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口腔論文 >

運用樹脂壓低過萌上頜后牙的咬合及肌電變化

發(fā)布時間:2018-06-05 18:22

  本文選題:下頜第一磨牙 + 牙體缺損; 參考:《南京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摘要】:下頜第一磨牙咬合面大面積缺損導致對頜牙過萌的病例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修復間隙的不足是這類患牙修復的主要問題所在。釉質(zhì)成形術、鑄造金屬高嵌體、截冠術、TADs、截骨術或拔牙等方法有助于修復間隙的獲得。其中,TADs和鑄造金屬高嵌體技術由于對健康組織的損傷最小被推崇。隨著粘接技術的發(fā)展,借鑒鑄造金屬高嵌體相同原理,樹脂修復開始應用于這類修復間隙的獲得,相比前兩者,樹脂修復在兼顧修復體形態(tài)的同時經(jīng)濟實惠,但治療初期咬合干擾的引入使其應用備受爭議。[目的]樹脂直接修復缺損下頜第一磨牙,利用生理咀嚼力壓低對頜牙,為受試者恢復修復間隙。治療過程中通過T-scan咬合測試儀及肌電儀記錄引入樹脂修復前后及治療完成時受試者的咬合接觸及肌電變化,拍攝根尖片觀察牙周組織變化,初步探究該法對咬合接觸、咀嚼肌及牙周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3月~12月于南京市口腔醫(yī)院就診的下頜第一磨牙牙體大面積缺損導致對頜牙過萌、伴修復間隙不足的受試者7名,其中5名為女性,2名為男性,年齡在18~50歲,平均29歲。在咬合架上制作診斷性蠟型,硅橡膠制作陰模,雙固化復合樹脂暫時性恢復缺損下頜第一磨牙的牙冠高度。檢測術后1周、2周、4周及牙尖交錯位恢復時的咬合及肌電變化,并于初診、術后1月及最終修復前平行投照拍攝根尖片,觀察牙周組織變化。待患者再次恢復廣泛牙尖交錯位,2周后再次進行T-scan咬合檢測并配合咬合紙檢測,若基本無變化,則進行永久修復。[結(jié)果]1、臨床癥狀檢查結(jié)果:從接受樹脂修復至恢復牙尖交錯位時的咬合接觸,最短時間2月,最長4月。療程中,幾乎所有的受試者在治療開始時均訴及咀嚼不適,癥狀多在2周后好轉(zhuǎn)。其中有一名受試者在術后3周出現(xiàn)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松動、叩診不適,囑受試者減慢進食速度2周后,癥狀緩解,另攝X線片未現(xiàn)牙周膜增寬、骨硬板連續(xù)性中斷等咬合創(chuàng)傷影像。此外,沒有受試者訴及特殊不適癥狀。治療結(jié)束后,所有受試者全口牙列恢復牙尖交錯位接觸。對比前后模型,對頜牙及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均被壓低。2、T-scan咬合測試結(jié)果:2.1咬合接觸變化:遵循受試對側(cè)后牙恢復接觸—受試側(cè)磨牙恢復接觸—受試側(cè)后牙恢復接觸—前牙恢復接觸規(guī)律。2.2咬合力變化:樹脂修復后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及對領牙間咬合力相較初診值降低,1周后咬合力開始上升,最終修復前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及對頜牙間咬合力上升至最大值,甚至超過初診值。3、肌電測試結(jié)果:樹脂修復后受試側(cè)TA及MM肌電峰值明顯高于對側(cè),Astot增高,2周時達到Astot最大值,此后開始下降,到最終修復前Astot接近初診值。值得注意的是,Astot達最大值時,T-scan數(shù)據(jù)顯示受試側(cè)磨牙區(qū)及對側(cè)后牙區(qū)恢復接觸。4、X線片:對比治療前后,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及其對頜牙骨硬板有不同程度增寬,未發(fā)現(xiàn)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及其對頜牙出現(xiàn)明顯牙周膜增寬、骨硬板連續(xù)性中斷、牙槽骨吸收及牙根吸收。[結(jié)論]1、樹脂修復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可以壓低相應對頜牙及缺損的下頜第一磨牙本身以獲取修復間隙;2、治療過程中咬合接觸改變是暫時的,遵循一定規(guī)律:1)最后磨牙最早恢復接觸;2)對側(cè)后牙區(qū)比同側(cè)后牙區(qū)更早恢復接觸;3、治療過程中Astot的變化是暫時的,在引入樹脂修復后,樹脂修復同側(cè)肌電活動增高而對側(cè)減小,提示下頜前部存在旋轉(zhuǎn);4、接受治療的下頜第一磨牙及對頜牙間的咬合力初期下降,治療結(jié)束時,咬合力明顯增高;5、樹脂修復引發(fā)接受治療的下頜的下頜第一磨牙及其對頜牙的牙周適應性改變,而沒有觀察到咬合創(chuàng)傷產(chǎn)生。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hanges of occlusal contact and myoelectric changes in the first molar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 , which can be used to repair the gap .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 the occlus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hanges of the maxillary first molar were observed with the aid of T - scan bite tester and electrometer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 molar of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and the occlusal force of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
2 . The change of occlusal contact during treatment is temporary and follows a certain rule : 1 ) the earliest restoration contact of the molar teeth ;
2 ) more early resumption of contact with the posterior teeth area than in the posterior teeth area ;
3 . The changes of Astot in the treatment course were temporary , and after the resin was introduced , the resin repaired the ipsilateral myoelectric activity and the contralateral side decreased ,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rotation i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mandible ;
4 . The first molar ratio of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and the bite force of the maxillary teeth decreased in the initial stage , and the bite for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
5 . Restoration of the resin caused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of the mandible to be treated and its peridental adaptability to the jaw teeth without observing the occurrence of bite wound .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83.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建華;夏華新;;第一磨牙被動拔除正畸治療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1年07期

2 陳梅梅;武瑾;程靖;周媛;白冰;;脈沖Nd:YAG激光輻照乳牙防齲的臨床研究[J];安徽醫(yī)學;2011年09期

3 王偉民;顏雨春;韓曉蘭;王飛;;后磨牙折裂及隱裂的臨床治療研究[J];安徽醫(yī)藥;2009年06期

4 郝靜華;張志宏;鐘進;危凱;王麗;;Mtwo機用鎳鈦銼與手用不銹鋼K銼根管預備效果觀察[J];安徽醫(yī)藥;2012年02期

5 郝樹立;李玲;;兩種方法治療牙本質(zhì)過敏療效比較[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9期

6 馮承水;朱銳;蘭衛(wèi)東;;氫氧化鈣碘仿糊劑根管消毒的臨床療效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11期

7 方碧松,李玉晶,黃清泉;深齲腐質(zhì)及齲損下方牙本質(zhì)中內(nèi)毒素含量的測定[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5年01期

8 陳南燕;后牙隱裂及折裂保存治療的臨床分析[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5年04期

9 朱習華;董紅;龍明生;;ROOT ZX根管測量儀測量根管長度的臨床分析[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6年01期

10 賈世俊;;上頜第二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頰部皮膚竇道1例[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劉占肖;;經(jīng)口氣管插管病人改良式口腔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觀察[A];第二十六屆航天醫(yī)學年會暨第九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孫紹洪;毛永惠;業(yè)江梅;詹躍;;后牙縱折的保留治療[A];玉溪市醫(yī)學會第九屆口腔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朱永和;王炯明;李煥玉;;失活劑泄漏致牙周組織壞死12例[A];玉溪市醫(yī)學會第九屆口腔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曾倩;李周勝;董抗;;氫氧化鈣碘仿糊劑用于根尖誘導成形術21例[A];2011年全國醫(yī)藥學術論壇交流會暨臨床藥學與藥學服務研究進展培訓班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春玲;口腔健康狀況與慢性胃疾患關系的調(diào)查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鄒朝暉;光動力療法對口腔生物膜致齲變形鏈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韓光紅;不同正畸力值對牙髓活力、Fos和MMP-9蛋白表達變化作用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姜萍萍;涎腺局部調(diào)節(jié)由防齲疫苗誘導的免疫應答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5 趙永生;甘肅臨潭磨溝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曹寶成;TiO_(2-x)N_x薄膜托槽的制備、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7 白陽;鎂合金膜引導骨再生修復重度萎縮下頜牙槽骨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3年

8 周亞威;北京延慶西屯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9 肖曉鳴;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遺址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10 唐旭;不同樁道預備方法及時機對纖維樁粘結(jié)強度的影響[D];武漢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兵;兩種根管充填方法與牙根縱裂關系的相關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黃娟;前牙斷冠再接的相關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胡申琳;第三磨牙解剖形態(tài)學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韓峰;重度慢性牙周炎和高齲者牙菌斑變形鏈球菌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5 牛方;磷酸酯粘結(jié)劑誘導生成羥基磷灰石晶體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6 楊立群;哈薩克族、維吾爾族齲病、牙周病及膳食營養(yǎng)的調(diào)查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曾令芳;乳牙尖周病損中HCMV和EBV片段表達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姜紅;大學生口腔健康認知與行為的調(diào)查分析[D];山東大學;2010年

9 高碧云;EB病毒與逆行性牙髓炎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陳小芳;甜茶護齒含片對抑制變形鏈球菌作用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9829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19829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c68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