥林;張自茂;;佛山地區(qū)中老年人骨密度測定及骨質疏松患病率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年08期
8 張鵬貴;趙道洲;;骨折延遲愈合與不愈合的治療進展[J];甘肅中醫(yī);2007年08期
9 劉t
本文編號:27630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nfm/276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