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與抑郁共病的炎癥機制
本文關鍵詞:疼痛與抑郁共病的炎癥機制 出處:《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5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疼痛與抑郁共病在一些內科疾病患者身上很常見。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是抑郁與疼痛共病的可能機制。這些機制包括細胞因子對神經(jīng)元環(huán)境發(fā)揮直接作用與下調G蛋白耦聯(lián)受體激酶2,激活色氨酸代謝酶(吲哚2,3-雙加氧酶)產(chǎn)生有毒的犬尿素代謝產(chǎn)物而發(fā)揮間接作用。文中就疼痛與抑郁共病的炎癥機制作一綜述。
[Abstract]:Pain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ome diseases who is very common. The study found that inflammation is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comorbidity of depression and pain. These mechanisms include cytokines play a direct role in neuronal environment and down-regulation of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kinase 2 activation of tryptophan metabolism enzymes (2,3- indole dioxygenase) dogs have urea toxic metabolites play an indirect role. In this paper the inflammation machine of pain and depression comorbidity make a review.
【作者單位】: 廣西柳州柳鋼醫(yī)院麻醉科;廣西民族醫(yī)院內科;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分類號】:R749.4
【正文快照】: 0引言炎癥過程是疼痛、抑郁的重要原因,持續(xù)的慢性炎癥過程導致不斷的疼痛和難以治愈的抑郁。了解炎癥與抑郁的共病機制對于我們尋找藥物靶點治療炎癥與抑郁共病具有重要意義。1疼痛與抑郁共病對于疼痛與抑郁共病的認識來源于2個方面:1慢性疼痛患者有較高的抑郁發(fā)生率(30%~6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永樂;李偉彥;;他汀類藥物抗炎機制及其在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中的應用[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3年09期
2 劉向六;劉文學;邱麗麗;張廣芬;周志強;;γ-氨基丁酸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Urmila M Aswar;Padmaja P Kalshetti;Suhas M Shelke;Sharad H Bhosale;Subhash L Bodhankar;;Effect of newly synthesized 1,2,4-triazino[5,6-b]indole-3-thione derivatives on olfactory bulbectomy induced depression in rat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2年12期
2 左燦;李海英;卿之駒;陳遠林;;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與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13年21期
3 陳嘉;顧豐華;趙緒韜;劉翔;董文心;張淵;;抗抑郁藥文拉法辛、氟西汀及米氮平的神經(jīng)保護及神經(jīng)營養(yǎng)作用研究[J];世界臨床藥物;2015年05期
4 韓金鳳;張廣芬;楊建軍;周脈濤;;疼痛抑郁共病相關機制研究進展[J];廣東醫(yī)學;2015年11期
5 羅飆;;抗抑郁劑聯(lián)合認知行為治療抑郁癥的療效[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8期
6 傅松年;王江濤;譚立文;胡楠楠;黨海紅;;抑郁癥首次發(fā)病維吾爾族、漢族患者血清白介素-2、6及其可溶性受體水平的對照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年01期
7 許孝南;吳軍;陳旭輝;葉辰飛;黃正義;陶永軍;;卒中后抑郁的擴散張量成像研究進展[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5年06期
8 陳魁;黃書才;蔡尚立;郝偉;;抑郁癥生物學基礎新進展及藥物治療新靶點(二)[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5年04期
9 陳強;秦姍姍;徐昌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相關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學機制[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5年08期
10 孔昭琰;成苑榕;陳映紅;;細胞因子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4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彭云麗;慢性應激誘發(fā)抑郁行為的炎性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2 葛興芳;圈養(yǎng)普氏野馬幼體發(fā)育及母幼生理參數(shù)的非損傷性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年
3 張斌;兒童功能性軀體化癥狀的心理社會發(fā)生機制[D];南開大學;2013年
4 劉丹;小檗堿緩解伊立替康對腸道免疫系統(tǒng)損傷的機制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邱娟;柴胡疏肝散及拆方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學和腦組織p38MAPK、ERK5表達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4年
6 劉丹;涉及抑郁癥的組蛋白乙;{控和文拉法辛的干預作用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畢薇薇;EGFR和IDO在乳腺癌中共表達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麗斌;丙泊酚和七氟烷對單肺通氣下行食管癌根治術患者炎癥反應及肺功能的影響[D];鄭州大學;2013年
2 吳芳芳;線粒體解耦聯(lián)蛋白2與抑郁癥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豐毅;丹酚酸B的抗抑郁作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4 劉淑寶;DISC1在腦白質發(fā)育中的表達及其在膠質細胞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3年
5 屈曉鵬;腦深部電刺激自身給藥大鼠伏隔核區(qū)ΔFosB的表達及藥物戒斷后抑郁行為的探討[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6 田蕊;慢性社會隔離性應激對人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D];浙江理工大學;2014年
7 張婷;迷迭香復合精油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焦慮共病的臨床觀察[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8 許慧;香蘭素吸嗅干預大鼠抑郁樣行為及腦內BDNF、血清Mg~(2+)的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9 盧艷梨;孕期感染PolyI:C誘導精神分裂癥模型大鼠腦內膠質細胞及細胞因子的變化[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4年
10 劉兆云;抑郁癥多巴胺受體DRD2基因外顯子突變檢測[D];濟南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健;朱娟;管忍;朱四海;李偉彥;徐建國;;己酮可可堿能減輕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覺過敏的發(fā)展[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9年01期
2 陶紹富;李濟宇;;樹突狀細胞在器官移植中誘導移植耐受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0年01期
3 張廣芬;李曉敏;王楠;楊春;楊建軍;周志強;;微清蛋白中間神經(jīng)元在氯胺酮致大鼠精神分裂樣表現(xiàn)中的作用[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3年01期
4 王睿;黃樹明;;抑郁癥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4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紅;張沙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炎癥機制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年22期
2 周貽榮;李昌崇;;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的炎癥機制研究進展[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8年01期
3 董波;血管緊張素Ⅱ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的新觀點:炎癥機制[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2年01期
4 張全貴;張莉;;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機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7年07期
5 李建軍;;炎癥機制可能參與心臟X綜合征的發(fā)生與發(fā)展[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8年11期
6 黃敏,唐德q,
本文編號:14138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sb/141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