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發(fā)糖尿病的篩查及臨床分析和2例MODY3患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18:05
【摘要】:目的 分析年齡小于40歲的經典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成人遲發(fā)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臨床特點,并進一步分析其慢性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方法對近2年來于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發(fā)病年齡小于40歲的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篩查,記錄一般情況,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家族史、自發(fā)酮癥,均行OGTT試驗,檢測0min及120min血糖、C肽及胰島素,血脂、HbA1C,系統(tǒng)檢查其代謝綜合征及慢性并發(fā)癥情況。比較不同類型糖尿病臨床特點及分析慢性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結果納入的早發(fā)糖尿病患者共322例,有45例(14%)患者為經典T1DM,49例(15%)患者為LADA,其中GADA陽性者占44.9%,IAA陽性者占14.3%,213例(66%)患者為T2DM,其他類型糖尿病共15例(占5%),包括從53例臨床疑診為MODY3的患者里篩查出的2例MODY3患者。1.經典T1DM、LADA及T2DM組患者臨床特點比較:與T2DM組相比,經典T1DM及LADA患者有較低的FCP、120minCP、FINS、120minINS(均P0.001);有較早的發(fā)病年齡,較低的BMI、TG、非HDL、LDL、腰圍、臀圍、腰臀比(均P0.05);有較高的FPG、HbA1C及HDL水平(均P0.001);HOMA-IR、HOMA-β較低(均P0.05),IAI較高(P0.05);“三多一少”癥狀、自發(fā)酮癥患病率明顯較高(均P0.001),糖尿病家族史、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率則較低(均P0.001)。經典T1DM的FCP、120minCP、FINS、120minINS、HOMA-IR、HOMA-β均較LADA低,IAI較LADA高(均P0.001)。而神經病變的患病率為經典T1DM最高,LADA組最低(P0.001);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率為T2DM最高,LADA組最低(P0.001);2.微血管病變危險因素分析:LADA和T2DM患者微血管病變的共同危險因素是病程(相應的OR值分別為4.44和3.366,均P0.05)和血糖控制不佳(HbA1C≥7%時,OR值分別為4.14和2.01,均P0.05)。而非HDL水平(OR值為7.532,P=0.008)是LADA患者發(fā)生微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TC4.5mmol/L(OR值為1.926,P=0.043)是T2DM患者發(fā)生微血管病變的高危因素。3.大血管病變危險因素分析:T2DM患者和經典T1DM患者大血管病變的共同危險因素是病程延長(OR值分別為2.81和1.18,均P0.05)。T2DM患者發(fā)生大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還有合并MS、超重/肥胖、低HDL及高非HDL水平(OR值分別為1.721、0.228、3.637、2.258,均P0.05)。4.周圍神經病變危險因素分析:經典T1DM、LADA和T2DM患者神經病變的共同危險因素是病程(相應的OR值分別為1.276、5.2和5.392,均P0.05)。而T2DM神經損害的危險因素還有血糖控制不佳(HbA1C≥7%時,OR值為1.61)。結論1.與T2DM患者比較,LADA及經典T1DM的胰島功能較差,有更小的BMI、腰圍及臀圍,且合并代謝綜合征、家族史的發(fā)生率均較低,“三多一少”癥狀及自發(fā)酮癥患病率較高。且經典T1DM的胰島功能更差于LADA。2.微血管病變危險因素:LADA和T2DM患者微血管病變的共同危險因素是病程和血糖控制不佳,血脂紊亂可能也是兩組微血管病變的共同危險因素。3.大血管病變危險因素:T2DM患者大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是病程延長、合并MS、超重/肥胖及血脂紊亂。病程延長也是經典T1DM患者大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4.周圍神經病變危險因素:經典T1DM、LADA和T2DM患者神經病變的共同危險因素是病程延長。血糖控制不佳是另一個引起T2DM患者發(fā)生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目的 目前尚未見有關我國內蒙古地區(qū)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3型(Maturity 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type 3,MODY3)的報道,MODY3是由肝細胞核因子(HNF1α)基因突變引起的一類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特殊類型糖尿病,為進一步研究HNF1α基因的分子遺傳學特征,我們對篩查成功的2例MODY3家系進行深入研究。方法1、根據2例先證者臨床資料及家系資料:首先對先證者直系親屬進行病史采集,通過現(xiàn)場調查收集一般資料,收集家系成員性別、年齡、代系、身高、體重、發(fā)病時間及病程,收集好信息后統(tǒng)一建檔,在采血對象完全自愿情況下抽血留取標本,繪制家系圖譜。2、HNF1α基因檢測:對2個家系成員進行外周血DNA提取,用PCR技術擴增MODY3所有外顯子,將PCR產物純化并進行雙向測序,通過DNASTAR軟件將測序結果與NCBI上的正常序列進行比對分析。3、收集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隨訪:對2例MODY3家系中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收集,并使用磺脲類藥物進行治療,對血糖控制及慢性并發(fā)癥情況進行隨訪。結果1.基因特點:通過先證者HNF1α基因10個外顯子的測序,成功發(fā)現(xiàn)2個MODY3家系基因突變位點。家系1中3名糖尿病患者外顯子2的171號密碼子CGG→CGA,是使精氨酸變?yōu)楣劝滨0返腻e義突變(Arg171Gln),且篩查到5種基因多態(tài)性位點(Leu17Leu、Ile27Leu、Leu459Leu、Ser574Gly、Ser487Asn)。而在家系2中發(fā)現(xiàn)5名糖尿病患者外顯子2的131號密碼子AGC→AGT,是使精氨酸突變?yōu)樯彼岬腻e義突變(Arg131Trp),及4種基因多態(tài)性位點(Leu17Leu、Leu459Leu、Ser574Gly、Ser487Asn)。2.臨床特點:2例先證者發(fā)病年齡均小于40歲,有家族史,“三多一少”癥狀明顯,伴有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降低,腎糖閾下降,且對磺脲類藥物敏感。結論1、發(fā)現(xiàn)2個從未在內蒙古地區(qū)報道的HNF1α基因突變位點(c.512GA,p.Arg171Gln及c.391CT,p.Arg131Trp)和5種基因多態(tài)性位點,上述基因突變似乎是導致MODY3患者發(fā)生糖尿病最重要的原因。2、2個家系符合MODY3的臨床特點及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
【圖文】:
各類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家系1先證者的測序峰圖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87.1
【圖文】:
各類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家系1先證者的測序峰圖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87.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熱孜萬古力·阿帕爾;吳紅;;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檢測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10的意義[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年03期
2 趙玉馨;;糖尿病腎病61例臨床分析[J];水電醫(yī)學雜志;1995年01期
3 鄭潔;;糖尿病腎病易患因素分析[J];中國水電醫(yī)學;2003年02期
4 胡曉蓉;;糖尿病病人常見的飲食、運動誤區(qū)[J];中國水電醫(yī)學;2006年06期
5 欣竹;;小心糖尿病并發(fā)癥[J];新天地;2019年04期
6 戴寧;張煜;馬捷;吳鳳芝;李傅堯;張睿;于姣姣;張煒悅;林炳岐;孫天石;張蔚;劉夢;李峰;;糖尿病腎病的中醫(yī)治療近況[J];吉林中醫(yī)藥;2018年12期
7 姜雪剛;韓春芳;;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預防與保健[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年01期
8 周素敏;肖艷;;糖尿病腎病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年A5期
9 田淋鎣;和歡;張庚良;;糖尿病腎病的中西醫(yī)治療概況[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年06期
10 張艷軍;;2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糖尿病腎病的危險因素分析及中醫(yī)預防對策[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Z腪,
本文編號:26967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nfm/26967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