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例雙側唇裂功能性整復的臨床療效觀察
本文選題:Mulliken法 + 雙側唇裂 ; 參考:《上海口腔醫(yī)學》2014年05期
【摘要】:目的:探討改良Mulliken法功能性修復雙側唇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66例雙側唇裂患者,應用改良Mulliken法進行唇裂整復,術中在前唇設計窄的"領帶"型人中結構;解剖復位側唇口輪匝肌,重建口輪匝肌環(huán);利用側唇唇紅組織重建唇珠。同期初步矯正鼻畸形,延長鼻小柱。結果:術后經0.5~2 a隨訪,所有患者無"三等份上唇"不良外觀,超過80%(54/66)的患者上唇唇弓形態(tài)恢復自然,左右對稱,人中寬度與正常相似。唇紅豐滿,唇珠大小適度,無口哨畸形,動靜態(tài)外形良好。鼻底寬度正常、鼻孔形態(tài)對稱,鼻小柱高度較術前延長,鼻尖形態(tài)基本滿意。結論:利用改良Mulliken法功能性修復雙側唇裂,能有效糾正鼻唇畸形,臨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廣使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unctional repair of bilateral cleft lip with modified Mulliken method.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cleft lip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Mulliken method. The narrow "tie" structure of the anterior lip was designed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was anatomically reduced and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ring was reconstructed. The red tissue of lateral lip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lip bead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itial correction of nasal deformity, prolonged nasal column.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year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re was no abnormal appearance of "triple upper lip". The shape of the arch of upper lip returned to nature, left and right symmetrical, and the width of human middle lip was similar to that of normal. Red lips full, lip beads appropriate size, no whistling deformity, dynamic and static shape is good. The nasal fundus width was normal, the nostril shape was symmetrical, the height of nasal column was long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nasal tip shape was basically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functional repair of bilateral cleft lip with modified Mullike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orrect nasolabial malformation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作者單位】: 南京醫(yī)科大學口腔研究所;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
【基金】: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201437)~~
【分類號】:R782.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石冰;;提高雙側唇裂整復效果的理論與技術要點[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8年05期
2 仲維劍,王宏青,張奎啟,史曉方;鼻唇部血液供應的應用解剖學研究[J];口腔醫(yī)學縱橫;2002年02期
3 石冰;提高單側唇裂初期整復效果的理論與技術要點[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4年05期
4 王治熙,張奎啟,韓輝,尹曉青,林麗,曹憲臣;唇裂患者口輪匝肌的解剖學觀察[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1994年01期
5 馬蓮;;雙側唇裂修復術與術后繼發(fā)畸形[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8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晶晶;李小靜;寧金龍;;雙側唇裂術后繼發(fā)上唇過緊畸形的治療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2年02期
2 張凱,盧保全,胡浩,徐錦程;雙側唇裂修復法的改進及其應用[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3 孫慶章;李光早;熊竹友;劉建明;;單側唇裂鼻畸形Ⅰ期矯正臨床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4 石冰;鄭謙;;唇腭裂分級治療與評價的探討[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9年01期
5 石冰;;腭裂整復術與微創(chuàng)外科理念的結合[J];北京口腔醫(yī)學;2011年06期
6 趙運流;黃偉光;牙祖蒙;;上唇V形皮瓣聯合下唇Abbe瓣修復12例雙側唇裂術后鼻唇畸形[J];重慶醫(yī)學;2010年05期
7 付蓮;;腭裂手術136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湘南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2期
8 高紅;;唇腭裂序列治療中的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J];當代護士(?瓢);2010年04期
9 周小蓉;龔彩霞;祝曙娟;;完全性唇裂伴硬腭犁骨瓣修復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6年10期
10 龔彩霞;李盛;范林莉;;唇腭裂序列治療的相關護理及健康教育[J];護士進修雜志;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朱靜華;郭愛紅;;腭裂患者手術后疼痛的護理[A];2013年河南省外科現代護理理論與循證實踐新進展學習班——疼痛學組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2 李峰;劉瑞紅;靳利敏;朱改芳;;腭裂術后語音訓練選擇最佳介入時機的臨床研究[A];2011年河南省五官科護理優(yōu)質服務管理新工程與臨床護理新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龍?zhí)欤?大鼠胚胎皮膚無瘢痕性愈合機制的實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李盛;單側完全性唇腭裂初期手術方法及效果評價的臨床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肖文林;葉酸拮抗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沉默對腭突間充質細胞增殖與凋亡影響的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4 文抑西;腭裂上頜骨有限元模型的構建及生物力學分析[D];四川大學;2006年
5 魯大為;非綜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父母顱面形態(tài)學特征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雷勇華;唇腭裂上頜骨三維有限元模型的構建及上頜前牽引生物力學分析[D];中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莫春玲;上唇口輪匝肌的超聲顯像及生理測值[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李思念;單側完全性唇腭裂患兒術前正畸前后的上腭裂隙變化[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瞿海濤;單側微小型唇裂手術治療的回顧性分析[D];山東大學;2011年
4 張聞瑯;RE_L值在評價腭裂患者高鼻音程度中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李楊;腭裂患者喉塞音的聲學特征初探[D];四川大學;2005年
6 王衡健;綜合征與非綜合征型腭裂顱頜面結構特征的對比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7 周巧娟;8000例微笑列車資助唇腭裂的臨床統(tǒng)計和分析[D];四川大學;2005年
8 葉斌;成人腭裂患者牙弓形態(tài)的比較性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9 鐘奕;青少年唇腭裂患者社會心理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10 李蓓;腭裂畸形程度對腭裂語音影響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石冰,王晴;個體化單側唇裂修復術式的設計[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99年03期
2 石冰,王晴;單側唇裂手術設計的幾何學解析[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年01期
3 張奎啟,王治熙,,尹曉青,韓輝,林麗;健康人和唇腭裂者上唇和腭的動脈供應[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199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凱,盧保全,胡浩,徐錦程;雙側唇裂修復法的改進及其應用[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2 陳德健,陳紅,昌桂英,楊春濟,朱國雄;直線法修復雙側唇裂[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3年05期
3 羅加仁;;雙側唇裂修復法[J];青海衛(wèi)生;1976年06期
4 梁雄;雙側唇裂手術新方法的探討[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1981年03期
5 楊茂功;雙側唇裂上三角瓣一次修復術[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84年03期
6 唐友盛,邱蔚六,袁文化,胡兆良;484例雙側唇裂修復的臨床分析[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0年01期
7 朱力,左世隆,呂文波,于麗華;雙側唇裂的功能性全唇重建[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0年02期
8 黃洪章;李金榮;;雙側唇裂修復方法概述[J];口腔醫(yī)學縱橫;1991年04期
9 趙家忠;阿貝氏瓣在雙側唇裂二次修補術中的應用[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5年03期
10 盧小兵;改進的雙側唇裂功能修復術[J];江西醫(yī)藥;199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萬山;代靜波;李遠貴;鐘渝翔;梁麗;魏世成;;雙側唇裂華西法整復的臨床觀察[A];第七屆全國唇腭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蔣立堅;陳光曄;潘朝斌;;雙側唇裂術后唇部畸形的相關因素分析[A];FDI、CSA臨床口腔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3 傅豫川;;雙側唇裂的整復方法進展[A];首屆唇腭裂新理論與新技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6年
4 于波;徐永成;劉文閣;;矩形皮瓣矯正雙側唇裂術后畸形[A];2008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美容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劉照文;艾志剛;趙軍;郭光燁;余花;;復雜雙側唇裂二期修復術1例[A];2008年浙江省醫(yī)學美容暨整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6 高建華;胡志奇;姜平;廖云君;;改進術式的組合運用一次性修復雙側唇裂術后鼻唇畸形[A];2012年浙江省美容與整形學術年會暨私營美容機構行業(yè)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肖文芝;陳涌;駱琦;楊容;;87例雙側唇裂功能性修復的臨床觀察[A];第七屆全國唇腭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曹強;封興華;蔣威;;運用膨體聚四氟乙烯補片行雙側唇裂術后鼻畸形矯正[A];第七屆全國唇腭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王家盛;張洪杰;龐曉綱;姚睿;張乃君;;先天性雙側唇裂術后繼發(fā)唇畸形的修復[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次全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張晨;葛春穎;王娜;胡剛;王志軍;;Abbè瓣再造人中在雙側唇裂Ⅱ期唇畸形修復中的應用[A];第4屆中國美容與整形醫(yī)師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鑫;雙側唇裂術后繼發(fā)唇畸形的整復[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江靜;單雙側唇裂修復手術仿真及有限元分析[D];新疆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12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187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