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療效評估中3D-PCASL技術的應用
發(fā)布時間:2021-08-10 22:59
目的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療效評估中三維偽連續(xù)式動脈自旋標記(3D-PCASL)技術的應用及其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該院收治的58例接受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前后分別進行磁共振(MRI)彌散加權成像(DWI)、常規(guī)MRI序列及3D-PCASL檢查,分析理論缺血半暗帶(IP)區(qū)及對側的腦血流量(CBF)值、理論IP區(qū)的相對腦血流量(rCBF)值。結果與對側比較,患者理論IP區(qū)、梗死區(qū)CBF值降低(P<0.05),溶栓后理論IP區(qū)、梗死區(qū)CBF值高于溶栓前(P<0.05);溶栓后理論IP區(qū)rCBF值高于溶栓前(P <0.05),溶栓前后梗死區(qū)rCBF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3D-PCASL技術檢查,在理論IP計算方面可發(fā)揮很好指導作用,可對患者預后進行有效判斷,有利于患者預后判斷,對患者臨床溶栓治療提供有效理論依據(jù),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在患者臨床檢查中,3D-PCASL技術在臨床上應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文章來源】: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20,17(14)
【文章頁數(shù)】:3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溶栓前后不同區(qū)域CBF值比較
2.2 溶栓前后梗死區(qū)和IP區(qū)rCBF值比較
3 討論
本文編號:3334931
【文章來源】: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20,17(14)
【文章頁數(shù)】:3 頁
【文章目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 方法
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溶栓前后不同區(qū)域CBF值比較
2.2 溶栓前后梗死區(qū)和IP區(qū)rCBF值比較
3 討論
本文編號:33349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33349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