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白質高信號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相關性研究
本文選題:腦白質高信號 + 缺血性卒中。 參考:《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博士論文
【摘要】:第一部分:腦白質高信號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相關性研究背景: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證明腦白質高信號(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WMH)可能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功能預后、腦卒中復發(fā)相關。本研究擬對腦白質高信號與不同時間點的功能預后、腦卒中復發(fā)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并研究不同部位的腦白質高信號,即腦室旁白質高信號(PVH)及深部白質高信號(DWMH)分別對功能預后、腦卒中復發(fā)的影響。方法:根據(jù)“腦卒中二級預防橫斷面調查及標準化治療研究”(SMART)中47家中心入組的1733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頭顱MRI影像資料,對PVH及DWMH分別進行Fazekas評分。血管病危險因素從調查中獲得。結局變量為病后4周、6周、6月的改良RANKIN評分(mRS)、病后6周、6月、12月的腦卒中復發(fā)。結果:在多因素分析下,PVH與病后4周、6周的mRS評分不相關,但與病后6月的mRS評分(OR=2.520,95%CI=1.393-4.559)、病后6周的腦卒中復發(fā)(OR=6.837, 95%CI=1.669-28.012)、病后6月的腦卒中復發(fā)(OR=3.796,95%CI=1.503-9.585)、病后12月的腦卒中復發(fā)相關(OR=3.851,95%CI=1.843-8.047)。DWMH與上述預后均不相關。結論:腦白質高信號可以預測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預后及腦卒中復發(fā)。其中PVH可以預測病后6月功能預后、病后6周、病后6月、病后12月腦卒中復發(fā),而DWMH則不能預測上述預后。PVH對腦梗死預后的預測能力明顯好于DWMH。第二部分:腦白質高信號與急性孤立穿支動脈腦梗死患者預后相關性研究背景:對于腦白質高信號(WMH)與急性缺血性卒中預后的相關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但是很少有研究討論在不同類型的急性腦梗死中,腦白質高信號預測能力的差異性。本研究希望探討在小血管型腦梗死患者中,腦白質高信號與預后的相關性。同時,希望通過對患者新發(fā)病灶進行影像評價,以找到更具有小血管型腦梗死特征的患者人群。方法:對所有梗死類型的1733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新發(fā)梗死病灶部位、大小、數(shù)量進行分類,得到特殊人群前循環(huán)孤立穿支動脈梗死262人,其他類型梗死人群403人。血管病危險因素從調查中獲得。結局變量為病后4周、6周、6月的改良RANKIN評分(mRS)、病后6周、6月、12月的腦卒中復發(fā)。結果:前循環(huán)孤立穿支動脈梗死相較于前循環(huán)其他類型梗死,有更少的患者有腦卒中或TIA史(24.4%vs 32.8%),有更少的患者有冠心病史(6.9%vs 13.4%),有更少得到患者有房撲或房顫史(1.9%vs 7.4%),考慮有小血管型腦梗死的特征。在前循環(huán)孤立穿支動脈梗死人群中,PVH與病后6月的mRS評分(OR=4.145, 95%CI=1.101-15.604)、病后6月的腦卒中復發(fā)(OR=23.492,95%CI=1.801-306.480)、病后12月的腦卒中復發(fā)相關(OR=13.478,95%CI=1.690-107.473)。在前循環(huán)其他類型梗死人群中,PVH與病后6周的mRS評分(OR=5.037,95%CI=1.642-15.446)、病后6月的mRS評分(OR=5.136,95%CI=1.472-17.917)相關,與腦卒中復發(fā)不相關。DWMH與上述預后均不相關。結論:在功能預后方面,孤立穿支動脈梗死與其他類型梗死人群中腦白質高信號的預測能力基本相同。在腦卒中復發(fā)方面,孤立穿支動脈梗死人群中腦白質高信號的預測能力明顯強于在其他類型梗死人群中的預測能力。PVH對腦梗死預后的預測能力明顯好于DWMH。
[Abstract]: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 OR = 3.796 , 95 % CI = 1.503 - 9.585 ) , the recurrence of stroke ( OR = 3.796 , 95 % CI = 1.503 - 9.585 ) , and the recurrence of stroke ( OR = 3.796 , 95 % CI = 1.843 - 8.47 ) .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4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英;;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與腦白質改變的關系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9年04期
2 趙筱玲,賈建平;球細腦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J];當代醫(yī)學;2000年12期
3 尹華,趙強元;小兒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1例[J];前衛(wèi)醫(yī)藥雜志;2001年06期
4 王國棟;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J];國外醫(y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3年01期
5 王謹,邵宇權,龔向陽;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鑒別新陳腔隙性腦白質梗死中的價值[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年03期
6 孫芳;周國慶;趙文新;任蘇虹;李華;段立暉;;高齡缺血性腦白質損害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年08期
7 張微微;林瑯;黃勇華;;485例腦白質改變的影像學與血管性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年03期
8 劉倩;董健偉;馬桂英;陳嘉峰;;腎上腺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1例報告[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年10期
9 楊學林,武彩琴;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1例[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1998年04期
10 范玉華,曾進勝;老年性腦白質改變的分子遺傳學研究[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國棟;趙永波;吳白甫;;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王國棟;趙永波;;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研究[A];2005年中國神經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肖湘;肖婷;肖朝勇;劉文;梁鳳晶;肖舟;柴學;鄒冰;沈繼英;邱婷;方慧;柯曉燕;;2~3歲孤獨障礙兒童腦白質髓鞘化程度的對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4 張琳;許晶;張炳蔚;;晚發(fā)抑郁患者腦白質微結構改變的彌散張量成像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5 楊曉娜;杜萬良;張巍;袁云;吳燁;;腦白質型Leigh綜合征[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張雪林;趙修義;;不同年齡段正常腦白質平均ADC值定量研究[A];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CMIT-2004)論文匯編[C];2004年
7 王亮;李坤成;張新卿;龔高浪;;早期Alzheimer病腦白質微結構損害:基于體素的全腦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06年
8 溫紅梅;黃如訓;曾進勝;黃家星;范玉華;;腦白質改變對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9 趙欣;王明時;高偉;劉海嬰;;一種重建腦白質內神經纖維的新算法[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鄒松;余慶華;沉東揮;陳春霞;;新生兒及兒童腦白質發(fā)育磁共振彌散ADC均值的變化[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神經內科 樓敏;老年人腦白質密度減低說明什么[N];健康報;2013年
2 艾素 王秋月;成功治療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患兒[N];解放軍報;2010年
3 任秋凌;腦白質決定語言天賦[N];中國婦女報;2006年
4 編譯 黃娟;腦白質過多造就謊言家?[N];北京科技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夢雨;腦白質高信號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相關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2 王志紅;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yǎng)不良發(fā)病機制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慧淵;缺血性腦白質損害患者的注意功能及事件相關電位研究[D];瀘州醫(yī)學院;2013年
2 涂怡婷;1型糖尿病患者磁共振腦白質完整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3 周智美;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評價正常老人和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患者腦白質改變的初步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12年
4 劉海靜;正常腦老化中腦白質改變的MRI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尚戰(zhàn)芳;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腦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孟星;腦脈泰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腦白質的保護作用及機制探索[D];吉林大學;2015年
7 凌冰冰;VBM聯(lián)合DTI對早期帕金森病腦白質結構特征的初步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嚴慎強;腦白質高信號中腦鐵沉積的3T磁共振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9 王秀霞;精神病高危人群腦白質彌散張量成像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谷雨航;應用基于體素分析的DTI技術評價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腦白質改變[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8770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187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