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迷宮訓練對抑郁大鼠齒狀回神經干細胞增殖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
本文選題:抑郁癥 + 學習記憶 ; 參考:《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摘要】:目的研究抑郁癥學習記憶障礙與齒狀回神經干細胞增殖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的關系。方法 20只雌性Wistar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抑郁癥模型組(模型組)。復制慢性不可預見性應激模型。曠場實驗評價大鼠行為學變化,Morris水迷宮定位航行實驗評估大鼠學習記憶能力,電鏡觀察大鼠海馬結構及其微小血管形態(tài)學變化,免疫組化技術檢測Nestin及VEGF表達。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的行為學水平和垂直活動得分顯著降低;定位航行實驗逃避潛伏時和游泳距離顯著延長;海馬微小血管口徑變大,管壁變厚,內皮細胞結構不規(guī)則;Nestin免疫陽性細胞數和VEGF表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抑郁癥學習記憶障礙與慢性應激導致的海馬微小血管損傷、海馬齒狀回神經再生抑制有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nd memory disorder and prolifer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dentate gyrus in depression. Methods Twenty fe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depression model group (model group). Copy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model. Open field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 behavioral changes in rats and Morris water maze navigation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of rats,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hippocampal structure and small vessels in rats were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expressions of Nestin and VEGF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behavioral level and vertical activity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distance between escape latency and swimming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the diameter of the small vessels in the hippocampus became larger and the wall became thicker. The number of nestin immunoreactive cel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VEGF in endothelial cells with irregular structu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disorder of depression is related to the damage of hippocampal microvessels and the inhibition of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the sea horse induced by chronic stress.
【作者單位】: 沈陽體育學院生理學教研室;
【分類號】:R749.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封敏;盧圣鋒;張承舜;余曙光;;國內大鼠Morris水迷宮實驗現狀與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年11期
2 高良才;王玉婷;勞勛;王聰;王豐毅;袁崇剛;;抑郁癥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能力變化研究[J];分子細胞生物學報;2009年01期
3 羅小泉;駱利平;陳海芳;涂明珠;黎艷剛;袁金斌;楊武亮;;Morris水迷宮檢測大鼠記憶力方法的探討[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年10期
4 柴紀嚴,單德紅,王德山;定志小丸對抑郁模型大鼠海馬神經干細胞Nestin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5年04期
5 閆醒予;王德山;單德紅;;定志小丸對雌性抑郁大鼠雌二醇和齒狀回神經干細胞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年06期
6 單德紅,柴紀嚴,王德山,王春田;定志小丸對抑郁模型大鼠齒狀回神經干細胞和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刊;2005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付桂香;張嵐;蔡哲;謝陽谷;;中藥對神經干細胞生物學影響的研究進展[J];北京中醫(yī);2006年11期
2 陳輝;陳燕惠;劉艷艷;林桂秀;韋立新;陳丹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與抽動障礙兒童HPA軸功能的變化[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年04期
3 張東明;;Y型迷宮實驗和Morris水迷宮實驗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年20期
4 黃月君;史雪川;陳思紅;楊漢華;賴輝紅;李碧燕;;母鼠妊娠前慢性不可預見性應激對子代學習記憶能力及海馬突觸結合蛋白Ⅰ和突觸結合蛋白Ⅳ表達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年01期
5 褚昕宇;季瀏;王澤軍;;跑轉輪運動與限制性應激對成年小鼠海馬神經發(fā)生以及空間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6 柴麗娟;王少峽;郭虹;莊朋偉;高秀梅;;神經干細胞分化調節(jié)機制及中藥對其的影響[J];海峽藥學;2008年10期
7 張曼;張麗萍;夏猛;高健;;抑郁癥的海馬神經可塑性改變及其中醫(yī)藥干預研究概述[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1年01期
8 辛風霞;李文濤;錢卓磊;;中醫(yī)藥對神經干細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1年10期
9 梁雪冰;吳杰;趙國平;蔡川;郭軍;;運用HPLC和GC-MS研究開心散有效抗抑郁成分作用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年06期
10 王蕾;李麗;;中藥復方治療抑郁癥實驗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瞿禮萍;曾南;梁珂;劉曉帥;宋美芳;趙璐;陳文德;;逍遙散對慢性溫和應激模型小鼠行為學及空間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中藥藥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張曼;戴建業(yè);;抑郁癥海馬神經可塑性改變及藥物干預機制研究[A];第四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心身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換屆大會暨第七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身醫(yī)學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桂選;基于“已病防變”理論從肺論治兒童抽動障礙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紀長青;自擬補腎疏肝方治療腎虛肝郁型抑郁癥的臨床觀察[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袁林;固本健腦法對MCI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及海馬Caveolin-1的影響[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歐超燕;PAS-Na對錳暴露大鼠基底核GABA能神經遞質的影響[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丁杰;慢性束縛應激對大鼠行為和中樞AMPA受體的影響及逍遙散的調節(jié)作用[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6 史榕荇;電針對慢性應激模型大鼠HPA軸-Glu-NMDA受體-NO路徑調節(jié)作用機理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7 張敏;電針和“寧心健脾”中藥對慢性應激模型鼠HPA軸-GR-NMDAR通路的影響[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8 黨海霞;穿梭計算機分析系統(tǒng)的建立和開心散改善抑郁癥認知功能障礙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李熙;p38MAPK信號通路在逆灸防治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大鼠中的作用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10 封敏;針刺對AD模型小鼠海馬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的影響及AMPA受體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玉其;枳菊解郁湯對抑郁模型小鼠行為學的影響及其機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玉婷;抑郁癥高皮質激素對海馬的損傷及其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佩;益智健腦顆粒對AD模型大鼠海馬胰島素受體和葡萄糖轉運蛋白4mRNA表達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1年
4 周鋒;不同中醫(yī)治法對AD模型大鼠腦Trx1、Trx2表達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1年
5 張艷;冠心舒通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D];內蒙古民族大學;2011年
6 索琳;腦缺血神經行為損害的神經遞質機制與解毒通絡復方的康復效應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7 陳明倫;柴桂溫膽定志湯治療精神抑郁癥理論研究與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8 李志強;開心散加減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行為學和AChE mRNA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7年
9 孟令杰;龜板提取物調控干細胞向多巴胺能神經元分化的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10 傅海;柴桂溫膽定志方治療精神抑郁癥的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訓軍;嚴家川;潘峰;蔣曉江;;REM睡眠剝奪對大鼠額葉皮質5-TH的含量及學習記憶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09年10期
2 趙天智;常耀明;李金聲;謝小萍;;大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遲發(fā)性腦病模型的建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11期
3 趙建軍;劉勇;陳新林;劉建新;田英芳;張蓬勃;康前雁;邱芬;;胞二磷膽堿對大鼠局部腦缺血后空間學習和記憶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4 李國才;招偉賢;;復方麝香對氯胺酮麻醉后老年大鼠學習記憶及外周血IL-6,TNF-α變化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07年10期
5 張艷美;慢性應激、大腦損害與抑郁癥[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1年02期
6 陳濤;章軍建;余芬;詹雪春;;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慢性腦缺血大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2期
7 何平;王愛國;夏濤;黃南;郭麗娟;牛強;陳學敏;;PBDE-47單獨和與PCB153聯合染毒對大鼠神經發(fā)育的影響[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08年09期
8 單培彥;高靜;季燕;焉傳祝;譚東;;促紅細胞生成素對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認知功能、腦保護作用及海馬α-微管蛋白表達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8年02期
9 靳大力;劉蘋;吳錫南;黃國玉;王靜林;劉毛毛;;出生前暴露甲基對硫磷與氯氰菊酯混配農藥對大鼠子代神經行為毒性的影響[J];環(huán)境與職業(yè)醫(yī)學;2007年01期
10 陳羅西;郭玲玲;李亮;;Morris圓形水迷宮的應用及其相關檢測指標分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志武;蘇樂;苗俊英;;內皮細胞對神經干細胞增殖與分化的影響[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7年05期
2 鄭曉霓;王德山;單德紅;;定志小丸對抑郁大鼠海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刊;2006年05期
3 沈慶煜,呂瑞妍,李梅,王莉梅,肖頌華,邢詒剛;腺病毒載體介導的VEGF基因轉染對C17.2神經干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05年03期
4 閆醒予;王德山;單德紅;;定志小丸對雌性抑郁大鼠雌二醇和齒狀回神經干細胞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7年06期
5 金玉玲;劉靜靜;朱曉峰;;核因子κB在低氧誘導因子1α基因修飾神經干細胞上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中的橋接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年49期
6 張黎明;李云峰;宮澤輝;;成年腦血管新生與抑郁癥[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7年06期
7 鄭曉霓;于化新;劉利丹;單德紅;;長期抑郁癥從腎論治的理論基礎及實踐依據[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年06期
8 焦淑潔;許慧芳;張?zhí)K明;許杰;湛延強;;人胚胎干細胞神經分化過程中VEGF作用機制的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0年03期
9 杜志剛;伊紅麗;王艷玲;袁秀文;;人脂肪神經干細胞移植對大鼠腦缺血后血管新生和細胞因子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年10期
10 單德紅,柴紀嚴,王德山,王春田;定志小丸對抑郁模型大鼠齒狀回神經干細胞和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刊;2005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瓊;米文麗;李炳;毛應啟梁;朱澤華;俞瑾;吳根誠;;腦內神經干細胞在抑郁漠型大鼠及針刺抗抑郁治療時的變化[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汪海燕;;抑郁癥學生的輔導策略[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呂粟;任雯婷;姚麗;龔啟勇;;難治與非難治抑郁癥神經網絡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韓穎琳;姚志劍;江海騰;盧青;羅國平;;抑郁癥患者識別負性表情時杏仁核腦磁源性信號頻率變化[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張彥;;健康教育在抑郁癥病人中的應用[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王迎新;張向榮;張志s,
本文編號:18498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184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