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細胞外網(wǎng)絡與接觸系統(tǒng)在尿毒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的作用機制探討
本文關鍵詞:中性粒細胞細胞外網(wǎng)絡與接觸系統(tǒng)在尿毒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的作用機制探討 出處:《青島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尿毒癥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中性粒細胞細胞外網(wǎng)絡 接觸系統(tǒng) 激肽原 高分子量
【摘要】:目的探討中性粒細胞細胞外網(wǎng)絡(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與接觸系統(tǒng)在尿毒癥患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作用機制。方法選擇尿毒癥患者44例,分為尿毒癥ACS組11例(分為尿毒癥ACS感染組8例和尿毒癥ACS非感染組3例兩個亞組)、尿毒癥非ACS組33例(分為尿毒癥非ACS感染組18例和尿毒癥非ACS非感染組15例兩個亞組),正常健康查體人群作為健康對照組。采用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試劑盒,分別檢測血清中瓜氨酸化的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 H3)和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K)的濃度。結果①尿毒癥ACS組、尿毒癥非ACS組的血清Cit H3(229.35±131.51)μg/L、(175.40±91.72)μg/L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120.61±56.18)μg/L;血清HK水平(354.55±208.16)ng/L、(429.13±131.62)ng/L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562.81±138.80)n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②與尿毒癥非ACS非感染組比較,尿毒癥ACS感染組血清Cit H3水平顯著增高(269.31±131.66)ug/L VS(142.65±56.69)ug/L;血清HK水平顯著降低(272.84±158.44)ng/L VS(486.44±133.12)n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③尿毒癥ACS感染組中血清Cit H3水平與血小板呈顯著負相關(r=-0.731,P0.05)。結論NETs與接觸系統(tǒng)激活在尿毒癥患者ACS的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9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威,宋永勝,李春義,徐大慶,陳世潔;高分子量激肽原富含組氨酸區(qū)域抑制細胞伸展的機制分析[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3年02期
2 徐秀月;楊威;;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潛在的抗腫瘤作用及其分子機制[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6年09期
3 楊威;吳斌;徐秀月;劉卓剛;;纖維蛋白原與高分子量激肽原對腫瘤細胞不同作用的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7年S1期
4 游國嶺;王學鋒;丁秋蘭;許冠群;張利偉;奚曉東;王鴻利;;5個遺傳性高分子量激肽原缺陷家系表型診斷及基因型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3年09期
5 王振義;;凝血與抗凝血障礙所致疾病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83年04期
6 劉佩梅;;感染鼠瘧的大鼠體內(nèi)組織激肽原酶、高分子量激肽原和激肽酶的水平[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1989年01期
7 謝展利;陽艾珍;武藝;;血漿高分子量激肽原在內(nèi)毒素血癥中的作用[J];血栓與止血學;2013年06期
8 呂剛;杜培革;張秀娟;徐偉平;;高分子量激肽原第5結構域的研究進展[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9 高超;陳群;;激肽原基因KNG1(-1742T>C,Ile581Thr)多態(tài)性與血漿高分子量激肽原水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系[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年17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楊威;吳斌;徐秀月;;纖維蛋白原與高分子量激肽原對腫瘤細胞不同作用的研究[A];全國血栓/止血與微循環(huán)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朱雪梅;活化型高分子量激肽原誘導內(nèi)皮祖細胞衰老及其分子機制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2 王波;血漿高分子量激肽原在炎癥性腸病發(fā)病中的作用及機制的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3 高超;激肽原基因KNG1-1742T>C多態(tài)性與血漿高分子量激肽原水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系[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2年
4 謝展利;血漿高分子量激肽原在內(nèi)毒素血癥中致病作用的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5 鄭曦晨;血漿高分子量激肽原在宿主防御細菌感染中的作用及機制的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6 于芹;中性粒細胞細胞外網(wǎng)絡與接觸系統(tǒng)在尿毒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的作用機制探討[D];青島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3296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mjlw/132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