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蛋白質組學技術分離及鑒定人腦氧化蛋白質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17:21
【摘要】:背景:氧化修飾蛋白質在腦老化及阿爾茨海默病等老年變性神經病的發(fā)病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蛋白質組學技術可以發(fā)現(xiàn)氧化修飾蛋白質,為相關疾病的藥物治療選擇新的靶標。目的:建立以雙向電泳結合Western blot及生物質譜技術分離、鑒定人腦氧化修飾蛋白質的方法。方法:取3個無神經系統(tǒng)疾患的男性腦組織蛋白,第一向等電聚焦電泳后,固相pH梯度膠條同二硝基苯肼反應,然后行第二向SDS-PAGE電泳。2張相同凝膠中的1張行考馬斯亮藍染色,另1張凝膠上免疫熒光顯色。同PVDF膜上顯色點相對應的考染凝膠上的蛋白質點即為氧化修飾蛋白質。凝膠蛋白膠內酶解,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飛行時間串聯(lián)質譜鑒定氧化修飾蛋白質。結果與結論:從提取的腦組織中鑒定出β-肌動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果糖二磷酸醛縮酶、磷酸甘油酸激酶、1,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碳酰還原酶1、磷酸丙糖異構酶、轉酮醇酶、丙酮酸激酶、血清白蛋白前體、二氫嘧啶酶相關蛋白質2、熱休克蛋白60為氧化修飾蛋白質。說明實驗成功建立了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分離及鑒定人腦氧化蛋白質的方法。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守義;張欣強;劉俊華;胡玉山;龔玉嬌;李釧華;王鳴;;霍亂弧菌菌體蛋白雙向電泳技術的建立[J];熱帶醫(yī)學雜志;2008年04期

2 李麗梅;王秀梅;;HepG2細胞蛋白質組雙向電泳條件的優(yōu)化與圖譜的建立[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1年05期

3 邱芳華;饒衛(wèi)農;周強;陳求剛;肖洪廣;;雙向凝膠電泳分析脾臟蛋白組學的方法研究[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1年01期

4 何東茍;蛋白質組學研究及其在寄生蟲學上的應用[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3年04期

5 劉國紅;孫蕓;呼林;張欽憲;;人胃黏膜蛋白質組雙向電泳圖譜的獲得和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6期

6 羅元明,劉彥信,鄭德先;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及其在生物醫(yī)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03年02期

7 王明華;蔣東;吳士良;王久存;;GSFs細胞蛋白質組雙向電泳圖譜的建立[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6期

8 徐菲菲;孫勝;劉秀華;;缺氧預處理誘導心肌細胞蛋白質組變化的初步研究[J];化學學報;2006年06期

9 陳劍波;蔡建春;;質膜蛋白質組學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年13期

10 鄭輝;吳峗;余軼婧;鐘政榮;羅慶禮;沈繼龍;;雙向電泳聯(lián)合免疫印跡技術分析日本血吸蟲成蟲可溶性抗原[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海燕;劉建軍;莊志雄;李習藝;衛(wèi)秦芝;楊曉華;楊建平;;L-02肝細胞蛋白質雙向電泳條件的建立[A];第五屆廣東省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暨第三屆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衛(wèi)生毒理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2 徐良;張奉春;;60kd SSA/Ro抗原的提出、純化及蛋白質組學鑒定[A];首屆全國中青年風濕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4年

3 李明;肖志強;陳主初;李建玲;馮雪萍;張鵬飛;;人類結腸上皮衰老相關的蛋白質組學分析[A];中國蛋白質組學第三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C];2005年

4 耿建林;魏海明;孫lm;田志剛;;MyD88相互作用蛋白的免疫蛋白質組學研究[A];第六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慶云;李敏;馮耘;郭倩;顧淑一;萬歡英;;慢性間歇缺氧致雄性小鼠血管損傷的蛋白質組學研究[A];2008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徐晨;石建莉;楊征敏;王;程國艷;李定;王一飛;周元聰;劉小龍;;從微生物尋找免疫節(jié)育抗原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生殖生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張世聯(lián);;生命科學新的研究領域-蛋白質組學應用簡介[A];2006年全國微循環(huán)與血液流變學暨分子生物學新進展學術研討會專題學術報告論文集[C];2006年

8 苗蘭;李欣志;劉建勛;;中國小型豬冠心病模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A];2008心血管藥理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胡水旺;姜勇;;熒光差異雙向電泳技術平臺在疾病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受體和信號轉導專業(yè)委員會暨消化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10 方敏;茹強;王洪云;茹炳根;;人三葉因子3體外拮抗順鉑誘導HCT116細胞凋亡的蛋白質組學研究[A];中國蛋白質組學第三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黎明;科學新寵——蛋白質組學[N];醫(yī)藥經濟報;2001年

2 本報特約記者 洛頻;利用蛋白質組學加速癌癥研究[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2年

3 丁丁;科學家將發(fā)起人類蛋白質組計劃[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張荔子;蛋白質組學:人類下一個目標[N];健康報;2001年

5 ;打開生命的“萬花筒”[N];科技日報;2007年

6 胡德榮;中德科學家聯(lián)手分析蛋白質拓撲結構和功能[N];健康報;2006年

7 金光亮;證候基因組學和證候蛋白質組學[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8 記者 王庭君;600多名蛋白質組學專家來泰研討[N];泰州日報;2009年

9 張中橋;生理鹽水灌注法展示肺組織蛋白可獲更多生物學信息[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10 吳一福;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從MSCs中篩選出重要差異蛋白[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忠鵬;布魯氏菌毒力、免疫相關分子的篩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2 何昆;H-Ras介導細胞轉化的蛋白質組學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3 霍然;人睪丸蛋白質表達譜的構建及精子發(fā)生相關蛋白質組學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6年

4 李明;人結腸上皮衰老機制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5 王從斌;人類十二指腸液蛋白質組學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袁泉;雙向凝膠電泳技術研究及其在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4年

7 劉鋒;人CD34+造血干/祖細胞和日本血吸蟲的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8 曾群力;電磁場對細胞蛋白質表達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7年

9 李麗莉;貝氏柯克斯體與單核細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6年

10 張國安;生物質譜新技術及其在疾病蛋白質組研究中的應用[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海洋;輪狀病毒感染誘導MA104細胞感染相關蛋白的分析鑒定[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7年

2 張慧芳;幽門螺桿菌對阿莫西林耐藥機制的初步探索[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郭西良;雙側坐骨神經切斷對貓脊神經節(jié)蛋白質組表達變化的實驗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8年

4 鄭小莉;ONO-AE-248誘發(fā)中性粒細胞非凋亡性程序化死亡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瀘州醫(yī)學院;2006年

5 趙亮;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6 于晗;幽門螺桿菌甲硝唑耐藥的比較蛋白質組學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王潔;雙向電泳法測定大鼠輻照前后外周血淋巴細胞蛋白質組的差異表達[D];蘇州大學;2004年

8 蘭國偉;結核分枝桿菌北京家族多重耐藥菌株CCDC5180、藥物敏感菌株CCDC5079與BCG的蛋白質組學初步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7年

9 馬翔;卵細胞成熟過程蛋白質表達差異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3年

10 李延倉;表皮干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及蛋白組學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0985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70985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18d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