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納病病毒p24/p40 GFAP轉基因小鼠的構建
發(fā)布時間:2021-01-11 12:52
背景及目的:抑郁癥是一種以持續(xù)性情緒低落、興趣缺乏和樂趣喪失為主要表現(xiàn)的精神心理疾病。其發(fā)病率、復發(fā)率、致殘率和自殺率高,目前已成為世界范圍內造成疾病負擔的第四大原因。關于抑郁癥的病因學研究認為生物學因素、心理學因素、社會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抑郁癥的發(fā)病和病情的發(fā)展。病毒作為一種常見的生物學致病因素,在抑郁癥發(fā)病中的作用及其機制是一個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問題。BDV是一種具有高度嗜神經(jīng)性的單股負鏈RNA病毒,能持續(xù)感染多種動物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要侵犯邊緣系統(tǒng)尤其是海馬,引起宿主行為障礙,例如焦慮、攻擊、過度興奮、異常游戲行為及認知缺陷等行為障礙,這些癥狀類似于人類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及孤獨癥等疾病。迄今為止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已積累了大量BDV感染與人類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的相關性證據(jù)。p24和p40蛋白是由BDV基因組中ORFⅠ和ORFⅡ編碼的兩個病毒結構蛋白,在感染細胞與組織中高度表達,通常作為BDV檢測的主要標志物,亦被認為是BDV的主要致病蛋白。重性抑郁、雙向情感障礙中存在膠質細胞尤其是星形膠質細胞缺失及功能紊亂,而無神經(jīng)變性性疾病中所常見的星形膠質細胞反...
【文章來源】: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顯微注射用具
25圖 6 顯微注射示意圖箭頭所示為雄原核1.2.8 首建鼠(G0 代小鼠)p24/p40 基因的檢測1.2.8.1 小鼠編號(剪腳趾法)抓取動物固定于左手,使其腹面向上;兩前肢八個腳趾從左到右分別代表 20、30、40、50、100、200、300、400; 兩后肢十個腳趾從左到右分別代表 1~10;
軟件將其與原pQE30載體中目的基因序列比對后發(fā)現(xiàn)p24目的基因片斷序列正確,而 p40 目的基因片斷序列存在堿基突變(見圖 9),且兩者經(jīng)翻譯后比對發(fā)現(xiàn)發(fā)生氨基酸的替換,即由 GAC 編碼的天冬氨酸替換為由 GGT 編碼的甘氨酸(見圖 10),故需進行反突變以得到正確序列。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重慶地區(qū)抑郁癥患者博爾納病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英文)[J]. 趙立波,謝鵬,牟君,李亞軍,鄒德智,劉慶軍,周錫國,楊建. 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 2007(01)
[2]用巢式RT-PCR檢測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液標本中博爾納病病毒p24基因[J]. 李桂梅,馬培林,張鳳民,林玉奇,谷鴻喜,生田和良.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03(02)
本文編號:2970800
【文章來源】:重慶醫(yī)科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顯微注射用具
25圖 6 顯微注射示意圖箭頭所示為雄原核1.2.8 首建鼠(G0 代小鼠)p24/p40 基因的檢測1.2.8.1 小鼠編號(剪腳趾法)抓取動物固定于左手,使其腹面向上;兩前肢八個腳趾從左到右分別代表 20、30、40、50、100、200、300、400; 兩后肢十個腳趾從左到右分別代表 1~10;
軟件將其與原pQE30載體中目的基因序列比對后發(fā)現(xiàn)p24目的基因片斷序列正確,而 p40 目的基因片斷序列存在堿基突變(見圖 9),且兩者經(jīng)翻譯后比對發(fā)現(xiàn)發(fā)生氨基酸的替換,即由 GAC 編碼的天冬氨酸替換為由 GGT 編碼的甘氨酸(見圖 10),故需進行反突變以得到正確序列。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重慶地區(qū)抑郁癥患者博爾納病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英文)[J]. 趙立波,謝鵬,牟君,李亞軍,鄒德智,劉慶軍,周錫國,楊建. 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 2007(01)
[2]用巢式RT-PCR檢測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液標本中博爾納病病毒p24基因[J]. 李桂梅,馬培林,張鳳民,林玉奇,谷鴻喜,生田和良.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03(02)
本文編號:29708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9708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