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在下頜骨牽張成骨中的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21:08
【摘要】: 牽張成骨(DO)技術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治療頜骨畸形或缺損,但固定期過長和下牙槽神經(IAN)損傷仍然制約著該技術的推廣。其中下牙槽神經(IAN)在DO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神經生長因子(NGF)不僅能促進神經損傷再生和功能修復,而且還具有促進成骨的作用。本課題組在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DO中局部應用NGF能起到明顯的促進成骨和神經修復的作用,但對于全身應用NGF這種更為安全的方法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明確全身應用的NGF在兔下頜骨DO中是否具有促進IAN恢復和新骨形成的作用。本文分為3部分: 1建立兔下牙槽神經的感覺神經動作電位檢測模型 目的建立兔下牙槽神經的感覺神經動作電位檢測模型。方法新西蘭白兔12只,6只在全麻下采用BL-420F生物機能實驗系統(tǒng)及檢測設備行感覺神經動作電位檢測,其他6只在全麻下雙側行下頜骨截開術及牽張器植入術,術后第4天以0.5mm /12h的速度牽引,共10 d,牽張結束行感覺神經動作電位檢測。結果兩組實驗兔均能引導出穩(wěn)定光滑的動作電位。正常組SNAP波幅明顯,潛伏期比較短,波形規(guī)則。牽張成骨組在牽張完成后,SNAP波形顯示波幅要明顯降低,潛伏期延長。結論BL-420F生物機能實驗系統(tǒng)及檢測設備能準確的反應下牙槽神經的功能狀態(tài)。 2下頜牽張成骨中應用神經生長因子促進神經損傷修復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下頜骨牽張成骨中全身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對損傷的下齒槽神經的修復作用。方法新西蘭白兔48只,全麻下行雙側下頜骨牽張成骨術,術后第4天以0.5mm/12h的速度牽張,共10d。術后即分別給予肌注神經生長因子0.6μg/d×20d和相當量生理鹽水。采用BL-420F生物機能實驗系統(tǒng)及檢測設備,分別在術前、牽張期結束、固定期1周、固定期2周、固定期4周時行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NAP)測試、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結果在牽張完成時、固定期1周,NGF組和對照組的SNAP波幅和潛伏期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固定期2、4周,NGF組波幅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潛伏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組織學觀察顯示,在牽張完成時,各組均出現(xiàn)典型的脫髓鞘變、空泡樣變、軸突數(shù)量減少;在固定期2、4周,NGF組脫髓鞘變程度比對照組輕,再生神經纖維的數(shù)量比對照組多,結構也更加規(guī)則。結論全身注射神經生長因子有利于牽張成骨中下齒槽神經功能的恢復。 3下頜骨牽張成骨中全身應用神經生長因子促進成骨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全身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在兔下頜骨牽張成骨中的作用。方法新西蘭白兔24只,全麻下雙側行下頜骨截開術及牽張器植入術,術后第4天以0.5 mm/12h的速度牽引,共10 d。術后及分別給予肌注神經生長因子0.6μg/d×20d和相當量生理鹽水。分別在牽張結束、固定期2、4周行下頜側位X線檢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相同的觀察時間點,NGF組X線密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織病理學顯示,NGF組相比對照組,骨小梁增粗,新生骨小梁數(shù)量比對照組更多,相互融合更廣,排列更規(guī)則。結論全身注射神經生長因子有利于牽張成骨中下頜骨的成骨的骨形成。
【圖文】:
下齒槽神經及牽張器
IAN的解剖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782
本文編號:2705260
【圖文】:
下齒槽神經及牽張器
IAN的解剖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78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素愛;陸素琴;儲旭華;;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面神經炎45例的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6年05期
2 陳燕濤;何清;劉尚禮;;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6年08期
3 戚孟春,胡靜,鄒淑娟,李繼華,周海孝;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促進大鼠下頜骨牽張成骨的實驗研究[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5年02期
,本文編號:27052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7052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