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矯治器壓低下切牙的有限元分析
本文選題:有限元分析 + 壓低 ; 參考:《貴州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有限元法分析固定矯治技術(shù)壓低下切牙的應力分布和位移對比,對可以直接壓低的下切牙唇傾度做一個初步探索。方法:篩選一例初次就診于口腔正畸科未成年患者的原始CBCT數(shù)據(jù),恒牙列,頭影測量數(shù)據(jù)結(jié)果(Downs分析法):安氏Ⅰ類錯頜畸形,均角,下中切牙與下頜平面所成的角度為:∠L1-MP=95.1°(記為標準值,標準參考范圍:95.1±6.5°),下中切牙與合平面所呈角度:∠L1-OP=109.5°,下切牙區(qū)無牙體缺損,無牙槽骨吸收。使用mimics research 19.0軟件通過閾值分割、布爾運算等方法建立下頜骨、四個下切牙以及對應的牙周膜的3D模型,完成光順和面網(wǎng)格劃分后(網(wǎng)格小于0.5mm,光順球直徑小于0.5mm),以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 6.14的文件格式導出。在ABAQUS軟件中減去下頜升支以及前磨牙和磨牙對應的下頜體,以面網(wǎng)格的劃分的標準對4個下切牙、牙周膜以及其對應的牙槽骨進行體網(wǎng)格劃分,完成體網(wǎng)格劃分后對模型的參數(shù)進行賦值和設置屬性。定義下右中切牙的牙長軸,設定矢狀向上與牙長軸呈19°的角度為基礎角度∠1(角位于牙根的唇側(cè)),定義∠1為壓低切牙的加力方向;定義切牙唇面合-齦向中1/3的中部為托槽槽溝底部,作為加力位置,在矢狀向上對基礎角度上分別加減1倍的標準差(±6.5°,即Downs分析法中下切牙與下頜平面所呈角度的兩個正常界值,此時下切牙唇傾度分別為101.6°,88.6°),記為∠2、∠7;在基礎角度上分別增加和減少下中切牙-下頜平面交角正常范圍的1.5倍標準差(即分別±9.75°,此時下切牙唇傾度分別為104.85°,84.85°),分別記為∠3和∠8,模擬輕度下切牙唇傾和舌傾的病例模型;在基礎角度上分別增加和減少下中切牙-下頜平面交角正常范圍的2倍標準差(±13.0°,此時下切牙唇傾度分別為108.1°,82.1°),分別記為∠4和∠9,模擬中度下切牙唇傾和舌傾的病例模型;在基礎角度上分別增加和減少下中切牙-下頜平面交角正常范圍的2.5倍標準差(±16.25°,此時下切牙唇傾度分別為111.35°,78.85°),分別記為∠5和∠10,模擬重度下切牙唇傾和舌傾的病例;在基礎角度上分別增加和減少下中切牙-下頜平面交角正常范圍的3倍標準差(±19.5°,此時下切牙唇傾度分別為114.6°,75.6°),分別記為∠6和∠11,模擬極重度下切牙唇傾和舌傾的病例模型,分別計算以F=0.5牛(N)壓低在不同唇傾度下切牙時的牙根唇、舌側(cè)的應力分布和位移形變的對比。結(jié)果:不同唇傾度下切牙模型在壓低時,應力均表現(xiàn)為集中在牙根唇、舌面的根頸、中1/3區(qū)域,在唇側(cè)面則有超過根中1/3與根尖1/3的交界和根中1/3與根上1/3的交界,應力值隨著下切牙角度的增加有增大趨勢,在下切牙唇傾度為標準值加2.5倍和3倍的標準差時,應力變化不明顯;位移方面,不同唇傾度下切牙模型在壓低時,牙根舌面的根中1/3與根尖1/3偏根尖區(qū)域的位移量比較穩(wěn)定,牙根唇面的根中1/3與根尖1/3偏根尖區(qū)域的位移量相對穩(wěn)定,位移形變隨著下切牙角度的增加有增大趨勢,在下切牙唇傾度為標準值加2.5倍和3倍的標準差時,位移變化不明顯。結(jié)論:壓低下切牙時,當下切牙唇傾度處于一定范圍內(nèi),應力值和位移形變量隨著唇傾角度的增加而增大,減少而減小;不同唇傾度下切牙在壓低時,牙根的旋轉(zhuǎn)中心位于牙根中1/3與牙根尖1/3交界處,并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著下切牙唇傾度的增加向牙根舌側(cè)面移動;當下切牙唇傾角度增加2.5倍以上的標準差時,牙根的應力值和位移形變量可能不隨著角度增加而明顯增加;在臨床操作中當下切牙唇傾度超過均數(shù)加2.5倍的標準差時,壓低下切牙的操作應慎行。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contrast of the lower cutting teeth by mean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 FEM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pression , the displacement between 1 / 3 and 1 / 3 of root tip was more stable .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83.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躍;黃思源;瞿楊;何淞;白丁;;不同槽溝方向舌側(cè)托槽轉(zhuǎn)矩控制性能三維有限元分析[J];醫(yī)用生物力學;2017年01期
2 陸史俊;黃優(yōu);王震東;劉艷;;改良片段弓技術(shù)壓低上前牙對深覆矯治效果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6年09期
3 劉艷娥;王學玲;孟憲敏;宮琳;席光偉;沈娜;張愛軍;;不同部位種植支抗壓低并內(nèi)收上前牙的臨床研究[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6年08期
4 賴興彥;;“力的分解”一節(jié)課例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年20期
5 劉姒;吳占敖;周婷婷;;不同正畸方法壓低下前牙的療效比較[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年05期
6 金晶;馮雪;孫婧婧;李永剛;王為;;微種植體支抗內(nèi)收及壓低上前牙的有限元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年16期
7 溫興濤;繆耀強;李東健;繆慧婷;;搖椅弓配合種植釘非減數(shù)矯治前牙開[J];廣東牙病防治;2015年05期
8 姜曉紅;張桂榮;劉繼輝;王雪;;多用途弓在成人牙周炎深覆頜矯治中的臨床應用[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9 王輝昊;詹紅生;陳博;石印玉;李玲慧;杜國慶;;正常人全頸椎(C0~T1)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與驗證[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4年06期
10 朱海波;朱建民;馬南;徐e,
本文編號:19547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195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