閾下抑郁人群網絡自救方案的初步構建
本文選題:抑郁 + 自救方案; 參考:《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年20期
【摘要】:近年研究顯示,閾下抑郁的發(fā)病率高達30%~40%。受東方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大多數(shù)閾下抑郁人群不愿意主動尋求心理咨詢或臨床心理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合理的自救策略能緩解抑郁癥狀,同時降低重癥抑郁的發(fā)病率。本文從既往研究中找出治療抑郁有效可行的自救方法,并結合東方文化背景,基于現(xiàn)代網絡技術,從可行性和科學性出發(fā),初步構建閾下抑郁人群的網絡自救方案,幫助閾下抑郁人群正確認識心理健康狀況,擺脫不良心境,緩解抑郁癥狀,達到降低重癥抑郁發(fā)病率的目的。
[Abstract]: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ncidence of subliminal depression is as high as 30%. Influenced by oriental cultural values, most subliminal depression patients are unwilling to seek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 clinical psychotherapy.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elf-rescue strategies can alleviate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depression. In this paper, we find out th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self-rescue method for depression from previous studies, and combine with the oriental culture background, based on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from the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we preliminarily construct the network self-rescue scheme for subliminal depression population. To help the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group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correctly, get rid of the bad mood, alleviate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depression.
【作者單位】: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27387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YJA190010)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自主選題項目(JYBZZ-JS028)
【分類號】:R749.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端義揚;劉維莉;蘇宗榮;嚴志康;章磊;高柏良;薛蘊莊;張明;;電抽搐治療對重癥抑郁患者血漿ACTH、皮質醇和GH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3年01期
2 李宏建;圣約翰草治療重癥抑郁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1年04期
3 李一云,樊潔,史永成,季建林;抑郁的亞綜合征(SSD)兩年后隨訪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年04期
4 趙靜,朱珠;度洛西汀臨床應用的安全性[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5年04期
5 李一云,劉玉局!212001;對抑郁癥的亞范疇—閾下抑郁的探討[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年01期
6 李德誠,張麗冰,韓英士,鐘國衡;流產后抑郁障礙調查[J];上海精神醫(yī)學;1999年03期
7 孟新珍,李秀琴;企圖自殺的重癥抑郁患者自殺前后的治療[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0年02期
8 李一云,屠鑒源,陳德沂,季建林;亞綜合征抑郁的生物學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年02期
9 盛蘇娜;靜止性腦梗塞性重癥抑郁的背景因素與臨床癥狀[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5年01期
10 李一云 ,屠鑒源,史永成 ,季建林;抑郁的亞綜合征(SSD)臨床表現(xiàn)[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戚元麗;尾崎紀夫;;抗抑郁藥的療效與神經營養(yǎng)因子基因多態(tài)性的遺傳關聯(lián)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李麗梅;;軀體疾病中的抑郁和焦慮[A];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3 李麗梅;;軀體疾病中的抑郁和焦慮[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4 袁勇貴;;焦慮和抑郁障礙與軀體疾病[A];中國民康醫(yī)學雜志創(chuàng)刊20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1988-2008)[C];2008年
5 何畏;柴浩;黃靜怡;陳煒;王偉;;廣泛性焦慮癥和難治性抑郁癥患者的線段中分作業(yè)[A];2009年浙江省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第二屆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6 李踔;倪朝民;;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臨床與康復[A];第四屆全國康復治療學術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7 李亞飛;禹風琴;彭樹英;;萬拉法新對不同診斷抑郁癥狀的療效觀察[A];中國大陸婦女危機干預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專家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朱曉軍;王彤;陳旗;;高電位治療頑固性失眠的療效分析(摘要)[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療養(yǎng)康復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陳楚僑;何金彩;;快感缺失研究再探:由健康人群到精神障礙患者的最新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郝紅兵;;新型抗精神病藥阿立哌唑的臨床評價[A];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易正輝 方貽儒 王祖承;分子生物學研究促進抑郁癥治療[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2 姜磊;白領需警惕“微笑性抑郁”[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3 福新;是抑郁還是癡呆[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8年
4 張樂;兒童心理障礙須及時干預[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8年
5 鄭衛(wèi)生;微笑抑郁癥更嚴重[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8年
6 蔣月榮 程守勤 孟慶玲;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7 本報實習記者 張良如;抑郁癥:威脅20%中國兒童[N];健康時報;2004年
8 保健時報特約專家 許建陽;過度頻繁就醫(yī)是心病[N];保健時報;2007年
9 文東;幫助被“抑郁”侵襲的孩子[N];天津教育報;2008年
10 陳金雄;抑郁障礙的中西醫(yī)診治現(xiàn)狀[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本文編號:20529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205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