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和抑郁癥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9-03 18:46
目的研究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抑郁癥嚴重程度的相關性,探究NLR對診斷抑郁癥和重度抑郁癥的預測價值。方法將80例臨床診斷為抑郁癥的患者按漢密爾頓抑郁量表(24項)評分分為3組:820分為輕度抑郁組,2035分為中度抑郁組,>35分為重度抑郁組。240例非抑郁者為對照組。入院后給予抑郁組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治療,對照組未予處理。檢測抑郁癥組用藥前和對照組的血常規(guī),抑郁癥組SSRIS治療4周、8周復查血常規(guī),根據(jù)血常規(guī)中血細胞數(shù)目計算NLR。應用SPSS 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之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抑郁組抑郁嚴重程度與NLR之間的關系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行ROC曲線以確定NLR的最佳臨界值預測抑郁癥及重度抑郁癥。結果1 NLR水平上抑郁組高于對照組...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表
引言
第1章 臨床研究
1.1 對象與方法
1.1.1 研究對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統(tǒng)計學方法
1.1.4 質量控制
1.2 結果
1.2.1 抑郁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1.2.2 抑郁組與對照組NLR比較
1.2.3 NLR預測抑郁組的ROC曲線
1.2.4 輕、中、重度抑郁組一般資料比較
1.2.5 輕、中、重度抑郁組白細胞分類、NLR比較
1.2.6 抑郁嚴重程度與NLR相關性
1.2.7 NLR預測重度抑郁組的ROC曲線
1.2.8 抑郁組抗抑郁治療后治療效果
1.2.9 抑郁組治療前、治療4周、治療8周NLR比較
1.3 討論
1.3.1 抑郁癥的炎癥機制
1.3.2 抑郁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的變化
1.3.3 NLR對抑郁癥的診斷及抑郁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
1.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綜述 抑郁癥的炎癥機制研究進展
2.1 炎癥反應
2.2 細胞因子和抑郁癥
2.2.1 細胞因子
2.2.2 細胞因子和抑郁癥的相關性
2.2.3 細胞因子在抑郁癥中的可能機制
2.3 星形膠質細胞與抑郁癥
2.3.1 星形膠質細胞生理
2.3.2 星形膠質細胞與抑郁癥的相關性及作用機制
2.4 小膠質細胞與抑郁癥
2.4.1 小膠質細胞生理
2.4.2 小膠質細胞與抑郁癥的相關性及作用機制
2.5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結論
附錄A 一般個人情況調查表
附錄B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致謝
導師簡介
作者簡介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
本文編號:3845585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略表
引言
第1章 臨床研究
1.1 對象與方法
1.1.1 研究對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統(tǒng)計學方法
1.1.4 質量控制
1.2 結果
1.2.1 抑郁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1.2.2 抑郁組與對照組NLR比較
1.2.3 NLR預測抑郁組的ROC曲線
1.2.4 輕、中、重度抑郁組一般資料比較
1.2.5 輕、中、重度抑郁組白細胞分類、NLR比較
1.2.6 抑郁嚴重程度與NLR相關性
1.2.7 NLR預測重度抑郁組的ROC曲線
1.2.8 抑郁組抗抑郁治療后治療效果
1.2.9 抑郁組治療前、治療4周、治療8周NLR比較
1.3 討論
1.3.1 抑郁癥的炎癥機制
1.3.2 抑郁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的變化
1.3.3 NLR對抑郁癥的診斷及抑郁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
1.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綜述 抑郁癥的炎癥機制研究進展
2.1 炎癥反應
2.2 細胞因子和抑郁癥
2.2.1 細胞因子
2.2.2 細胞因子和抑郁癥的相關性
2.2.3 細胞因子在抑郁癥中的可能機制
2.3 星形膠質細胞與抑郁癥
2.3.1 星形膠質細胞生理
2.3.2 星形膠質細胞與抑郁癥的相關性及作用機制
2.4 小膠質細胞與抑郁癥
2.4.1 小膠質細胞生理
2.4.2 小膠質細胞與抑郁癥的相關性及作用機制
2.5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結論
附錄A 一般個人情況調查表
附錄B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致謝
導師簡介
作者簡介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
本文編號:38455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38455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