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內觀認知療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29 23:24
本文關鍵詞: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內觀認知療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調查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傾向相關心理社會因素并對有進食障礙傾向醫(yī)學生進行內觀認知療法干預,評價內觀認知療法對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傾向和危險因素的心理干預效果。方法:2013年12月使用SCOFF問卷對某高校醫(y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篩查出進食障礙傾向(總分≥2分)醫(yī)學生,采用一般情況問卷、進食障礙量表、體像障礙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心理社會因素調查,分析進食障礙傾向醫(yī)學生與非進食障礙傾向醫(yī)學生上述心理社會因素的差異。并將調查中符合研究入組標準和排除標準的70名學生隨機分配到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人,對照組脫落一例。研究組進行集中7天內觀認知干預,對照組的封閉時間和條件與研究組一致,不做心理干預。在研究前后均用上述量表進行再次評估,分析干預效果。結果:(1)調查的664名醫(yī)學生中,檢出有進食障礙傾向的學生為264人,占39.8%。(2)醫(yī)學生最多見的進食障礙癥狀是“你會不會吃太飽難受的感覺病了”,其次是“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失去對進食的量的控制?”(3)進食障礙傾向組實際體型偏瘦率低于非進食障礙傾向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進食障礙傾向組和非進食障礙傾向組的年級、專業(yè)、年齡、家中排行、家庭收入、父母關系、與父母關系、管教方式、父親受教育程度、家族史、朋友數、從小由誰撫養(yǎng)、家族史、童年時受虐待情況分布特征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性別、家庭居住地、母親受教育程度、對減肥相關的媒體關注、母親或同伴節(jié)食構成比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整體研究時,進食障礙傾向組和非進食障礙傾向組的現在體重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的現在身高、體質指數、自認為的實際體型、理想體型、對體型的認識偏差和期望偏差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進食障礙傾向組的進食障礙量表總分、瘦身傾向因子、不滿體型因子、暴食因子、低自尊因子、內感受性缺陷因子分均高于非進食障礙傾向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按性別分層后也得到相同的結果。(7)進食障礙傾向組的焦慮障礙患病率高于非進食障礙傾向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進食障礙傾向組與非進食障礙傾向組抑郁障礙患病率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9)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母親受教育程度、媒體關注、焦慮、瘦身傾向是影響進食障礙傾向的獨立因素(P0.05)。(10)對照組脫落1人,最終研究組35例,對照組34例,進入結果分析。干預前研究組和對照組之間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體像障礙、進食障礙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得分、焦慮情緒水平、抑郁情緒水平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11)研究組干預前后EDI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得分較干預前明顯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研究組干預前后認識偏差和期望偏差分值較干預前均明顯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3)對研究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SAS得分分別進行配對t檢驗發(fā)現評分均比干預前減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4)對研究組和對照組SDS干預前后得分分別進行配對t檢驗發(fā)現評分均比干預前減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女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傾向檢出率高,應引起重視。(2)家庭居住地在省會城市、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瘦身的媒體宣傳的關注程度越高、母親或同伴節(jié)食的的醫(yī)學生更容易出現進食障礙傾向。(3)進食障礙傾向組的男、女醫(yī)學生均存在體像障礙情況。(4)進食障礙傾向組的進食障礙量表總分更大,瘦身傾向、不滿體型、暴食、低自尊、內感受缺陷程度均更高。(5)進食障礙傾向組的焦慮情緒水平也更高、抑郁情緒水平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6)母親受教育程度、媒體關注、焦慮、瘦身傾向對進食障礙傾向有預測作用。(7)內觀認知療法可改善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傾向,改變對體型的認識偏差、期望偏差、瘦身傾向、不滿體型、暴食、低自尊、內感受缺陷,焦慮癥狀。(8)內觀認知療法能有效改善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傾向,可應用于該群體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工作。
【關鍵詞】:進食障礙傾向 醫(yī)學生 心理社會因素 內觀認知療法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9.7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縮略語11-12
- 前言12-16
- 研究現狀、成果12-15
- 研究目的、方法15-16
- 對象和方法16-23
- 1 研究對象16-17
- 1.1 研究總體16
- 1.2 樣本與分組方法16-17
- 2 研究方法17-23
- 2.1 調查17
- 2.2 內觀認知療法干預17-19
- 2.3 評估19-21
- 2.4 統(tǒng)計分析21-22
- 2.5 研究路線圖22-23
- 結果23-41
- 1 進食障礙傾向醫(yī)學生調查分析結果23-33
- 1.1 SCOFF量表進食障礙癥狀分布情況23-24
- 1.2 進食障礙傾向組和非進食障礙傾向組學生體質指數分布差異24-25
- 1.3 進食障礙傾向組和非進食障礙傾向組學生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25-28
- 1.4 體相障礙及相關情況按性別分層比較研究28-30
- 1.5 進食障礙量表總分和各因子按性別分層比較30-31
- 1.6 進食障礙傾向的焦慮和抑郁情況31-33
- 1.8 進食障礙傾向的相關心理社會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33
- 2 干預研究的一般資料33-35
- 3 兩組對象干預前后EDI評分的比較35-38
- 3.1 兩組對象干預前EDI評分比較35
- 3.2 對照組干預前后EDI評分比較35-36
- 3.3 研究組干預前后EDI評分比較表36-37
- 3.4 研究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組間EDI評分比較37-38
- 4 兩組對象干預前體相障礙情況比較評分比較38-39
- 4.1 研究組與對照組干預前體像障礙組間比較38
- 4.2 研究組干預前后體相障礙情況比較38
- 4.3 對照組干預前后體相障礙情況比較38-39
- 4.4 研究組和對照組干預后體相障礙組間比較39
- 5 兩組對象干預前后SAS評分的比較39-40
- 6 兩組對象干預前后SDS評分的比較40-41
- 討論41-49
- 1 進食障礙41-42
- 1.1 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傾向檢出率高,應引起足夠重視41-42
- 2 進食障礙醫(yī)學生心理社會特征因素42-45
- 2.1 社會家庭因素42-43
- 2.2 心理因素43-45
- 3 內觀認知療法能顯著改善進食障礙傾向醫(yī)學生相關心理特征因素45-46
- 3.1 內觀認知療法能顯著改善醫(yī)學生進食障礙癥狀45-46
- 3.2 內觀認知療法能顯著改善醫(yī)學生體像障礙癥狀46
- 3.3 內觀認知療法能顯著改善進食障礙傾向醫(yī)生學生焦慮和抑郁狀況46
- 4 內觀認知療法干預進食障礙傾向的機制探討46-48
- 5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48-49
- 5.1 創(chuàng)新48
- 5.2 不足48-49
- 結論49-50
- 參考文獻50-57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57-58
- 附錄58-67
- 綜述 進食障礙的病因、評估和干預67-76
- 綜述參考文獻71-76
- 致謝7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束路西;林祖明;徐林川;;安徽高職院校肥胖學生健康及減肥行為現狀[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年04期
本文關鍵詞:醫(yī)學生進食障礙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內觀認知療法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56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756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