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口腔論文 >

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患者外周血中TGF-β1和IL-10的表達水平及其臨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8-03-06 05:17

  本文選題: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 切入點:TGF-β 出處:《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RAU)患者外周血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和白細胞介素10(IL-10)的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方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測定40例RAU患者及29例健康對照者血清中TGF-β1和IL-10的含量。結果:TGF-β1、IL-10在RAU患者血清中的含量顯著高于正常人(P0.05)。TGF-β1與IL-10含量呈顯著正相關(r=0.916,P0.01)。結論:RAU患者血清中TGF-β1和IL-10的含量較正常人高,提示TGF-β1和IL-10與RAU發(fā)病有一定關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 beta 1) and interleukin 10 (IL-10) level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ere measured in 40 RAU patients and 29 healthy controls serum TGF- beta 1 and IL-10 respectively. Results: TGF- beta 1, the content of RAU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IL-1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people (P0.05).TGF- beta 1 and IL-10 cont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0.916, P0.01). Conclusion: the content of serum RAU in patients with TGF- beta 1 and IL-10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people. TGF- beta 1 and IL-10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RAU hav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作者單位】: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口腔醫(yī)院;
【基金】:寧夏醫(yī)科大學面上科研項目(編號:XM201019)
【分類號】:R78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劉婷婷;李興華;;消化性潰瘍患者輸注懸浮紅細胞前后血清Gas、IL-2、IL-10和IL-18水平的變化及臨床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1年05期

2 閻衡;轉化生長因子β與自身免疫性疾病[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2002年01期

3 胡雁,Neil W Savage,Phil B Sugerman,Greg J Sey mour;復發(fā)性口瘡患者靜止期與潰瘍期T抑制細胞功能比較研究[J];口腔醫(yī)學縱橫;2001年01期

4 王純旭,劉運卿,石愛梅,宋國英;復發(fā)性口瘡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Ig的觀察[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1993年02期

5 鄧雪蓮,勞均平,郭慶平,王光護;RAU病變期外周血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及臨床意義[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5年04期

6 吳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細胞因子調節(jié)療法[J];免疫學雜志;2002年S1期

7 吳偉;宣璐;李幼華;;復發(fā)性口瘡潰瘍期免疫功能的變化及其意義[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9年09期

8 鄭領濤;于世鵬;王娜;伊鵬飛;;調節(jié)性T細胞和TGF-β_1在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中的作用[J];山東醫(yī)藥;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江淮;陳偉;丁瓊;肖蓓;;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TGF-β IFN-γ IL-10的檢測及意義[J];安徽醫(yī)學;2010年07期

2 張華昌;范小平;向學熔;楊明聰;;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患者的T淋巴細胞免疫因素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0年10期

3 李曉紅,莫衛(wèi)焱,李向東,劉萍;多發(fā)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TNF-α與IL-10水平值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4年04期

4 謝揚兵;周賢剛;許明德;;黃芪顆粒治療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的遠期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9年02期

5 姜有金;陳興國;潘玉琴;何幫順;夏可輝;鄭曙云;;SLE患者血中調節(jié)性T細胞及TGF-β_1的表達[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0年06期

6 蔡華雄,陳光曄;應用小牛胸腺素治療復發(fā)性阿弗它潰瘍的臨床觀察[J];牙病防治雜志;1994年01期

7 孫衍龍,魏慶釗,王四清;甲氰咪胍薄棉片貼敷治療復發(fā)性口瘡臨床觀察[J];廣東牙病防治;1995年S1期

8 蔣李懿,胡雁,樊明文;復發(fā)性阿弗它潰瘍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A~+細胞亞群的表達及意義[J];廣東牙病防治;2002年02期

9 趙信科;;兩種藥物治療復發(fā)性口瘡的療效對比[J];甘肅醫(yī)藥;2011年04期

10 林茜 ,竺,|;復發(fā)性口瘡免疫研究現(xiàn)狀[J];廣西醫(yī)學;200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吳文;面孔加工識別的時空特性及腦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4年

2 施佩珍;復方甲亢片對Graves病大鼠細胞因子網絡紊亂調節(jié)作用及其作用機理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5年

3 陳麗紅;IL-10和TGF-β1基因共修飾樹突狀細胞誘導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方賢浩;活性蘆薈口瘡緩釋藥膜對口腔潰瘍的臨床前實驗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5 呂超藍;ACK1和Src與腸道炎癥發(fā)生機制初探[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燕;復發(fā)性阿弗他潰瘍患者血清及唾液中IL-2的表達及其相關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胡亞紅;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皮損及外周血中相關免疫功能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3年

3 瞿文;單味甘草水煎劑治療一組難治性紫癜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4年

4 趙雅君;三聯(lián)片治療復發(fā)性口瘡(心脾積熱證)的臨床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5年

5 劉欣媛;;悄懰岬奶崛〖兓捌鋵γ庖吖δ苡绊懙难芯縖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5年

6 蘇蕓;腦不對稱BALB/c小鼠腦組織中IL-1β、IL-6及其抑制性分子[D];汕頭大學;2005年

7 劉愛武;Foxp3和TGF-β1在實驗性關節(jié)炎大鼠中表達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6年

8 陳榮波;大鼠實驗性變態(tài)反應性腦脊髓炎模型的建立及IL-10、IL-18的研究[D];汕頭大學;2006年

9 楊麗霞;針刺調節(jié)慢性疲勞大鼠神經—免疫功能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10 陳偉;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與相關細胞因子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發(fā)病中的作用和臨床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鳳琴,劉樹錚;人外周血E花環(huán)及EA_γ花環(huán)陽性細胞的酸性α醋酸萘酯酯酶染色類型[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85年04期

2 趙明 ,季曉鵬 ,鄭永勝;血清胃泌素對胃潰瘍及胃癌的診斷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3年06期

3 鄭潔,李紅,王玉平,高勇;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IL-6,IL-10及其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4年06期

4 周育洋;周金保;郭敏;王茁;;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as、TGF-α和IL-8檢測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7年06期

5 方豪,戴淳,方東,林明,夏曉華;復發(fā)性口瘡流式細胞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J];口腔醫(yī)學;2001年01期

6 胡雁,Neil W Savage,Phil B Sugerman,Greg J Sey mour;復發(fā)性口瘡患者靜止期與潰瘍期T抑制細胞功能比較研究[J];口腔醫(yī)學縱橫;2001年01期

7 王勝軍,許化溪,邵啟祥,王永忠,李良菊;T細胞疫苗抑制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發(fā)生[J];免疫學雜志;2004年06期

8 劉景華;于力;;NKT細胞研究進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8年02期

9 漆明,竇偉,,張敬,呂肅;復發(fā)性口瘡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對照研究[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10 祁軍,孫正,魏雙,張力平;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T細胞亞群及淋巴細胞增殖力的觀察[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199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學文;劉仿;伍昌林;肖紅;;急性ITP患兒外周血CD4~+ CD25~+ T細胞及相關細胞因子的研究[J];臨床檢驗雜志;2007年02期

2 賴仁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與IL-10及TGF-β_1的檢測[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年27期

3 唐潔;梁娟;李柏青;;TGF-β1誘導臍帶血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Foxp3和IL-10表達[J];現(xiàn)代免疫學;2010年04期

4 邵燕麗;呂世靜;黃羅佳;;結核性胸腔積液中兩種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6年10期

5 周華;舒賽男;楊助峰;劉興樓;朱單丹;方峰;;大蒜新素對巨細胞病毒感染小鼠脾細胞TGF-β1和IL-10的抑制作用[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5期

6 高志星;尤龍;季萬勝;焦建新;;苦參素防治肝纖維化的實驗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年11期

7 賴仁建;;SLE患者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與IL-10、TGF-β_1的檢測[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年29期

8 吳蔚;王勝軍;李遇梅;李雅貞;許化溪;;皮肌炎患者外周血CD4~+ T細胞中TGF-β1 mRNA表達及意義[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3期

9 賀永文,朱傳武,曾令蘭,高勇,羅端德;TNF-α及其拮抗劑對血吸蟲病小鼠的TGF-β1和型膠原的影響[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0年01期

10 張海燕,李幼姬,杜勇,李曉燕,余學清,葉任高;結締組織生長因子在轉化生長因子β誘導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分化中的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孌;楊慧蘭;樊建勇;龍朝欽;谷小紅;;尋常型白癜風患者外周血調節(jié)T細胞與相關細胞因子的檢測[A];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2 陳曉嵐;;IL-10在狼瘡性腎炎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及腎組織中的表達及其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修梅紅;陳大春;李英麗;譚云龍;楊甫德;張向陽;;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IL-10血清水平與精神癥狀的相關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鄭子春;沈洪;朱萱萱;劉云;;白芷、地榆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組織中NF-κB和血清中IL-1β、IL-10表達的影響[A];第二十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5 高宇;金宛宛;陳仕勝;馬新華;黃嫦嫦;;兒童異位性皮炎血清及CD4~+CD25~+T細胞分泌IL-10水平檢測[A];2011年浙江省皮膚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李晨;邢少軍;段學章;王慧芬;萬謨彬;;HBV相關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頻率及IL-1beta、IL-6、IL-10變化的臨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張滌華;李幼姬;王儉勤;孔慶愉;余學清;葉任高;;IL-10對活動性LN患者PBMC MAPK~(ERK1/2)信號途徑活化的調控作用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周婷;丁美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與IL-10的關系與意義[A];2008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袁少英;尹偉強;覃湛;劉東生;張兆磊;李慎果;;中藥干預下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Ⅲb型)患者前列腺液中IL-4、IL-6、IL-10水平的變化及其與疼痛癥狀的相關性[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屆男科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戴寧;李大偉;陳喬;;復方牛苓顆粒對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組織TNF-α、IL-10水平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屆男科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衣曉峰 喬蕤琳;哈醫(yī)大二院揭示口腔鱗狀細胞癌發(fā)生機理[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2 杜少輝;徐志偉;陳東風;牛珀至寶微丸能減輕內毒素休克肺損[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3 張獻懷;椎間盤退變禍起生長因子[N];健康報;2007年

4 暨南大學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 李校坤博士;TGF-β——塔尖上的明珠[N];醫(yī)藥經濟報;2001年

5 張忠;益氣化瘀利水方可抑制骨質增生[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6 張瑩雯;謝丹;當歸補血湯有保護腎臟作用[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7 馮衛(wèi)東;科學家發(fā)現(xiàn)生長因子的全新信號通道[N];科技日報;2008年

8 張獻懷;我國骨缺損修復研究取得新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9 陳金偉;通心絡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10 馬同己;肝纖維化證型相關因素被初步揭示[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成燕;雌激素通過CD4~+CD25~+Foxp3~+調節(jié)性T細胞介導抑制破骨細胞分化與骨吸收[D];復旦大學;2009年

2 吳芬;鐵礦工矽肺的遺傳易感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3 王娟;重樓皂甙Ⅱ對狼瘡性腎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T調節(jié)細胞死亡方式及細胞因子影響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夏數(shù)數(shù);rhTGF-β_1與手法對兔頸椎間盤早期退變延緩作用及其機理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7年

5 李文庭;Wnt/β-catenin致肝纖維化的分子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于洪泉;Smad7對膠質瘤U251細胞作用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邢莉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Evans綜合征患者外周血樹突狀細胞/T細胞數(shù)量、亞群及功能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8 凌云;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免疫發(fā)病機制的臨床與基礎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9 石強;調節(jié)性T細胞治療多發(fā)性肌炎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2年

10 王知力;小肝癌轉移復發(fā)預測指標的選擇及手術與微波治療療效的對比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員英;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遲發(fā)性腦病發(fā)病過程中的變化及意義[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2 牛凱;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調節(jié)性T細胞的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劉愛梅;變應性鼻炎中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的功能測定及臨床意義[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楊洋;轉化生長因子β1對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后白介素的影響[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文娟;青藤堿對大鼠EAE的防治作用及IL-10、TGF-β1表達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8年

6 高瑞紅;H.pylori感染與胃黏膜細胞Foxp3、TGF-β1及IL-10表達關系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7 王惠國;祛毒膠囊對狼瘡樣小鼠外周血IL-10和抗ds-DNA抗體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8 張曉峰;轉化生長因子-β1、干擾素-γ在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發(fā)病中意義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9 李春霞;丹參素對肝星狀細胞TGF-β1信號轉導的影響[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樊永梅;脈沖超聲波治療對大鼠內側副韌帶損傷愈合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7348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157348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eef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