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發(fā)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頜阻生尖牙的三維空間研究
本文關鍵詞:伴發(fā)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頜阻生尖牙的三維空間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上頜尖牙 近中向埋伏阻生 同側切牙 牙根吸收
【摘要】:[目的]通過對伴發(fā)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頜近中向阻生尖牙的錐形束計算機體層攝影術(CBCT)的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和測量,尋找發(fā)生同側切牙牙根重度吸收的特征及相關因素。[方法]從2012-2014年就診于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的487例上頜尖牙阻生患者中選取上頜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并伴有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48例,獲取CBCT三維數據,應用Mimic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將切牙牙根吸收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將吸收嚴重程度與可能產生影響的因素分別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同時,按照上頜尖牙唇側阻生和腭側阻生的位置進行分組,同樣將切牙牙根吸收的嚴重程度與影響因素分別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分析和比較兩組間影響因素的差異。[結果]1.在48例上頜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并伴有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中,男性15人,占31.25%;女性33人,占68.75%。上頜近中向埋伏阻生伴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尖牙工56顆,同側為安氏Ⅰ類、Ⅱ類和Ⅲ類咬合關系的分別有5顆,38顆和13顆。唇側阻生27顆,腭側阻生29顆。上頜阻生尖牙與正中矢狀面所成的角度唇側組為32.76±15.95度,腭側組為52.84±17.36度,與咬合平面所成的角度在唇側組為34.66±12.32度,腭側組為53.26±16.89度。上頜阻生尖牙到正中矢狀面的距離在唇側組為4.79±3.74毫米,腭側組為3.51±2.40毫米,到咬合平面的距離在唇側組為12.34±2.99毫米,腭側組為10.07±3.48毫米。2.在總體樣本中,不同的安氏分類(χ2=11.971,P=0.018),覆(?)是否正常(χ2=10.722,P=0.005),以及牙囊是否增大(χ2=10.382,P=0.006)在牙根吸收的嚴重程度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當上頜尖牙唇側阻生時,不同的安氏分類(χ2=13.835,P=0.008),是否存在乳尖牙的滯留(χ2=7.778,P=0.020)以及吸收的中切牙和側切牙在牙根吸收的嚴重程度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中切牙發(fā)生重度吸收的比例高(χ2=6.914,P=0.032)。而腭側阻生時,牙囊是否增大(χ2=9.413,P=0.009),覆(?)(χ2=9.836,P=0.007)覆蓋(χ2=8.985,P=0.011)是否正常、以及上頜阻生尖牙到咬合平面的距離(χ2=8.598,P=0.014)在牙根吸收的嚴重程度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其中,中度吸收組牙尖到咬合平面的距離均值為12.81±2.30毫米,與輕度吸收組(P=0.008)及重度吸收組(P=0.0177)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3.在伴發(fā)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頜阻生尖牙中,覆(?)和切牙牙根的重度吸收有關。正常覆(?)者發(fā)生重度吸收的風險是異常者的6倍。[結論]伴發(fā)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頜近中向阻生尖牙患者多為女性,安氏Ⅱ類。在伴發(fā)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頜阻生尖牙中,覆(?)切牙牙根的重度吸收有關。唇腭側阻生位置不同的尖牙,其同側切牙牙根發(fā)生重度吸收的臨床特征不同。在唇側阻生組中,安氏Ⅱ類,無乳尖牙滯留及中切牙者切牙牙根發(fā)生重度吸收的比例高;在腭側阻生組中,覆(?)覆蓋正常,牙囊無增大者切牙牙根發(fā)生重度吸收的比例高。
【關鍵詞】:上頜尖牙 近中向埋伏阻生 同側切牙 牙根吸收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83.5
【目錄】:
- 前言5-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英文縮略詞表12-13
- 第一章 緒論13-24
- 一、上頜阻生尖牙的病因學說13-15
- 二、上頜阻生尖牙與切牙的牙根吸收15-19
- 參考文獻19-24
- 第二章 實驗24-46
- 2.1. 實驗材料和方法24-29
- 2.2. 實驗結果29-40
- 2.3. 討論40-45
- 2.4 小結45-46
- 第三章 全文總結46-48
- 參考文獻48-51
- 致謝51-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譚家禮,鄧小芳;正畸治療中牙根發(fā)育對牙根吸收影響的探討[J];廣西醫(yī)學;2004年06期
2 彭玲燕;鄢雪川;宿玉成;;牙根吸收的臨床分類[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5年12期
3 方志欣;;正畸治療與牙根吸收研究進展[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6年03期
4 王蕾;段銀鐘;;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的影響因素[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7年07期
5 王晴竹;陳文靜;;正畸治療術后牙根吸收診斷方法[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8年07期
6 林鳳燕;孔衛(wèi)東;;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病因分析[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9年12期
7 王旭;張曉明;;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的相關因素分析[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8 涂伶俐;;正畸過程中的牙根吸收及其生物力學特征[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07期
9 王文光;;不同牙根發(fā)育階段與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年28期
10 姚國棟;江銀華;;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的影響因素[J];口腔醫(yī)學;2012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潘昱;;青少年上頜中切牙牙根吸收與正畸治療移動方向關系的臨床研究[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李志強;王俊環(huán);孫喜巖;;成年人正畸治療中牙根吸收病例分析[A];FDI、CSA臨床口腔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3 李長霞;吳莉萍;朱雙林;王大為;;正畸治療中不同治療時間對支抗牙根吸收影響的臨床研究[A];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2004第七屆全國口腔正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可燕;;頜骨巨細胞修復性肉芽腫38例臨床及病理分析[A];第一屆全國口腔頜面部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5 姜若萍;張丁;傅民魁;;固定正畸前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響因素分析[A];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2004第七屆全國口腔正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樊林峰;;CBCT在評價下頜第二磨牙牙根吸收中的應用價值[A];第10次全國口腔頜面醫(yī)學影像學專題研討會暨國家級口腔頜面醫(yī)學影像診斷學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胡亞軍;重組人生長激素對正畸誘導的炎癥性牙根吸收的影響及機制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5年
2 張月蘭;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為反應與牙根吸收的相關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靜;不同濃度尼古丁對正畸源性根吸收影響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王芳;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術前正畸后切牙牙根吸收的CBCT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李志敏;大鼠正畸相關性牙根吸收Micro-CT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郝靜;伴發(fā)同側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頜阻生尖牙的三維空間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5 張子川;正畸牙齒移動過程中牙根吸收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自行修復性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6 劉志峰;超聲促進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修復[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7 王孟武;異常吞咽對牙根吸收及口呼吸的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王智;固定矯治致切牙牙根吸收的相關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王玉;氯化鋰減小正畸性牙齒移動中牙根吸收[D];吉林大學;2014年
10 劉永召;超聲對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修復作用及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7283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72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