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代謝通路上的SNP型組合與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的系統關聯分析 ——一種研究復雜疾病的新策略
發(fā)布時間:2021-08-18 16:34
精神分裂癥是人類最常見的精神疾患之一,終生患病率超過1%,嚴重威脅人類的身心健康,并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確定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從而防治精神分裂癥是醫(yī)學界乃至整個社會需迫切解決的問題。雖然目前本病的病因尚未闡明,但以往各項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機制與遺傳因素關系密切。 同時,精神分裂癥具有顯著的異質性,是復雜疾病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員。而且由于該病的遺傳度高達80%以上,是遺傳度最高的一類常見復雜疾病,一直被認為是很好的研究多基因病發(fā)病機制的模型。 多年來,有關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但多數陽性結果很難在不同人群中重復出來。這主要是因為精神分裂癥臨床分型復雜,癥狀多樣,若將不同類型的患者混雜起來研究將難以對這種異質性疾病作出可信的結論;同時該病作為多基因病的一種,其發(fā)病是由許多微效基因共同作用決定的,若孤立地研究某個候選基因或候選染色體區(qū)域與疾病的關系,也難以得出滿意的結果;而且在研究結果的分析中,某個基因對發(fā)病的微小貢獻將被“淹沒”在巨大的數據信息中,難以提取。 針對這些問題,在本論文工作中,我們采取了臨床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與信...
【文章來源】:北京協和醫(yī)學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7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精神分裂癥概述
1.1.1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學研究
1.1.2 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理的假說
1.1.3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分型
1.2 精神分裂癥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
1.2.1 精神分裂癥分子遺傳學研究的基本策略
1.2.2 精神分裂癥分子遺傳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2.3 精神分裂癥分子遺傳學研究結果
1.3 精神分裂癥的多巴胺假說及其研究進展
1.3.1 多巴胺(DA)及其代謝產物濃度的測定
1.3.2 多巴胺受體的研究
1.3.3 額葉皮質多巴胺能活性分析
1.3.4 多巴胺代謝通路異常
1.4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及其應用
1.4.1 SNPs的特點
1.4.2 SNP作為遺傳標記的優(yōu)越性
1.4.3 SNP的檢測技術
1.4.4 SNP的醫(yī)學意義和應用
1.4.5 SNP的網上資源
1.5 論文的研究策略與研究目的
1.5.1 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研究所面臨的問題
1.5.2 本論文工作的研究策略
1.5.3 本論文工作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臨床樣本與資料的收集
2.1 研究對象與納入和排除標準
2.1.1 病例—對照研究
2.1.2 核心家系研究
2.2 采集的臨床資料
2.2.1 病例—對照研究中采集的臨床資料
2.2.2 核心家系研究中采集的臨床資料及代碼
2.3 樣本的一般資料
2.3.1 病例—對照研究的樣本
2.3.2 核心家系研究的樣本
第三章 SNP篩檢——材料與方法
3.1 主要試劑
3.1.1 DNA提取、定量相關試劑
3.1.2 PCR相關試劑及其濃度
3.1.3 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相關試劑
3.1.4 測序相關試劑及其濃度
3.2 主要儀器
3.3 DNA的提取與定量
3.3.1 DNA的提取
3.3.2 DNA的定量
3.4 確定候選基因及候選基因上的SNPs
3.4.1 確定候選基因
3.4.2 確定候選基因上的 SNPs
3.4.3 確定大樣本篩檢的 SNPs
3.5 SNPs的檢測
3.5.1 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檢測法
3.5.2 PCR產物直接測序檢測法
3.6 大樣本SNP篩檢流程
3.6.1 分析步驟
3.6.2 驗證步驟
第四章 SNP數據的傳統統計學分析
4.1 分析方法
4.1.1 數據庫建立
4.1.2 統計學處理
4.2 實驗數據的統計學處理結果
4.2.1 H-W遺傳平衡檢驗結果
4.2.2 分析實驗的結果
4.2.3 驗證實驗的結果
小結
第五章 SNP數據的多位點聯合分析方法
5.1 基因聯合作用分析方法的建立
5.1.1 SNPs數據的靜態(tài)分析—PESCP
5.1.2 SNPs數據的動態(tài)分析—基于相對同質樣本的PEDD
5.2 分析實驗數據的分析結果
5.2.1 PESCP分析結果和基于有效模式的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亞型分類
5.2.2 PEDE分析結果
5.2.3 基于基因型有效模式亞型的不同類別表型特點
5.2.4 PESCP、PEDE及表型分析結果的綜合分析
5.3 驗證實驗數據的分析結果
小結
第六章 討論
6.1 為什么選擇“精神分裂癥”?
6.2 嚴格臨床樣本收集標準的重要性
6.3 為什么首選多巴胺通路?
6.4 分子遺傳學研究策略的選擇
6.4.1 分子遺傳學研究方法的選擇
6.4.2 分析步驟與驗證步驟
6.5 本論文工作創(chuàng)建的“復雜疾病基因聯合作用數據分析方法”
6.5.1 新創(chuàng)建數據分析方法的特點
6.5.2 新創(chuàng)建的數據分析方法的創(chuàng)新點
6.6 篩檢到的陽性基因型(組合)與精神分裂癥的關系
6.7 傳統統計學分析方法與新創(chuàng)多位點關聯分析方法的比較
6.7.1 兩種方法敏感度的比較
6.7.2 兩種方法特異性的比較
6.8 結論
總結
1. 主要研究發(fā)現
2. 本研究的主要特點
3. 本研究的未來設想
參考文獻
附錄: SCAN條目組清單
作者簡歷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精神分裂癥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J]. 李曉駟. 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 2001(02)
[2]多基因遺傳病易感基因的遺傳定位[J]. 戴亞美. 國外醫(yī)學.遺傳學分冊. 1999(06)
[3]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核心本和神經精神病學臨床評定表的測試及對比研究[J]. 龔紹麟,包錫卿,馬登岱,郭傳琴,張淑芹,邱惠敏,張志華,張燕,原偉,劉兆璽,谷旦華,張守來,盧振勝,李偉,王新剛,張敦平,陳玉民. 中華精神科雜志. 1998(03)
[4]中國七個地區(qū)精神分裂癥流行病學調查[J]. 陳昌惠,沈漁笛,張維熙,李淑然,黃悅勤,王金榮,王德平,涂建,寧佐喜,付力牧,紀麗萍,劉志廣,吳化民,羅開林,翟書濤,嚴和,孟國榮. 中華精神科雜志. 1998(02)
[5]精神分裂癥分析流行病學的假說相關性研究[J]. 羅開林.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93(02)
[6]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72例癔癥資料分析[J]. 張亞林,楊德森.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88(02)
本文編號:3350236
【文章來源】:北京協和醫(yī)學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17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略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精神分裂癥概述
1.1.1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學研究
1.1.2 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理的假說
1.1.3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分型
1.2 精神分裂癥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
1.2.1 精神分裂癥分子遺傳學研究的基本策略
1.2.2 精神分裂癥分子遺傳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2.3 精神分裂癥分子遺傳學研究結果
1.3 精神分裂癥的多巴胺假說及其研究進展
1.3.1 多巴胺(DA)及其代謝產物濃度的測定
1.3.2 多巴胺受體的研究
1.3.3 額葉皮質多巴胺能活性分析
1.3.4 多巴胺代謝通路異常
1.4 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及其應用
1.4.1 SNPs的特點
1.4.2 SNP作為遺傳標記的優(yōu)越性
1.4.3 SNP的檢測技術
1.4.4 SNP的醫(yī)學意義和應用
1.4.5 SNP的網上資源
1.5 論文的研究策略與研究目的
1.5.1 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研究所面臨的問題
1.5.2 本論文工作的研究策略
1.5.3 本論文工作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臨床樣本與資料的收集
2.1 研究對象與納入和排除標準
2.1.1 病例—對照研究
2.1.2 核心家系研究
2.2 采集的臨床資料
2.2.1 病例—對照研究中采集的臨床資料
2.2.2 核心家系研究中采集的臨床資料及代碼
2.3 樣本的一般資料
2.3.1 病例—對照研究的樣本
2.3.2 核心家系研究的樣本
第三章 SNP篩檢——材料與方法
3.1 主要試劑
3.1.1 DNA提取、定量相關試劑
3.1.2 PCR相關試劑及其濃度
3.1.3 限制性內切酶酶切相關試劑
3.1.4 測序相關試劑及其濃度
3.2 主要儀器
3.3 DNA的提取與定量
3.3.1 DNA的提取
3.3.2 DNA的定量
3.4 確定候選基因及候選基因上的SNPs
3.4.1 確定候選基因
3.4.2 確定候選基因上的 SNPs
3.4.3 確定大樣本篩檢的 SNPs
3.5 SNPs的檢測
3.5.1 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檢測法
3.5.2 PCR產物直接測序檢測法
3.6 大樣本SNP篩檢流程
3.6.1 分析步驟
3.6.2 驗證步驟
第四章 SNP數據的傳統統計學分析
4.1 分析方法
4.1.1 數據庫建立
4.1.2 統計學處理
4.2 實驗數據的統計學處理結果
4.2.1 H-W遺傳平衡檢驗結果
4.2.2 分析實驗的結果
4.2.3 驗證實驗的結果
小結
第五章 SNP數據的多位點聯合分析方法
5.1 基因聯合作用分析方法的建立
5.1.1 SNPs數據的靜態(tài)分析—PESCP
5.1.2 SNPs數據的動態(tài)分析—基于相對同質樣本的PEDD
5.2 分析實驗數據的分析結果
5.2.1 PESCP分析結果和基于有效模式的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亞型分類
5.2.2 PEDE分析結果
5.2.3 基于基因型有效模式亞型的不同類別表型特點
5.2.4 PESCP、PEDE及表型分析結果的綜合分析
5.3 驗證實驗數據的分析結果
小結
第六章 討論
6.1 為什么選擇“精神分裂癥”?
6.2 嚴格臨床樣本收集標準的重要性
6.3 為什么首選多巴胺通路?
6.4 分子遺傳學研究策略的選擇
6.4.1 分子遺傳學研究方法的選擇
6.4.2 分析步驟與驗證步驟
6.5 本論文工作創(chuàng)建的“復雜疾病基因聯合作用數據分析方法”
6.5.1 新創(chuàng)建數據分析方法的特點
6.5.2 新創(chuàng)建的數據分析方法的創(chuàng)新點
6.6 篩檢到的陽性基因型(組合)與精神分裂癥的關系
6.7 傳統統計學分析方法與新創(chuàng)多位點關聯分析方法的比較
6.7.1 兩種方法敏感度的比較
6.7.2 兩種方法特異性的比較
6.8 結論
總結
1. 主要研究發(fā)現
2. 本研究的主要特點
3. 本研究的未來設想
參考文獻
附錄: SCAN條目組清單
作者簡歷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精神分裂癥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J]. 李曉駟. 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 2001(02)
[2]多基因遺傳病易感基因的遺傳定位[J]. 戴亞美. 國外醫(yī)學.遺傳學分冊. 1999(06)
[3]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核心本和神經精神病學臨床評定表的測試及對比研究[J]. 龔紹麟,包錫卿,馬登岱,郭傳琴,張淑芹,邱惠敏,張志華,張燕,原偉,劉兆璽,谷旦華,張守來,盧振勝,李偉,王新剛,張敦平,陳玉民. 中華精神科雜志. 1998(03)
[4]中國七個地區(qū)精神分裂癥流行病學調查[J]. 陳昌惠,沈漁笛,張維熙,李淑然,黃悅勤,王金榮,王德平,涂建,寧佐喜,付力牧,紀麗萍,劉志廣,吳化民,羅開林,翟書濤,嚴和,孟國榮. 中華精神科雜志. 1998(02)
[5]精神分裂癥分析流行病學的假說相關性研究[J]. 羅開林.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93(02)
[6]生活事件的致病作用——72例癔癥資料分析[J]. 張亞林,楊德森.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88(02)
本文編號:33502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33502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