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H2AX與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損傷的關系及意義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緯 H2AX in semen of infertile men 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緯 H2AX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DSBs) damage in sperm of infertile men. Methods A total of 27 male infertility patients (male infertility group) were selected from the Reproductive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Semen samples from 23 healthy men who were confirmed to be fertil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Single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 and flow cytometry (FCM) were used to determine and compare sperm double strand DNA damage and 緯 H2AX content in semen of healthy men and infertile men by PureSperm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DGC). Results the degree of DSBs dam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緯 H2AX in sperm of male infertilit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1), but the sperm was select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The degree of DSBs dam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緯 H2AX in spermatozoa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P0.01).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緯 H2AX in spermatozoa of infertile me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ealthy men, and it can be used as a new marker for detecting the degree of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damage in spermatozoa.
【作者單位】: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口和計劃生育研究中心;
【基金】:廣西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10124001A-45) 廣西人口計生研究基金資助項目(1105)
【分類號】:R69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平,陳榮安;男性不育4792例病因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1年11期
2 劉雙林,軒維存,韓寶生,李秀娟,孫琳杰,郭劍;男性不育諸因素分析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1年S1期
3 朱俊勇,安萍,顏建輝,張明華,郭楓;男性不育患者不同部位沙眼衣原體感染的檢測與比較[J];郴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2期
4 車文駿,何小舟,經浩,解斯杰,許滔;男性不育病人血清抗精子抗體的檢測與評估[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2年06期
5 朱慶華 ,曹征;泌尿生殖道衣原體感染在男性不育發(fā)病中的意義[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2年11期
6 汪競成;遺傳性男性不育的進展[J];國外醫(yī)學(計劃生育分冊);2002年01期
7 崔英霞,李宏軍;男性不育的遺傳學改變及可能對策[J];中華男科學;2003年06期
8 張水林,朱云霞;男性不育就診者精液病原體檢測報告[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3年02期
9 李繼紅,劉繼云,魏會平;張家口地區(qū)87例男性不育染色體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3年03期
10 成毅明;男性不育基因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計劃生育分冊);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明德;;男性不育診治概要[A];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2008年不孕不育與性醫(yī)學研討會暨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8年
2 賈孟春;;環(huán)境因素和男性不育[A];第四屆全國不孕癥暨保留生育功能微創(chuàng)手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劉靜宇;代小華;曾憲錄;宋運淳;;男性不育與聯(lián)會復合體的關系[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4 陳文卓;吳培臣;連林蕊;;淺談男性不育不孕癥[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屆全國計劃生育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4年
5 陳利生;陳守信;王薇薇;;男性不育病因學的邏輯分類法[A];江蘇省性學會第六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戴繼燦;;男性不育患者評估與治療程序[A];第5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男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暨男科提高班講義[C];2007年
7 張勇;;男性不育診治心得[A];第5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男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暨男科提高班講義[C];2007年
8 ;男性不育診斷和治療指南(征求意見稿)[A];2007年浙江省男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趙連明;姜輝;隋玉潔;唐文豪;袁人培;馬潞林;;從經濟社會學角度看男性不育[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男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蘭風華;李博;張朵;曾健;;男性不育的遺傳學研究[A];中國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2004-2008)[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付東紅;一項研究為男性不育治療提供新思路[N];健康報;2013年
2 江西 副主任醫(yī)師 熊國保 謝立;男性不育是一些疾病的信號[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李寧;男性不育 并非頑癥[N];中國人口報;2009年
4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yī)師 李宏軍;治療男性不育基本原則[N];健康報;2011年
5 通訊員 南軒言 記者 程守勤;一種蛋白或與男性不育有關[N];健康報;2014年
6 金慰鄂;男性不育與生活環(huán)境[N];家庭醫(yī)生報;2003年
7 健康時報特約專家 莊乾竹;男性不育與吃有關[N];健康時報;2006年
8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 辛才林;感染——男性不育的天敵[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9 劉文虎;治男性不育方[N];民族醫(yī)藥報;2006年
10 郭廷超;男性不育正確診斷是治療關鍵[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阿周存;5個男性不育候選基因的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與疾病的關聯(lián)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2 戴繼燦;男性不育證候、用藥規(guī)律及其腎陽虛型的代謝組學特征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3 劉舒媛;男性不育與POLG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復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4 朱清毅;附睪蛋白酶抑制蛋白與男性不育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田卉;miRNA和遺傳因素在男性不育發(fā)生中的功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6 牛志宏;環(huán)境和遺傳因素導致男性不育分子機制的相關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7 賀小進;男性不育易感基因的篩選及分子機制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連杰;男性不育相關蛋白MLH1和miR-383在精子發(fā)生中的功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9 明蕾;男性不育中的遺傳研究及單精子卵胞漿內注射和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的臨床意義[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儒楷;絲氨酸蛋白酶差異表達及基因多態(tài)性與男性不育的相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晉學飛;染色體核型異常致男性不育的病例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3 杜日成;染色體結構異常與男性不育、流產死胎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葉楠;男性不育患者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遺傳重組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陶欣榮;男性不育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1年
6 程俊杰;孕酮受體基因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及其與男性不育的關系[D];吉林大學;2013年
7 孫忠凱;染色體異常與男性不育關系探討[D];吉林大學;2009年
8 馮雪瑩;精子線粒體基因突變與男性不育相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馬玉涵;自由基與男性不育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建平;男性不育患者的遺傳學病因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054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mjlw/240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