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口腔論文 >

引導骨再生(GBR)技術修復牙槽骨缺損后正畸牙移動的動物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19 14:14
   目的: 應用引導骨再生技術聯(lián)合不同材料修復牙槽骨臨界骨缺損,觀察牙槽骨缺損的成骨效果及牙槽骨成骨區(qū)正畸牙移動情況,以探討應用引導骨再生技術修復牙槽骨缺損后正畸牙移動的可行性。方法: 選擇健康成年新西蘭大白兔36只,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12只。A組以PRP/Bio-Oss/Bio-Gide作為骨缺損修復材料;B組以Bio-Oss/Bio-Gide作為骨缺損修復材料;C組為空白對照組;通過大體觀察、X線觀察、CBCT骨密度測定、組織學切片觀察,定性及定量分析牙槽骨缺損區(qū)的成骨效果;并分別于術后8周、12周開始牽下頜第二磨牙向近中牙槽骨缺損修復區(qū)移動,加力8周后,觀測牙齒移動距離、X線觀察、CBCT骨密度測定、組織學切片觀察牙周組織及骨缺損修復區(qū)改建情況。 結果: 1、牙槽骨缺損區(qū)成骨效果觀察:①X線示:12周時,A-Ⅰ組影像密度較均勻,缺損區(qū)表面骨皮質連續(xù);B-Ⅰ組影像密度不均勻;C-Ⅰ組缺損邊緣影像密度較高,中心仍為透光區(qū)。②CBCT觀察:術后各時間點時:A-Ⅰ組和B-Ⅰ組骨密度明顯高于C-Ⅰ組空白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Ⅰ組低于B-工組骨密度,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③組織學觀察:術后各時間點時,A-Ⅰ組、B-Ⅰ組各時間點的新生骨占面積百分比具有顯著差異(P0.01)。 2、牙槽骨缺損區(qū)植骨修復后牙齒移動觀察:①牙齒移動距離:從第8周開始加力組:A-Ⅱ與B-Ⅱ牙齒移動距離沒有差別(P0.05),從第12周開始加力組:A-Ⅱ與B-Ⅱ牙齒移動距離沒有差別(P0.05)。②CBCT骨密度測定:在植骨修復16周、術后20周后兩個時間點時,A-Ⅱ.B-Ⅱ組間及組內的植骨修復區(qū)骨密度均有顯著差異(P0.05)。③組織學觀察:A-Ⅱ組新生成骨占面積百分比大于B-Ⅱ組(P0.05);牙周膜界面:壓力側牙周膜狹窄,張力側牙周膜增寬,植骨材料位于牙周膜的外側,且植骨材料受壓側吸收明顯。 結論: 1、PRP復合Bio-Oss/Bio-Gide較Bio-Oss/Bio-Gide修牙槽骨缺損具有更好的成骨效果。 2、PRP可促進新骨的形成以及Bio-oss骨粉的降解吸收。 3、在PRP復合Bio-oss/Bio-Gide以及Bio-oss/Bio-Gide修復牙槽骨缺損8周后可進行正畸牙移動,牙齒移動距離和牙齒移動方式沒有差別。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R78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思明;南欣榮;;富血小板血漿復合自體松質骨微粒修復兔下頜骨缺損的實驗研究[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8年04期

2 韋紀英;何霞;賀于奇;楊晶晶;;PRP復合納米羥基磷灰石對兔牙槽骨缺損的修復作用[J];廣東醫(yī)學;2009年12期

3 牟琳;Bio-gide膜與Bio-oss骨代材料在引導骨組織再生術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2004年S1期

4 張衛(wèi)群;王宜人;巢永烈;;類骨質羥磷灰石和自體骨修復兔下頜骨臨界性骨缺損的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0年02期

5 宋大立;李春明;劉寶林;楊春艷;梁玲;;Bio-Oss膠原支架材料體外結構及細胞黏附生長觀察[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6 蔣冰坤;;VEGF與Bio-Oss在兔新生骨中協(xié)同作用的實驗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8年04期

7 許海燕;平金良;張青;方利華;;兔牙在牙槽骨缺損修復后正畸移動的組織學觀察[J];口腔醫(yī)學;2010年03期

8 耿威,宿玉成,徐剛,林潤臺;無機牛骨結合可吸收性膠原膜修復種植牙骨缺損的定量分析[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3年04期

9 周毅,施斌,張湘圓,程祥榮;富血小板血漿對骨移植后頜骨缺損愈合早期骨代謝活性的影響[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4年06期

10 胡圖強;何俐;李祖兵;喻學洲;周永慶;;納米羥基磷灰石/PRP修復牙槽突裂的實驗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8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瑞峰;牽張成骨技術修復兔下頜骨創(chuàng)傷性缺損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孟實;BIO-OSS人工骨與不同比例自體骨聯(lián)合植入修復骨質缺損的實驗室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李雁;不同膜引導下不同比例的顆粒狀自體骨和Bio-oss聯(lián)合修復種植體周骨缺損的相關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張倩;骨誘導活性材料在修復牙槽突裂中的臨床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09年

4 劉欣;膜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應用于上頜前牙區(qū)種植的回顧性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226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8226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a4a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