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癡呆伴發(fā)精神行為障礙的家庭醫(yī)療干預模式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amily medical intervention model of senile dementia with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Methods four stree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streets of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7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70 cases).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o provide psychiatrist-in-house service, to give drug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intervention. At baseline, 6 months and 12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pathological behavior scale (BEHAVE-AD) and the mini-mental state rating scale (MMS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were carried out in senile dementia patients. Senile dementia quality of Life scale (QOL-AD), quality of Lif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GQOLI-74) score. Result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 of BEHAVE-AD and each factor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repeated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ain effect of assessment time (P0. 001), the total score of BEHAVE-AD, the scores of affective disorder and anxiety and fear factors (P0. 001), and the total score of BEHAVE-A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elusion and affective disorder factor group and time interaction (P0.05). (2) BEHAVE-AD score group: at the end of 6 months, hallucination, 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 The scores of affective disorder and anxiety and fear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t the end of 12 months, the total score of BEHAVE-AD and the scores of delusion, behavioral disorde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anxiety and fear were bett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3) in the MMSE,ADL,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OL-AD,GQOLI-74 score (P0.05).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repeated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 main effect of evalu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 (P0. 001), MMSE and QOL-AD score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 001), MMSE,ADL,QOL-A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QOLI-74 score group and time interaction (P0.05). (4) MMSE,ADL,QOLAD,GQOLI-74 score: at the end of 6 months, the MMSE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t the end of 12 months, the MMSE,ADL,QOL-AD,GQOLI-74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family medical model of psychiatrist's home service and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embers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mental behavior symptoms of senile dementia patients, and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and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s more obvious.
【作者單位】: 上海市長寧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附屬綠地醫(yī)院精神科;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老年精神科;
【基金】:上海市長寧區(qū)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課題(20134Y06001)~~
【分類號】:R749.1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肖聞宇;鄭舒華;何小珍;;社區(qū)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6年01期
2 黃曉峰;謝道俊;張娟;周磊;楊波;周金紅;王玉嬌;;癡呆精神行為癥狀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5年10期
3 于相芬;孫振曉;孫波;王曉;;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對照研究[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5年03期
4 邢秋泓;解恒革;;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及其藥物治療[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2年02期
5 肖世富;;抗精神病藥治療老年期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爭議[J];上海精神醫(yī)學;2011年06期
6 黃國明;黃河浪;鈔雪林;郭明;;阿爾茨海默病精神行為異常的綜合干預研究[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7 盛建華,陳美娟,高之旭,周金娣,李朝;阿爾茨海默病病理行為評分表信度和效度[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胡號應;苗國棟;唐牟尼;馬崔;胡文生;鄭洪波;;不同社區(qū)照管模式對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老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芳英;辛紅菊;樓高波;湯小芳;;基于微信的延續(xù)護理對失智患者照顧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7年06期
2 李培忠;;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及精神行為癥狀比較[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年11期
3 楊道良;李霞;蘇寧;季衛(wèi)東;陳玄玄;;老年期癡呆伴發(fā)精神行為障礙的家庭醫(yī)療干預模式[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年03期
4 楊燃;張保華;付志新;裘麗紅;謝潔;;老年性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患者的行為和精神癥狀對比分析[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7年02期
5 古淑敏;陳非;曹國興;;美金剛聯(lián)合奧氮平治療伴發(fā)精神行為癥狀的老年癡呆臨床研究[J];中國藥業(yè);2017年04期
6 張普;熊紫君;蔣紫玟;;老年癡呆患者社區(qū)護理干預方式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7年03期
7 李方捷;毛葉萌;;抗精神病藥物在老年癡呆癥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7年02期
8 章瑜;謝健;;多奈哌齊合并奧氮平治療以精神行為癥狀首發(fā)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臨床研究[J];浙江醫(yī)學;2016年24期
9 趙新民;李遠;;利培酮聯(lián)合喹硫平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研究[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年22期
10 胡裴勁;;懷舊療法在老年癡呆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年22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攀;周玉穎;田志巖;陸達;張惠紅;劉帥;;額顳葉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及神經(jīng)精神行為比較[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4年09期
2 孫曉;施雁;王西英;吳茜;;對社區(qū)慢性病患者延續(xù)護理服務真實需求的調查[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年01期
3 艾亞婷;胡慧;;國內外老年癡呆病人護理研究現(xiàn)狀[J];全科護理;2013年22期
4 楊振;陳若陵;張冬梅;陳任;馬穎;汪琦;李治;;老年癡呆照料者負擔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3年03期
5 楊春水;劉人愷;楊志剛;李建英;林勤郁;李雯飛;金明月;;老年癡呆患者社會支持度對其生存質量的影響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3年02期
6 楊華;王翰;李霞;郭忠偉;;活血化痰法治療痰瘀交阻型老年性癡呆伴發(fā)精神行為異常60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2年08期
7 季燕;王展航;任利民;;奧氮平治療老年性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年21期
8 梁志安;張林;;多奈哌齊治療老年性癡呆伴發(fā)精神行為異常[J];新醫(yī)學;2012年06期
9 李新純;王超英;李慶;石璐;;刺五加注射液配合西酞普蘭治療老年期癡呆焦慮癥狀60例療效觀察[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2年04期
10 舒瑜;李黎;;論精神病患者社區(qū)康復干預[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新凱,張明園,何燕玲,李春波;老年期癡呆的心理社會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年06期
2 王道,卜時明,付永軍,張勇明,蔣怡華,張玉萍,張華,計木英;社區(qū)老年期癡呆的發(fā)病率及相關因素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0年01期
3 費偉民,程鎏,王玉梅,胡喜榮,孫才堅,高之旭;上海市盧灣區(qū)一個社區(qū)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分析[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1年01期
4 孫金華,胡世云,劉風英,劉錦桃;云南省6476名老年人老年期癡呆調查[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年03期
5 崔樹勤,韓艷秋;老年期癡呆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防治[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11期
6 周用桓,魏琛,趙慧林,羅華剛;老年期癡呆的防治[J];中國民政醫(yī)學雜志;2002年01期
7 沈全榮,李煥民,郭麗娜,盛菊芳,陳紅一,婁克儉,查永林,高之旭;青浦農(nóng)村老年期癡呆患病率的隨訪研究[J];山東精神醫(yī)學;2002年01期
8 謝焱;老年期癡呆流行病學研究概況[J];山東精神醫(yī)學;2002年01期
9 張鏞;老年期癡呆的治療[J];山東醫(yī)藥;2003年25期
10 胡法富,方鋒,楊茂軒;120例老年期癡呆的診斷與治療[J];河南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全榮;郭麗娜;;上海郊區(qū)青浦農(nóng)村老年期癡呆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探討[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程安龍;;老年期癡呆診斷治療[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程安龍;沈曉艷;;神經(jīng)肌電促通儀治療老年期癡呆療效觀察[A];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2003年康復醫(yī)學發(fā)展論壇暨慶祝中國康復醫(yī)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3年
4 程安龍;沈曉艷;;神經(jīng)肌電促通儀治療老年期癡呆療效觀察[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高霜紅;吳治;周旭紅;;老年期癡呆患者的人性化護理[A];全國外科、神經(jīng)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劉文英;;老年期癡呆的護理[A];中國民政精神醫(yī)學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7 薛軍;劉波;;住院老年期癡呆患者共病抑郁焦慮障礙分析[A];浙江省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成立大會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薛軍;劉波;;住院老年期癡呆患者共病抑郁焦慮障礙分析[A];2008年浙江省心身醫(yī)學學術年會暨災后心理救援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閆芳;李淑然;李碩;邵鈞;;北京某社區(qū)65例老年期癡呆10年隨訪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王追琴;呂斌軍;丁優(yōu)娜;林永清;;舟山市定海城區(qū)老年期癡呆現(xiàn)況調查[A];2013年浙江省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學術年會暨國家級繼教項目老年人優(yōu)化健康管理研討班論文匯編[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特約記者 段文利;有一種老年期癡呆可手術治療[N];健康報;2013年
2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副主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 閔寶權;早防早治老年期癡呆[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3 沈三民;如何預防老年癡呆[N];西安日報;2000年
4 國果;預防老年癡呆從家庭開始[N];中國老年報;2002年
5 鐘媛;中醫(yī)治療早期血管性老年期癡呆有進展[N];光明日報;2000年
6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老年科副教授 鄧玨琳;畫鐘識別老年癡呆[N];健康報;2007年
7 記者徐翼;國際專家會診老年癡呆[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8 劉道安;針刺可調衰老相關基因[N];健康報;2004年
9 魏翠柏;智能康復可使患者“自立”[N];健康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顧建欽;老年期癡呆的中西醫(yī)結合施治及康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秦亞莉;老年期癡呆同病異證代謝組學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3 謝娟;基于數(shù)理統(tǒng)計的老年期癡呆方組方配伍規(guī)律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惠英;創(chuàng)造性故事療法對老年期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黃文貞;主要照顧者照顧感受對120例老年期癡呆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6年
3 李晶;老年期癡呆患者創(chuàng)造性故事療法的行動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郭斌;老年期癡呆同病異證的Tau蛋白磷酸化研究[D];山西中醫(yī)學院;2016年
5 陳林利;老年期癡呆患者經(jīng)濟負擔和生活質量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6 蔣芬;長沙市老年期癡呆患者照顧者照顧負擔、積極感受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丁燕;長沙市老年期癡呆的疾病負擔調查及社會支持對策建議[D];中南大學;2012年
8 黃可;老年期癡呆患者社區(qū)—家庭照顧研究[D];南昌大學;2014年
9 于梅;肝氣郁與老年期癡呆病相關性的理論及臨床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10 葛同軍;益腎化瘀法治療老年期癡呆的臨床研究與理論探討[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3655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36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