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因組研究高脂飲食誘導小鼠的肥胖易感性與腸道菌群的關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obesity in mice fed with high fat diet. Methods High-fat-diet-induced obesity group (HFDIO) and high-fat-diet-induced obesity-resistance-resistant (HFDIOR) model were established in C57BL/6J mice fed with high-fat diet, and the normal diet group was used as control group. Three groups of fecal samples of mice were collected and extracted. The samples of high quality samples (6 in each group) were collected and collected. The microgenome sequencing and bioinforma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by Hiseq2000 of Illumina Compan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s of intestinal phylum, Proteus, ferribacter in obese group and obesity resistanc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but Bacteroid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 The composition of characteristic bacteria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obese and obese resistant mic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10S1 and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284 were the key strains of obese and obese resistant mice,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stinal microflora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between obese and obese resistant mice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nucleic acid metabolism and anchoring, membrane transport activity and transferase activity. Conclusi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to diet-induced obesity may be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hich is helpful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intestinal flora in obesity.
【作者單位】: 第三軍醫(yī)大學基礎醫(yī)學部微生物學教研室 重慶市微生物工程實驗室;
【分類號】:R58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飛;俞春娜;王秋巖;謝恬;;宏基因組與宏基因組學[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0年02期
2 劉海燕;常玉梅;;宏基因組學及在人體微生物研究上的應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年08期
3 周通;牛榮麗;林秀坤;;宏基因組學在海洋藥物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海洋藥物;2006年02期
4 楚雍烈;楊娥;;宏基因組學及其技術的研究進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6期
5 丁賢;殷波;李慧賢;杜紀坤;周世寧;;宏基因組學在微生物活性物質篩選中的應用[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0年06期
6 印蕾;高向東;顧覺奮;;宏基因組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2012年03期
7 季鈞淘;胡天惠;;宏基因組學及其在醫(yī)藥學中的應用[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年03期
8 吳舊生;王鵬歧;劉月環(huán);;宏基因組學與動物病原微生物檢測[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4年09期
9 趙勇;黃勁松;宋新蕊;陳禹保;童貽剛;;宏基因組的生物信息分析[J];生物信息學;2013年04期
10 范勝濤;高玉偉;夏咸柱;;病毒宏基因組學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閻冰;許云;馬超;洪葵;;宏基因組克隆——微生物活性物質篩選的新途徑[A];中國海洋生化學術會議論文薈萃集[C];2005年
2 張桂敏;王裔雄;胡勇;馬立新;;一種簡便快速構建宏基因組文庫的方法[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黃雅麗;陸勇軍;賴心田;張炯;林永成;周世寧;;南海微生物宏基因組文庫的構建及功能基因初步篩選[A];微生物實用技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黃雅麗;李慧賢;張炯;杜紀坤;譚紅銘;陸勇軍;周世寧;;深海宏基因組文庫篩選及新的功能基因[A];2010年第四屆全國微生物遺傳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彭晴;張雪;關國華;李穎;;一個克隆自海洋底泥宏基因組文庫的脂酶新基因[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6 代俊;江帆;彭方;方呈祥;;深海沉積物宏基因組文庫中產(chǎn)甲殼素酶克隆的篩選[A];基因開啟未來:新時代的遺傳學與科技進步——湖北省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7 沈月毛;;通過構建宏基因組文庫探討植物美登木素生物合成起源[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8 謝福莉;陳大松;程國軍;魏力;李友國;;通過宏基因組學途徑研究參與氮素循環(huán)主要過程的相關功能新基因[A];2006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何彪;涂長春;;病毒宏基因組學的研究現(xiàn)狀及應用[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獸醫(yī)公共衛(wèi)生學分會第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牛澤;曾艷;王敏;楊慧;馬榮才;高俊蓮;;北京地區(qū)重金屬污染土壤DNA提取及宏基因組文庫構建[A];第十次全國環(huán)境微生物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記者 譚大躍 第五燕燕 實習生 栗洋洋;200余國際頂尖科學家聚深探討宏基因組學[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2 記者 劉傳書;我國科學家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N];科技日報;2012年
3 王慶;宏基因組學:慧眼巧識微生物[N];工人日報;2014年
4 記者 熊燕;國際首例共生菌宏基因組文庫在昆建成[N];云南日報;2009年
5 記者 楊婧如 通訊員 胡雯 劉佳;全球基因專家匯聚深圳話前沿[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6 通訊員 梁淡麗 記者 劉傳書;中外科學家全方位分析全球微生物群落[N];科技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文淵;宏基因組來源酯酶基因的挖掘及其在非水相中催化性能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2 溫燕;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結構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3 曹洋;人體宏基因組整合代謝網(wǎng)絡的構建與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6年
4 鄒曉輝;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原宏基因組學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6年
5 丁嘯;基于序列特征的宏基因組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6 劉云;不平衡數(shù)據(jù)的模糊聚類算法研究及在宏基因組重疊群分類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6年
7 茍敏;基于宏基因組的芳烴加氧酶獲取及特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賀蕊;式根島海綿宏基因組文庫活性物質研究[D];重慶大學;2013年
9 常秦;宏基因組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統(tǒng)計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10 彭帥;應用宏基因組方法檢測豬致病微生物及分析牛胃菌群組成[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覃千山;基于宏基因組的未培養(yǎng)互營烴降解菌‘Candidatus Smithella cisternae’的生物信息學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王偉;宏基因組學技術在病原體檢測中的應用[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周俊雄;天然木質纖維素降解機制的宏基因組學和宏蛋白質組學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4 王興興;西藏開菲爾粒中優(yōu)勢菌的鑒定、分布與穩(wěn)定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5年
5 鄧云金;厭氧降解纖維素菌群的鑒定與發(fā)酵條件分析及其宏基因組文庫構建[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2年
6 趙文靜;腸上皮特異性敲除自噬基因Atg5/Atg7小鼠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7 許悅;宏基因組讀段組裝融合與基因標注算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8 胡資鵬;基于De Bruijn圖的宏基因組序列組裝算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9 汪儉;北黃海浮游病毒群落的宏基因組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10 羅幸;宏基因組分類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應用[D];東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8675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nfm/218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