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位和椅位前后向傾斜度對下頜位置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7-13 09:23
目的:討論不同頭位和椅位前后向傾斜角度對下頜位置的影響。方法:選擇擁有完整牙列的18位臨床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調整被試驗者頭部前后傾角,設定3種頭位:前傾15°(H-15),正常(H0),后仰15°(H+15),調整牙椅椅背與垂直面的傾角,設定3種椅位:后傾30°(C30)、后傾45°(C45)、后傾60°(C60)。將不同頭位椅位條件下前牙區(qū)的口內三維掃描數(shù)據(jù)與牙尖交錯位的數(shù)據(jù)擬合配準,測量9種不同頭位椅位下切牙頸緣最低點的偏移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比較各頭位椅位條件下的下頜偏移量均數(shù),C60大于C30和C45,相同椅位下,H0時較小,但各頭位與椅位間無顯著差異(P>0. 05)。C60時各頭位下頜偏移量變異系數(shù)的均數(shù)顯著大于C30和C45時的(P<0. 05),后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P&...
【文章來源】: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20,21(02)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三種頭位和椅位示意圖
在安靜的房間內,調整椅位為C30,受試者坐在牙椅上,后背自然地倚靠在椅背上,頭頸位于頭枕上,頭頸放松,使α=30°,此時的頭位與正常直立姿勢頭位一致,即頭位為H0。囑受試者咬在牙尖交錯位,使用口內掃描儀(普蘭梅卡Planmeca Oy,芬蘭)掃描此時上下頜前牙區(qū)唇側軟硬組織表面形態(tài)(圖2),即以前牙區(qū)中央為起點向左掃描上下頜牙列至左側第一前磨牙近中頰面,再從中央向右掃描至右側第一前磨牙近中頰面,并設定此時的下頜相對于上頜的位置為下頜基準位(S),即作為與該受試者在不同頭位椅位(包括α=30°時)時的下頜肌力閉合道終點咬合輕接觸位(肌位)進行比較的基準下頜位置。指導受試者反復練習下頜肌位。在C30椅位條件下,囑受試者下頜處于肌位,分別掃描H-15,H0及H+15頭位時上下頜前牙區(qū)唇側的三維形態(tài)數(shù)據(jù)。在各頭位進行兩次掃描。按上述方法,調整椅位至(C45)和(C60),在各椅位條件下,分別對3種頭位時的受試者前牙區(qū)進行掃描,獲得共9個(C30H-15,C30H0,C30H+15,C45H-15,C45H0,C45H+15,C60 H-15,C60H0,C60H+15)前牙區(qū)唇側軟硬組織表面形態(tài)三維數(shù)據(jù)。1.3 測量與統(tǒng)計分析
采用逆向工程軟件Rapidform2006(INUS公司,韓國)軟件將上頜前牙掃描區(qū)域牙體及唇頰側三維數(shù)據(jù)與牙尖交錯位時相應區(qū)域擬合配準,參考上頜中切牙切緣和第一前磨牙牙尖形成的咬合平面,測量各頭位及椅位組合條件下,下頜切牙頸緣最低點與下頜在S位時下切牙頸緣最低點(S0)之間在矢狀面上與咬合平面平行的距離(D)(圖3)。隨機選擇5名受試者的數(shù)據(jù)由2名受過相同測量訓練的試驗者進行測量,所得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故全部數(shù)據(jù)由同一名試驗者測量獲取。采用SPSS v23.0軟件(IBM公司,美國)計算18例各條件下D的平均值,標準差(SD)及變異系數(shù)(CV),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口腔研究生不同操作姿勢位對頭頸肌肌電的影響[J]. 周曉慧,斯琴高娃,米拉·巴合提,帕孜來提,李想,迪麗努爾·阿吉.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01)
[2]錐體束CT三維測量下頜前徙對顱面型及自然頭頸姿勢位的作用[J]. 段瑤,Delnaz Patel,David E.Morris,趙臨平,Pravin K.Patel,劉彥普. 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 2016(07)
[3]學幾個基本概念與研究現(xiàn)狀[J]. 康宏,張雪.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15(01)
[4]頭位左傾和右傾變化對咀嚼肌肌電的影響[J]. 苗莉,黃飛,張俊華,陳永進.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07(07)
本文編號:3281803
【文章來源】: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20,21(02)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三種頭位和椅位示意圖
在安靜的房間內,調整椅位為C30,受試者坐在牙椅上,后背自然地倚靠在椅背上,頭頸位于頭枕上,頭頸放松,使α=30°,此時的頭位與正常直立姿勢頭位一致,即頭位為H0。囑受試者咬在牙尖交錯位,使用口內掃描儀(普蘭梅卡Planmeca Oy,芬蘭)掃描此時上下頜前牙區(qū)唇側軟硬組織表面形態(tài)(圖2),即以前牙區(qū)中央為起點向左掃描上下頜牙列至左側第一前磨牙近中頰面,再從中央向右掃描至右側第一前磨牙近中頰面,并設定此時的下頜相對于上頜的位置為下頜基準位(S),即作為與該受試者在不同頭位椅位(包括α=30°時)時的下頜肌力閉合道終點咬合輕接觸位(肌位)進行比較的基準下頜位置。指導受試者反復練習下頜肌位。在C30椅位條件下,囑受試者下頜處于肌位,分別掃描H-15,H0及H+15頭位時上下頜前牙區(qū)唇側的三維形態(tài)數(shù)據(jù)。在各頭位進行兩次掃描。按上述方法,調整椅位至(C45)和(C60),在各椅位條件下,分別對3種頭位時的受試者前牙區(qū)進行掃描,獲得共9個(C30H-15,C30H0,C30H+15,C45H-15,C45H0,C45H+15,C60 H-15,C60H0,C60H+15)前牙區(qū)唇側軟硬組織表面形態(tài)三維數(shù)據(jù)。1.3 測量與統(tǒng)計分析
采用逆向工程軟件Rapidform2006(INUS公司,韓國)軟件將上頜前牙掃描區(qū)域牙體及唇頰側三維數(shù)據(jù)與牙尖交錯位時相應區(qū)域擬合配準,參考上頜中切牙切緣和第一前磨牙牙尖形成的咬合平面,測量各頭位及椅位組合條件下,下頜切牙頸緣最低點與下頜在S位時下切牙頸緣最低點(S0)之間在矢狀面上與咬合平面平行的距離(D)(圖3)。隨機選擇5名受試者的數(shù)據(jù)由2名受過相同測量訓練的試驗者進行測量,所得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故全部數(shù)據(jù)由同一名試驗者測量獲取。采用SPSS v23.0軟件(IBM公司,美國)計算18例各條件下D的平均值,標準差(SD)及變異系數(shù)(CV),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口腔研究生不同操作姿勢位對頭頸肌肌電的影響[J]. 周曉慧,斯琴高娃,米拉·巴合提,帕孜來提,李想,迪麗努爾·阿吉. 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8(01)
[2]錐體束CT三維測量下頜前徙對顱面型及自然頭頸姿勢位的作用[J]. 段瑤,Delnaz Patel,David E.Morris,趙臨平,Pravin K.Patel,劉彥普. 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 2016(07)
[3]學幾個基本概念與研究現(xiàn)狀[J]. 康宏,張雪.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2015(01)
[4]頭位左傾和右傾變化對咀嚼肌肌電的影響[J]. 苗莉,黃飛,張俊華,陳永進.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2007(07)
本文編號:32818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32818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