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患者行急診冠脈介入診療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直接PCI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緊急PCI)后48h內(nèi)血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并與Killip分級、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進行對照分析,以評價BNP對AMI早期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24日就診于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并于發(fā)病12h內(nèi)完成急診PCI的AMI患者,分別于急診PCI術后1h內(nèi)、發(fā)病12h、20h、24h和48h床邊檢測靜脈血BNP濃度并在抽血的同時進行Killip分級評估,于發(fā)病12h、20~24h行床邊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心功能指標。分組:本研究采用兩種分組標準,一是根據(jù)Killip級別分為心力衰竭組(至少一個時間點的級別≥ II級)和非心力衰竭組(所有時間點均為I級)。二是根據(jù)BNP濃度與Killip分級評估心功能是否一致分為一致組和不一致組,各時間點BNP濃度與Killip分級均一致為一致組,至少一個時間點出現(xiàn)不一致為不一致組;不一致組可細分為假陽性組和假陰性組,Killip Ⅰ級但BNP400 pg/ml為假陽性組(即無臨床心力衰竭癥狀而BNP升高),Killip≥SⅡ級但BNP100pg/ml為假陰性組(即有臨床心力衰竭癥狀而BNP未升高)。結果1.共入選134例患者,其中64例進行了床邊超聲心動圖檢查,平均總缺血時間為5.6±2.4h,平均急診PCI術后1h內(nèi)即第一次檢測BNP濃度的時間距離發(fā)病6.3±2.3h(距離發(fā)病平均將近6h,為了與后續(xù)檢測時間點一致并方便理解以下稱為“發(fā)病6h”)。心力衰竭組42例,非心力衰竭組92例,心力衰竭組比非心力衰竭組的年齡大(61.0±12.9歲vs54.4±11.5歲,P=0.004),合并糖尿病(42.9%vs 23.9%,P=0.026)、研究期間并發(fā)肺部感染(31.0%vs13.0%,P=0.014)和房顫的比例(11.9%vs1.1%,P=0.018)均更高。2.心力衰竭組及非心力衰竭組患者發(fā)病48h內(nèi)BNP濃度均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峰值濃度在發(fā)病20~24h;心力衰竭組的BNP濃度在各個時間點均顯著高于非心力衰竭組(P0.05)。等級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性別、總缺血時間、Killip分級、心肌梗死部位均與BNP峰值濃度相關(P0.05)。3.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AMI發(fā)病48h內(nèi)各個時間點的BNP濃度與Killip分級均存在較弱的正相關關系(發(fā)病6h時相關系數(shù)r =0.23,發(fā)病12hr =0.43,發(fā)病20h r=0.46,發(fā)病24hr=0.51,發(fā)病48hr=0.56,P均0.05)。不一致組共37例(27.6%),其中假陽性組(32例,23.9%)在發(fā)病48h內(nèi)不同時間點均有分布,假陰性組(5例,3.7%)主要集中在發(fā)病12h內(nèi)。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OR=0.836,P=0.014)與假陽性負相關,多巴胺使用率(OR=6.583,P=0.047)與假陰性正相關。4.以Killip≥Ⅱ級為診斷心力衰竭的金標準,BNP≥ 400pg/ml診斷AMI患者在發(fā)病6h、12h、20h、24h和48h并發(fā)心力衰竭的敏感性分別為28.6%、47.1%、56.3%、21.4%、9.7%,BNP100pg/ml排除以上時間點AMI并發(fā)心力衰竭的特異性分別為83.3%、50.4%、18.6%、20.4%、34.5%;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發(fā)病12h的BNP濃度預測AMI發(fā)病48h內(nèi)是否并發(fā)心力衰竭曲線下面積(AreaUnder Curve,AUC)為0.866(95%CI:0.785~0.947,P0.001),臨界值為 135.7pg/ml,敏感性為88.2%,特異性為71.8%,其診斷效率顯著高于400pg/ml或100pg/ml的診斷界值。5.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發(fā)病12h的LVEF與當時的BNP濃度及Killip分級均無相關關系(P0.05),發(fā)病20~24h的LVEF與同期BNP濃度(r =-0.3)及Killip分級(r =-0.2)存在極弱的負相關關系(P均0.05)。結論1.行急診PCI的AMI患者發(fā)病48h內(nèi)BNP濃度呈現(xiàn)先升高后下降的單峰模式,在發(fā)病20~24h達到峰值。并發(fā)心力衰竭者各時間點的BNP濃度均顯著高于未并發(fā)心力衰竭者,但不論是否并發(fā)心力衰竭,其BNP基本變化規(guī)律一致。2.AMI后早期(發(fā)病48h內(nèi))以BNP≥400pg/ml為診斷心力衰竭的界值時敏感性低,檢出心力衰竭患者的能力弱,造成假陰性即漏診率較高;以100pg/ml為排除心力衰竭的診斷界值時特異性低,鑒別出非心力衰竭患者的能力弱,造成假陽性即誤診率較高。3.AMI發(fā)病早期24h內(nèi)超聲心動圖測定的LVEF與BNP濃度及Killip分級相關性差,對心功能的評估價值有限,AMI后早期不宜應用LVEF進行心功能評估,應以臨床表現(xiàn)結合BNP的動態(tài)變化為主進行綜合判斷。4.在AMI發(fā)病12h左右檢測BNP濃度,以≥135.7pg/ml作為預測AMI早期(發(fā)病48h內(nèi))并發(fā)心力衰竭的臨界值,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優(yōu)于心力衰竭指南推薦的400pg/ml 或 100pg/ml。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42.22;R54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敏;張科林;;托拉塞米聯(lián)合多巴胺對老年頑固性心衰療效及腦鈉肽的影響[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年09期
2 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擁軍;吳兆蘇;李惠君;顧東風;楊躍進;鄭哲;蔣立新;胡盛壽;;《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概要[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6年06期
3 ;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6年03期
4 張倩;趙冬;解武祥;謝學勤;王淼;王薇;劉靜;;2007至2012年北京市居民冠心病住院天數(shù)及住院費用變化趨勢[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6年02期
5 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擁軍;吳兆蘇;李惠君;鄭哲;蔣立新;胡盛壽;;《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4》概要[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5年07期
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5年05期
7 鄧伏雪;王小娟;胡云鳳;常靜;;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臨床預后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年01期
8 易紹東;向定成;;胸痛中心的建設理念與目標[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年08期
9 唐強;鄧大慶;黃河;;C反應蛋白、N末端腦鈉肽前體、尿酸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球急性冠脈事件注冊危險評分相關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4年14期
10 蔣立新;;China PEACE研究的啟示——我國迫切需要進行心肌梗死等重大疾病的醫(yī)療質量改善研究[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年06期
,
本文編號:
24321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243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