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與CREB1、BDNF基因多態(tài)性和血清BDNF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05 06:39
【摘要】:研究背景: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時點患病率為1.9%—4.5%,終生患病率為3.3%—6.87%。1990年的調查顯示抑郁癥疾病負擔占神經精神疾病負擔的6.2%,直到2020年該疾病負擔還在繼續(xù)增加。抑郁癥除帶來巨大的疾病負擔和家庭負擔外,嚴重者還可影響家庭安定和社會秩序,更有甚者會危害社會治安。既往認為抑郁癥為發(fā)作性疾病,緩解期可完全恢復正常,而近些年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在緩解期也存在殘留癥狀,如自覺消沉、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減退等,因此抑郁癥對個體的影響也并不局限于發(fā)作期。 隨著對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抑郁癥的緩解期,即使其核心癥狀情緒低落消失,其認知功能障礙依然會部分殘留。而這部分殘留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個體自我感覺差、適應能力減退以及難以回歸社會,并且伴有殘留認知功能障礙的緩解期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復發(fā),預后更差。抑郁癥患者的神經心理缺陷并不僅僅與和抑郁狀態(tài)有關的弱的測試動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反應偏倚相關,它的存在和消失與抑郁癥狀并不同步,因此,可以認為抑郁癥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并不是抑郁障礙的一個現(xiàn)象,而是抑郁癥患者腦改變的一個內在的、核心的特點。抑郁癥患者的腦結構研究也提示在抑郁癥患者恢復期仍然存留著腦結構的異常。這提示著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是獨立于抑郁癥狀的,而不是繼發(fā)于抑郁癥狀的。因此,我們提出抑郁癥的認知功能障礙是獨立于抑郁癥狀而存在的,該障礙可能有著不同于抑郁癥狀的生物學基礎。 cAMP反應元件蛋白(CREB)是一種重要的核蛋白,是DNA轉錄因子家族中的成員之一。它在體內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其中它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在學習和記憶方面,CREB對動物的作用已得到認可,尤其對無脊椎動物的研究結論是非常一致的。而CREB對于人類確定性的研究結論主要集中于神經退行性病變,如亨廷頓病、阿爾采默氏病、Rubinstein-Taybi綜合征和Coffin-Lowry綜合征。并無證據顯示CREB在不同的疾病之間的作用機理是相同的。因此對于普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抑郁癥來說,CREB對學習和記憶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討CREB1基因多態(tài)性與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 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是神經生長因子的家族成員之一。對神經元的存活、生長和誘導分化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影響神經元的可塑性而對神經元起再生修復及保護作用。因其主要在海馬和皮層表達,而海馬涉及了學習和記憶、執(zhí)行功能、注意等認知功能,這提示BDNF可能與認知功能有關。近年來關于BDNF與認知功能的研究在動物研究和疾病研究中均有開展,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精神分裂癥。然而研究結論不一,并且BDNF與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討血清中BDNF水平及BDNF基因多態(tài)性與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 方法:(1)74例抑郁癥患者和35例健康對照進入調查。使用17項漢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漢密頓焦慮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anxiety, HAMA),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評估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使用Stroop神經心理篩查量表(The Stroop Neuropsychological Screening Test, SNST)、連線測驗(Trail Making Test, TMT)、言語流暢測驗(Verbal Fluency Test, VFT)、邏輯記憶測驗(logical memory)和視覺再生測驗(visual reproduction),評估抑郁癥組和健康對照組的認知功能。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方法包括t檢驗、秩和檢驗、pearson相關、spearman相關、偏相關分析以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11例抑郁癥患者進入調查。使用17項漢密頓抑郁量表(17-HAMD)評估患者的抑郁水平。使用Stroop神經心理篩查量表(SNST)、言語流暢測驗(VFT)、邏輯記憶測驗和視覺再生測驗,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并對所有患者采血,使用連接酶檢測反應(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s, LDR)在rs10932201, rs2551645, rs2254137, rs6740584和rs2551640幾個位點上進行基因分型。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方法包括t檢驗、秩和檢驗、卡方檢驗、pearson相關、spearman相關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113例抑郁癥患者和35例健康對照進入調查。使用17項漢密頓抑郁量表(17-HAMD)評估抑郁水平。使用Stroop神經心理篩查量表(SNST)、言語流暢測驗(VTF)、邏輯記憶測驗(logical memory)和視覺再生測驗(visual reproduction),評估抑郁癥組和健康對照組的認知功能。對患者組使用連接酶檢測反應(LDR)在rs6265位點上進行基因分型,使用酶連免疫吸附法(ELISA)對血清BDNF濃度進行檢測。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方法包括t檢驗、秩和檢驗、卡方檢驗、pearson相關、spearman相關分析。 結果:(1)控制了年齡和受教育水平后,在Stroop-C任務所用的時間、Stroop-CW任務的正確數(shù)、連線測驗A所用的時間、連線測驗B所用的時間、錯誤數(shù)和離紙數(shù)、言語流暢測驗的正確數(shù)、邏輯記憶測驗成績在患者組和健康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視覺再生測驗上兩組差異接近顯著性(p=0.056)。(2) Stroop-CW任務的正確數(shù)與SDS和SAS總分呈顯著負相關(p0.05),言語流暢測驗重復數(shù)與起病年齡呈顯著負相關(p0.05),與病程呈顯著正相關(p0.05),視覺再生測驗成績與起病年齡正相關,與病程呈較顯著負相關,相關均接近顯著性,p值分別為0.061和0.067。(3)在言語流暢性測驗成績上,所有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基因型組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Stroop神經心理測驗的Stroop color-word任務成績上,只有rs6740584這一多態(tài)性位點的基因型組中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rs2551640組則差異接近顯著性(p=0.065)。在Stroop-color任務、即時邏輯記憶和視覺再生測驗上無顯著差異。(4)患者組血清BDNF濃度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患者組中血清BDNF濃度與HAMD總分呈負相關,相關接近顯著性(p=0.058):患者組血清BDNF濃度與各神經心理測驗成績均無顯著相關。(5)隱性模型中,在Stroop-C任務的改正數(shù)上,AG/GG組較AA組降低,差異接近顯著性(p=0.087);顯性模型中兩組在各認知測驗上均無顯著差異。 結論:(1)抑郁癥組的執(zhí)行功能、注意和記憶功能這三方面的成績均較健康對照組差。注意功能與焦慮和抑郁程度有一定的相關,而執(zhí)行功能和記憶功能與起病年齡、病程有一定的相關。(2) CREB1基因多態(tài)性對選擇性注意和長程記憶的檢索有顯著影響,而對即時言語記憶和視覺空間記憶則無影響。(3)血清BDNF水平與抑郁癥及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有一定相關,而與認知功能無顯著相關。(4) BDNF基因多態(tài)性與抑郁癥認知功能障礙無顯著相關。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49.4
本文編號:2584943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49.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鄒麗明;何繼躍;周文俊;;抑郁癥的認知功能障礙[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8年03期
2 柳宏宇;李喜潑;霍緒平;張月卿;穆喜術;李會;;保定市抑郁癥的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年01期
3 崔春青;陳紅梅;劉翠欣;張亞紅;屈建新;于慧靜;;河北省抑郁癥的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年02期
4 王凌霄;彭代輝;方貽儒;;CREB在抑郁癥發(fā)病和治療作用中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6期
5 馮啟明;羅紅葉;韋波;陳強;潘潤德;陳秋明;黃國光;唐海寧;陳發(fā)欽;黎火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城市社區(qū)居民抑郁癥流行病學特征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年31期
6 馬辛;李淑然;向應強;郭紅利;侯也之;蔡焯基;李振波;李占江;陶玉芬;黨衛(wèi)民;吳曉梅;鄧晶;;北京市抑郁癥的患病率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7年02期
7 崔利軍;栗克清;江琴普;崔澤;高良會;張揚;李建峰;劉永橋;孫秀麗;韓延超;楊老虎;嚴保平;呂華;楊寶麗;楊怡靜;;河北省2004—2005年抑郁癥的現(xiàn)況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7年03期
8 桂立輝;肖水源;方麗;張德杏;;湖南省瀏陽市農村居民抑郁癥患病率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年04期
,本文編號:25849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5849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