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養(yǎng)心針刺法對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治療抑郁癥的增效作用及其對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soothing liver and nourishing heart acupuncture on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serotonin (5-HT) and helper T1 cells (Th1 cells) / auxiliaries. Effect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ecreted by sex T2 cells (Th2 cell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of Hangzhou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rug group (n = 60) and acupuncture group (n = 60). In addition, 60 healthy person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norma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drug group and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MADRS) score of the Montgomery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at 1, 2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SERS) score of the antidepressant side effects scale at 1, 2, 4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evaluated. Serum 5-HT, IL-1 尾 and IL-6,IL-4,IL-10 level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normal group,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DRS score between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P 0.05). At 1, 2, 4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MADRS score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group (P 0.05). At 1, 2, 4 and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SERS score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rug group (P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rum 5 h HT, IL 4 and IL 10 in the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while the levels of IL-1 尾 and IL-6 in the drug group and acupunctur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group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5 et, IL 1 尾 and IL-6,IL-4,IL-10 levels between the drug group and the acupuncture group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rum 5 HT, IL 4 and IL 10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drug group, and the serum IL-6 level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drug group (P 0.05). Conclusion Shugan Yangxin acupuncture can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SRI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reduce its adverse reactions,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balance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ecreted by serum 5-HT and Th1 cells / Th2 cells.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基金】:浙江省中醫(yī)藥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3ZB107,2014ZB090)
【分類號】:R749.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霍云翔;王敏;;小劑量氨磺必利合用帕羅西汀治療中重度抑郁癥的療效和安全性[J];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年04期
2 林偉容;陳俊琦;陳磊;林仁勇;肖慧玲;曲姍姍;陳瑩;黃泳;;針灸治療原發(fā)性抑郁癥的療效觀察指標及其相關統(tǒng)計方法的計量分析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年01期
3 張斌;郝雪利;李雪麗;劉武漢;;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對抑郁癥患者睡眠結構的影響及與臨床療效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年01期
4 方玉婷;;全科醫(yī)生處方集——抗抑郁藥[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年13期
5 郭旭;趙宏;王漪;蘇葦;;針刺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針刺研究;2008年06期
6 王瓏;孫冬瑋;鄒偉;張潔玉;;針刺治療抑郁癥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針灸;2008年05期
7 陳麗智;王玲玲;;針藥結合治療抑郁癥的優(yōu)勢探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1年06期
8 鐘寶亮;黃悅勤;李會娟;;針灸治療抑郁癥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年09期
9 孫志高;黃泉智;馮杰;陳利平;;抑郁患者中醫(yī)證型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年04期
10 周玲;陳文塏;梅曉云;彭昌孝;李國春;黃云;陳文姬;彭計紅;張喜芬;陳建設;褚蔚;丁興;;抑郁癥中醫(yī)證候的群體分布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潔;張謙;潘能榮;吳愛勤;何煥榮;梅其一;;焦慮、驚恐和抑郁病人的中醫(yī)辨證分型[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高玲;塔其一;邢凱;孫堯;;醒神解郁針法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3 翟麗麗;胡俊杰;郭清華;;疏肝解郁治療抑郁癥50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09年07期
4 黃莉;;痛瀉要方加減聯(lián)合氟西汀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09年08期
5 于佳衛(wèi);顧錫鎮(zhèn);;中醫(yī)藥治療抑郁癥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yī)藥;2011年02期
6 于佳;賀祝英;張建玲;王欣欣;劉瑤;;抗抑郁癥中藥制劑的研究進展[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焦黎明;劉建峰;盧國珍;;頭針加中藥治療焦慮抑郁狀態(tài)300例[J];光明中醫(yī);2012年09期
8 楊麗琴;鄧鑫;張亞萍;;丹梔逍遙散配合心理干預治療艾滋病抑郁癥60例臨床觀察[J];大眾科技;2013年06期
9 沈宗霖;程宇琪;王繼才;許秀峰;;致炎細胞因子與抑郁障礙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年04期
10 盛雷;張波;;抑郁癥中醫(yī)藥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4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群松;季向東;;丹梔逍遙散治療輕、中度抑郁癥的臨床觀察[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精神疾病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安春平;;2000年以來抑郁癥的中醫(yī)病機、證候研究概述[A];第四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身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學紅;針刺抗抑郁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樊凌;針灸治療抑郁癥的文獻評價和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薛麗飛;老年抑郁癥證候與中醫(yī)體質(zhì)相關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陳燕云;薄氏腹針配合體針治療輕中度抑郁癥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趙晶;中醫(yī)辨證治療抑郁癥腎虛肝郁型和肝郁脾虛型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6 符文彬;疏肝調(diào)神法治療抑郁癥的臨床及受體后信號轉(zhuǎn)導機制的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7 鄧厚波;慢性肝損傷合并應激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養(yǎng)肝解郁顆粒干預作用的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8 孫琪;逍遙散對慢性應激損傷大鼠海馬神經(jīng)細胞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黎霄羽;更年期綜合征五臟心身癥狀特征及其相關性分析[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蔣麗;針刺四關穴治療肝郁型抑郁癥的臨床及cAMP-PKA信號通路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香凝;219名女性尋常痤瘡患者抑郁狀態(tài)的調(diào)查及與中醫(yī)證型相關性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唐樂;臨床針刺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調(diào)查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李東雅;百事樂膠囊治療肝氣郁結型抑郁癥的臨床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陳琛;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干預對卵巢低反應患者妊娠結局影響的臨床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陳麗智;針藥結合治療抑郁癥的遠期療效觀察[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孫堯;醒神解郁針法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趙海京;抑郁癥相關因素的歸因分析及其與中醫(yī)證型的關系[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冼慧;舒肝健脾法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9 陳明倫;柴桂溫膽定志湯治療精神抑郁癥理論研究與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10 池內(nèi)美知子;黎凱教授“調(diào)神四法”治療神經(jīng)癥經(jīng)驗[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蘭英;陸倩;王玲玲;;電針對抑郁癥患者氟西汀副作用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2 韓晶杰,煙建華;從肺論治抑郁癥的思路探討[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5年06期
3 羅和春,周東豐,賈云奎,舒良,方明昭,方耀奇;電針治療抑郁癥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87年01期
4 胡隨瑜,張宏耕,鄭林,張海男,陳澤奇,陳昌華,趙志付,王新本,劉發(fā)榮,李順民,黃信初,俸建林,張捷;1977例抑郁癥患者中醫(yī)不同證候構成比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3年10期
5 李建國,黃慶元;電針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分析[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李國海,俞俊洪;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情感障礙[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3年01期
7 劉淋利;吳劍浩;趙麗慧;;抑郁癥從心論治探討[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8 季建林;;舍曲林,成人中重度抑郁癥急性期治療的最佳選擇——解讀《12種新一代抗抑郁藥的療效與耐受性比較:來自多藥治療薈萃分析的證據(jù)》[J];神經(jīng)損傷與功能重建;2009年04期
9 李曉晶;馬欣欣;李素琴;;抑郁癥發(fā)病機制與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河北醫(yī)藥;2006年02期
10 尹秀茹;電針治療抑郁癥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5年07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穎文;針刺治療抑郁性神經(jīng)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曙,歐紅霞,張寧;強迫癥狀對抑郁癥影響79例對照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孫良民,邢玉玲;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0年13期
3 趙晉華,林祥通,江開達,昂秋青,施慎遜,薛方平;抑郁癥的基礎與認知激活腦血流灌注異常類型[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2000年04期
4 余海鷹,崔庶,王宏,汪廣劍,張理義,陳方斌,高志勤,范慶祝,高柏良;抑郁癥患者睡眠行為及睡眠生理障礙的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年01期
5 關恒永,武浩然;抑郁癥死亡尸體解剖一例[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年02期
6 趙菊叢,徐虹;反復發(fā)作抑郁癥1例[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0年06期
7 童亞芳;護士對癌癥病人抑郁癥的認識[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年01期
8 霍平,鄭紅光,孫麗麗,徐曉麗,程顯山;人際關系對抑郁癥的影響[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0年05期
9 孟新珍;童年受過性虐待的成年抑郁癥患者的特征[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0年01期
10 李洪榮;自殺在抑郁癥亞型中的分布特點及預防[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培;;就診于口腔科的抑郁癥12例臨床分析[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全科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一次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芮曉東;;老年人首發(fā)抑郁癥頭顱影像學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關于建立抑郁癥科學防治體系的幾點建議[A];2010中國科協(xié)科技工作者建議匯編[C];2010年
4 孫淑斌;;抑郁癥的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A];第四屆全國老年醫(yī)學進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劉西躍;齊延昭;;中藥百合理郁湯合并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A];第八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精神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鈕富榮;;單次發(fā)作抑郁癥的五年隨訪[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7 李躍華;張?zhí)m鳳;;抑郁癥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研究目標探討[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丁堅偉;;失眠門診與抑郁癥[A];2006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樊浩華;;抑郁癥患者的人身安全監(jiān)控[A];河南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6年
10 許學明;陳統(tǒng)獻;湯義平;;封閉與開放管理抑郁癥患者生活滿意度對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編譯 逍遙;抑郁癥源于童年受虐[N];北京科技報;2005年
2 ;抑郁癥病因多[N];保健時報;2005年
3 ;抑郁癥康復需要他人關懷[N];保健時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王華;警報抑郁癥日益增多[N];北京社會報;2005年
5 楊詠梅;直面抑郁癥[N];中國教育報;2000年
6 本版文字由記者 任一 采寫;給心靈安個家[N];重慶日報;2003年
7 孤云;扼住抑郁癥的咽喉[N];中國郵政報;2004年
8 早報記者 李yN;上海目前有25萬抑郁癥患者[N];東方早報;2005年
9 大理州第二人民醫(yī)院 陳福新;抑郁癥:癥狀改善后還要用藥[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10 黃光;抑郁癥……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疾病[N];廣東科技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軍;首發(fā)抑郁癥患者藥物治療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2 馬瑩華;大學生抑郁癥的認知加工腦機制及干預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釋傳根;電針結合慈經(jīng)音樂療法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田旭升;中西方醫(yī)學文化觀照下的抑郁癥[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5 李建軍;青年抑郁癥患者腦的三維磁共振氫質(zhì)子波譜和擴散張量成像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王姍姍;人體下丘腦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亂與抑郁癥[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7 郭琴;抑郁癥患者情緒障礙的腦結構及功能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桂立輝;瀏陽市農(nóng)村居民抑郁癥流行病學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周甜;抑郁癥相關蛋白樹突細胞核蛋白-1對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釋放激素調(diào)節(jié)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牟君;抑郁癥的腦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組學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圣海;青島市城鄉(xiāng)居民抑郁癥患病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劉巧艷;抑郁癥患者情感體驗和心理干預的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9年
3 侯彩霞;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癥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王棟;抑郁癥相關基因和蛋白質(zhì)數(shù)據(jù)庫的構建[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畢涌;抑郁癥皮膚交感反應臨床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王步軍;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危險因素及生物學機制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趙麗娜;抑郁癥患者的人格特征、應激與其發(fā)病關系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8 朱俊娟;綜合醫(yī)院門診對抑郁癥識別和處理的對照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9 李舒;心理干預合并中藥治療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李艷艷;抑郁癥復發(fā)的臨床因素分析[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24929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49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