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壓式經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同期種植效果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1-08-30 11:36
目的觀察水壓式經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的安全性和提升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綿陽口腔醫(yī)院種植科經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種植體患者120例,分為水壓法和沖頂法兩組,組內又分為植骨和未植骨兩組,比較兩組舒適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上頜竇底提升高度、種植體存留率。結果兩種上頜竇底提升方式共植入種植體147枚,均完成修復,觀察6~54個月,存留率為100%。術后即刻及術后6月,水壓法植骨組與未植骨組的提升高度均分別顯著高于沖頂法植骨組與未植骨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水壓組患者舒適度顯著高于沖頂組(P <0.01)。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水壓式經牙槽嵴頂上頜竇底提升效果好,并發(fā)癥少,患者舒適度高。
【文章來源】: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20,17(04)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水壓法CBCT圖像a:術前;b:術后即刻;c:術后6個月
沖頂法術前、術后CBCT改變a:術前;b:術后即刻;c:術后6個月
提升后作捏鼻鼓氣試驗,判斷上頜竇底黏膜有無穿孔,水壓組術中穿孔2枚(2.35%),沖頂組穿孔3枚(4.84%)。4個穿孔位點因RBH較高用Bio-Gide膠原膜及CGF膜進行填塞修補,不植骨植入種植體,術后即刻及6個月CBCT顯示竇底黏膜平整、光滑,位于種植體根端上方。水壓組1枚穿孔術中未發(fā)現(xiàn),術后即刻CBCT顯示有液平面(圖3a),術后6個月CBCT液平面消失,竇底黏膜完整位于種植體根端上方,黏膜下種植體周圍有骨包繞(圖3b、3c)。兩組各有2例上頜竇感染,術后3天仍有術區(qū)疼痛,尖牙窩輕度壓痛,頭輕微悶痛,通過加強抗感染,呋麻滴鼻液滴鼻處理,于1周后消失。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沖頂提升法和CAS-KIT工具提升法在上頜后牙區(qū)種植手術中的應用對比[J]. 孟繁榮,崔成玉,任桂芳. 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 2019(29)
[2]兩種經牙槽嵴頂入路的上頜竇底提升術同期種植的臨床對照觀察[J]. 王仁飛,趙丹,林海燕,劉敏,王維倩.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 (12)
本文編號:3372703
【文章來源】: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20,17(04)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水壓法CBCT圖像a:術前;b:術后即刻;c:術后6個月
沖頂法術前、術后CBCT改變a:術前;b:術后即刻;c:術后6個月
提升后作捏鼻鼓氣試驗,判斷上頜竇底黏膜有無穿孔,水壓組術中穿孔2枚(2.35%),沖頂組穿孔3枚(4.84%)。4個穿孔位點因RBH較高用Bio-Gide膠原膜及CGF膜進行填塞修補,不植骨植入種植體,術后即刻及6個月CBCT顯示竇底黏膜平整、光滑,位于種植體根端上方。水壓組1枚穿孔術中未發(fā)現(xiàn),術后即刻CBCT顯示有液平面(圖3a),術后6個月CBCT液平面消失,竇底黏膜完整位于種植體根端上方,黏膜下種植體周圍有骨包繞(圖3b、3c)。兩組各有2例上頜竇感染,術后3天仍有術區(qū)疼痛,尖牙窩輕度壓痛,頭輕微悶痛,通過加強抗感染,呋麻滴鼻液滴鼻處理,于1周后消失。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沖頂提升法和CAS-KIT工具提升法在上頜后牙區(qū)種植手術中的應用對比[J]. 孟繁榮,崔成玉,任桂芳. 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 2019(29)
[2]兩種經牙槽嵴頂入路的上頜竇底提升術同期種植的臨床對照觀察[J]. 王仁飛,趙丹,林海燕,劉敏,王維倩.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 (12)
本文編號:33727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33727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