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m)Tc-ECD腦灌注顯像對抑郁癥患者療效預測及評估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14 06:40
【摘要】: 目的與背景 抑郁癥是精神醫(yī)學科最常見的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其發(fā)病率為7%-8%,復發(fā)率為50%。根據(jù)2001年國際用藥統(tǒng)計,在全球處方最多的十種藥品中,抗抑郁藥占3種。在全部自殺者中50%-70%來源于抑郁癥患者。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危害最嚴重的疾病,成為死亡和殘疾的第二大原因,抑郁癥的診治已成為全人類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精神科醫(yī)生期望能從神經、生理、影像方面提高對抑郁癥診斷以及治療效能。隨著功能影像學的迅速發(fā)展,功能影像技術已經成為神經、精神學科研究和診斷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單光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和正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PET)提供了對各種神經、精神疾病進行腦血流、代謝、中樞神經遞質及受體研究的方法。 目前大多數(shù)腦功能顯像研究主要是觀察臨床抑郁發(fā)作時的腦功能狀態(tài),而對抗抑郁治療后是否有腦血流灌注和(或)腦代謝相應改變的研究不多。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前額葉神經影像、神經生理的異常與抑郁癥的病理生理學以及疾病過程有著密切關系,本研究通過對中、重度抑郁癥患者治療前、后的腦灌注顯像結果進行比較,探討抑郁癥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的變化,評價抑郁癥患者對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的治療反應和預測治療前前額葉灌注率與療效的關系。 材料與方法 36例未經治療的原發(fā)性中、重度抑郁癥患者,依據(jù)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修訂本(CCMD-2-R)標準確診。所有患者均給予氟西汀治療10周。治療后根據(jù)臨床療效總評量表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HAMD)減分率作為療效評定指標,將其分為有效組21人,無效組11人。對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進行~(99m)锝-雙半胱乙酯(~(99m)Tc-ECD)腦灌注顯像。顯像方法:靜脈注射~(99m)Tc-ECD1110MBq,30分鐘后行腦斷層顯像,對顯像結果分別進行目測及半定量分析兩種方法進行判斷。目測判斷異常標準:兩位核醫(yī)學科高年資主治醫(yī)師共同讀片,在兩個以上斷層切面,連續(xù)兩個以上層面出現(xiàn)異常放射性稀疏、缺損或濃聚區(qū)。半定量分析:采用感興趣區(qū)(ROI)技術,分別框取前后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基底節(jié)區(qū)、扣帶回以及小腦區(qū)域。計算各部位平均放射性計數(shù)與小腦平均放射性計數(shù)之比(Radioactivity rate,RAR)。比較治療前、后RAR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結果用(?)±s表示,并進行方差分析;有效組與無效組間的連續(xù)變量進行t檢驗,非連續(xù)變量進行x~2檢驗;檢驗水準α取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無效組采用逐步logistic回歸確定治療無反應者的預測模型。 結果 1.36例抑郁癥患者rCBF減低區(qū)分布:抑郁癥患者出現(xiàn)腦血流灌注減低區(qū)的比率為91.67%(33/36例),其中前額葉80%(29例),扣帶回63.88%(23例),顳葉44.44%(16例),頂葉27.77%(10例),枕葉25%(9例),而以前額葉、扣帶回最為常見。 2.抑郁癥患者治療有效組治療前后RAR比較:抑郁癥患者經氟西汀治療后有效組HAMD評分較治療前減少60%。其中2例局部腦血流完全恢復正常,扣帶回、右顳葉與治療前相比血流明顯改善,扣帶回治療前、后RAR值分別為85.1±6.4和95.2±7.1,t=3.1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右顳葉治療前、后RAR值分別為75.4±7.5和86.3±6.8,t=2.49,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前額葉、右頂葉、枕葉治療前后血流可見改善,但RAR無統(tǒng)計學意義。無效組治療前后腦血流灌注無明顯改善。 3.有效組和無效組治療前臨床變量和血流灌注特點比較:36例抑郁癥患者,對氟西汀治療有效者21人,無效者為11人。通過HAMD評分,患者的抑郁程度介于中度-重度。其中有效組與無效組治療前左前額RAR值分別為73.45±7.10和80.32±6.91,t=6.51,P<0.001,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效組和無效組治療前右前額RAR值分別為77.90±6.30和83.02±6.48,t=2.35,P=0.02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效組與無效組抑郁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分別為4.15±1.56月和8.64±1.98月,t=3.14,,P=0.003,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無效組治療前額葉RAR和臨床變量的回歸判別:第一步回歸判別中,腦灌注顯像左前額、左后額、右前額、右后額的RAR這四個變量中只有左前額RAR進入判別方程(wald x~2=12.08:d.f=1;p<0.01),第二步的回歸判別中,進入判別方程的有左前額RAR(wald x~2=5.9;d.f.=1;p<0.01)、抑郁狀態(tài)的持續(xù)時間(wald x~2=4.61;d.f.=1:p=0.03)和發(fā)病年齡(wald x~2=3.41;d.f.=1;p=0.07)。 小結 1.抑郁癥患者出現(xiàn)的腦血流灌注減低區(qū)主要集中在前額葉、扣帶回,這些區(qū)域既是情感認知反應的解剖基礎也是抑郁癥癥狀產生的病理基礎。 2.治療后好轉的抑郁癥患者腦血流灌注明顯改善,因此可通過腦血流灌注顯像評估抗抑郁治療的療效。 3.左前額葉血流灌注越低,對氟西汀治療效果越好,提示腦血流灌注顯像能預測抗抑郁藥的治療效果,因此通過治療前顯像便于臨床醫(yī)生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749.4
本文編號:2662964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749.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榮福;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18)F-多巴胺受體顯像和血漿~(18)F-多巴放射性測定早期診斷帕金森病的實驗研究[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2 翁深宏;抑郁癥的功能影像學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1年03期
3 張選紅,江開達,左傳濤,王立偉,曹秋云,趙軍;首發(fā)抑郁癥患者局部腦葡萄糖代謝的PET初步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4年03期
4 孫延強,馬恩軒;情感性障礙腦CT分析[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5年01期
5 胡澤卿,劉協(xié)和,曹莉萍;抑郁癥與自殺[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7年03期
6 楊天祝,萬選才;心理與腦研究的若干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1994年02期
7 韓濟生;針刺機理研究的最新進展[J];針刺研究;1988年01期
8 劉順發(fā);;我國抑郁癥患病情況的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J];醫(yī)學文選;2006年04期
9 劉美娟,潘中允,陳滌明,羅才勇,宋衛(wèi)社;用SPECT研究針刺對腦缺血性病變局部血流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7年03期
10 賈少微,王凡,鄭溪國,辛鎮(zhèn)祓,盧慧,陳佐偉,潘中允;用SPECT研究針刺對腦血流量和腦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6年12期
本文編號:26629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6629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