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下肢Ⅳ度燒傷中的應用及臨床分析
本文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下肢Ⅳ度燒傷中的應用及臨床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13年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下肢Ⅳ度燒傷中的應用及臨床分析
牛錦程
【摘要】:一、目的 1.Ⅳ度燒傷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燒傷,最常見的致傷因素為電擊傷,一旦形成Ⅳ度創(chuàng)面,在臨床上給治療帶來相當大的難度,治療效果對于患者的生理功能及心理都有著較大的影響。 2.Ⅳ度燒傷必須手術治療,而根據各種致傷因素及Ⅳ度燒傷的面積不同有多種手術方式可以選擇,而持續(xù)負壓引流的出現給Ⅳ度創(chuàng)面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道路,,現探討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VSD)在各種致傷因素導致的下肢Ⅳ度燒傷中的療效。 二、方法 回顧性分析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燒傷科自2009年1月—2013年1月使用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VSD)治療的60例患有下肢Ⅳ度燒傷患者的臨床資料(VSD組),并與2009年及之前沒有采用VSD而是使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的同種病情患者60例(對照組)進行比較。并根據所納入此次研究的120名患者的年齡、性別、燒傷原因、燒傷部位等因素的構成特點進行臨床分析。 VSD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31.1±11.11歲,燒傷面積中位數為2.5%。致傷原因:火焰燒傷8例,電燒傷36例,堿燒傷2例,熱壓傷4例,熱固體燙傷9例。均為深度燒傷,其中足45處,小腿33處,膝6處,大腿15處。對照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齡19-85歲,平均34.35±17.75歲,平均面積中位數2%。致傷原因:火焰燒傷9例,電燒傷31例,酸燒傷4例,熱壓傷8例,熱固體燙傷8例。其中足32處,小腿22處,膝8處,大腿13處。兩組患者均伴有深部組織的外露,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0.05),可以進行比較。 三、結果 VSD組平均住院時間(26.8±8.28)天,術后平均愈合時間(18.85±6.83)天,術后平均白細胞值(8.32±2.96)*109/L;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33.35±8.27)天,術后平均愈合時間(26.15±10.00)天,術后平均白細胞值(12.03±4.81)*109/L。兩組指標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此次研究所納入的下肢Ⅳ度燒傷患者進行臨床分析得出:兩組患者年齡(age)為18-85歲,其中青年期(18age≤35歲,58例,48%)、中年期(35age≤60歲,38例,32%)、老年期(60age≤85歲,24例,20%),其中青年期為Ⅳ度燒傷的好發(fā)年齡段;常見致傷原因為電擊傷(67例,59%)、火焰燒傷(17例,14%)、熱固體燙傷(17例,14%)、熱壓傷(12例,10%)、酸燒傷(4例,3%)、堿燒傷(2例,1%);女性(36例,30%)低于男性(84例,70%);燒傷部位主要位于足(77處,44%)、小腿(55處,32%),膝(14處,8%)、大腿(28處,16%)。 四、結論 1. VSD技術可以明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感染率,增加手術成功率,降低手術風險,減輕患者痛苦,減少醫(yī)務人員工作量,是一種治療下肢Ⅳ度燒傷的好方法。 2. Ⅳ度燒傷好發(fā)于青壯年男性,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應妥善使用電器及安全操作大型機器,加強安全意識,以減少Ⅳ度燒傷的發(fā)生,如發(fā)生應及時就診,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減輕損傷程度。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64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志勇;施耘;阮建春;曲年震;;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修復中的應用[J];廣東醫(yī)學;2011年07期
2 周杰;徐剛;黃金華;周榮芳;劉森;劉亦峰;;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燒傷科常見難治性創(chuàng)面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年12期
3 王富昆 ,姚元章;負壓封閉治療軟組織創(chuàng)面46例[J];人民軍醫(yī);2002年10期
4 黃巧洪;;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研究進展[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0年05期
5 荊金忠,劉紅,李敏,苑慶勇,李靖,陳紹宗,李學擁,許龍順,李望舟,程飆;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對創(chuàng)面微循環(huán)流速和血管口徑影響的實驗研究[J];現代康復;2000年12期
6 曹大勇,陳紹宗,湯蘇陽,胡昭華,宋玫,呂曉星;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對人慢性創(chuàng)面血管生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02期
7 胡祥;余國榮;劉興邦;陶圣祥;曾中華;劉春;;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對創(chuàng)面血管化的影響[J];醫(yī)學新知雜志;2008年04期
8 胡建武;任繼魁;姜娟;許剛;孫晶潔;楊紅軍;;封閉負壓技術治療各種創(chuàng)面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07年05期
9 陳紹宗,曹大勇,李金清,湯蘇陽;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對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中原癌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5年03期
10 商衛(wèi)林;卜國云;任東風;吳葉;侯樹勛;;腰椎后路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后傷口感染的VSD治療[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0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曉紅;張艷芝;金晶;;封閉式負壓引流在治療難愈性感染創(chuàng)面中的療效和護理[J];安徽醫(yī)學;2012年02期
2 董得了;;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大面積深度壓瘡的護理體會[J];北方藥學;2012年07期
3 陳素珍;;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及護理干預在治療復雜軟組織皮膚損傷中的療效[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4 趙杰;辛杰;初濤;郝清海;;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治療復雜創(chuàng)傷性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療效觀察[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張峰;蔣宏魁;;VSD負壓引流結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在治療皮膚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6 史同煥;董淑香;張志欣;;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軟組織缺損的觀察與護理[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趙朝陽;鄧少杰;;VSD在四肢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9期
8 唐鈺;劉姍姍;胡梅;謝紅艷;;VSD負壓引流技術治療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傷的護理體會[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9期
9 陳川;孫士錦;姚元章;張連陽;;負壓封閉引流聯合反植皮法治療嚴重創(chuàng)傷后大面積皮膚撕脫傷[J];重慶醫(yī)學;2010年09期
10 鄭鳳英;黃賢慧;向飛;;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29例電擊傷截肢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0年2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祖旺;宋開芳;李青松;秦杰;楊頗;;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四肢感染性創(chuàng)面的臨床應用[A];2010年貴州省顯微外科年會暨貴陽顯微外科中心揭牌儀式論文匯編[C];2010年
2 王志蘭;劉水英;;1例外傷傷口不愈合使用VSD引流術的護理[A];江西省第二屆中西醫(yī)結合災害醫(yī)學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林曉陽;王萬明;張志宏;陳慶泉;;粘貼式負壓沖吸器在骨及軟組織感染控制中的應用[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脊柱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4 裴輝;劉永福;羅志毅;陳聚伍;劉保池;;持續(xù)負壓封閉引流在急診四肢Ⅱ類手術創(chuàng)面中的臨床應用研究[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創(chuàng)刊一周年慶典《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十屆組稿會、第三屆急診醫(yī)學青年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5 王飛;;簡易持續(xù)負壓吸引在深度創(chuàng)面的應用觀察及護理[A];促進科技經濟結合,服務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蚌埠市科協(xié)2012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郭春紅;石曉萍;;VSD結合外固定架治療小腿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的手術配合[A];2013年河南省患者手術安全規(guī)范化管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李瑩;;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在骨科應用的護理觀察[A];河南省外科創(chuàng)傷及災難救治護理?浦R學術會議(外科護理學組)論文集[C];2011年
8 尚霞;郭曉麗;;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VAC)在游離皮片移植中的應用護理[A];河南省外科創(chuàng)傷及災難救治護理?浦R學術會議(外科護理學組)論文集[C];2011年
9 徐旭英;;點狀植皮配合負壓吸引治療糖尿病足潰瘍18例[A];北京中醫(yī)藥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10 李森;;中藥配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各類難愈性創(chuàng)面的應用研究進展[A];2014年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崔宜棟;臭氧水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路徑選擇及機理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邱學文;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膠治療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李金清;V.A.C.促進豬皮膚軟組織爆炸傷感染創(chuàng)面愈合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程飚;創(chuàng)面愈合過程涉及的細胞信號轉導及bFGF對信號通路的影響[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5 尹海磊;臭氧對醫(yī)用海綿材料及半透膜材料的理化性能的影響[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6 楊帆;物理負壓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機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譚家祺;負壓聯合局部給氧治療大鼠深Ⅱ度燒傷創(chuàng)面進行性壞死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8 白明;創(chuàng)面負壓治療對人慢性創(chuàng)面中血紅素氧合酶-1表達的影響及其技術應用的臨床分析和系統(tǒng)評價[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9 肖敏;蜚蠊提取液治療皮膚慢性潰瘍的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10 張陳威;負壓封閉引流聯合人工真皮移植治療難愈性創(chuàng)面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立;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性皮膚軟組織缺損的系統(tǒng)評價[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劉宸赫;RNPT修復創(chuàng)傷性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劉文平;負壓吸引治療腹部難愈合切口的應用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江鋒;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脫套傷的臨床療效分析[D];瀘州醫(yī)學院;2011年
5 侯強;爆炸傷后AQP4表達與肌肉水腫關系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6 劉錫松;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92例汶川地震傷員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胡媛;恒定負壓引流器的制備及引流效果評價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8 董輝;扶正法配合簡易封閉負壓持續(xù)沖洗引流在骨科感染創(chuàng)腔中的應用[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朱禮霞;負壓封閉輔助閉合技術治療慢性傷口的臨床應用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曹發(fā)奇;封閉負壓引流術在創(chuàng)傷骨科修復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勇;辛國華;曾元臨;曾逃方;張友來;廖立新;;Ⅲ°燒傷創(chuàng)面早期削痂后保留健康脂肪組織大張皮移植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2年18期
2 王昌建,姚元章;負壓封閉引流治療肢體遠端慢性感染及潰瘍創(chuàng)面[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5年04期
3 杜慶安;張茂紅;章冠東;宗遜;;自體大張中厚皮片修復功能部位創(chuàng)面的應用研究[J];東南國防醫(yī)藥;2007年05期
4 許龍順,陳紹宗,喬騁,李學擁;負壓對創(chuàng)面血流量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年08期
5 李望舟;李金清;李學擁;陳紹宗;李躍軍;呂小星;;VAC對豬爆炸傷感染創(chuàng)面細菌數和G~+/G~-比例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6 孫士錦,李英才;負壓封閉技術在創(chuàng)傷外科的臨床應用研究[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2年04期
7 辛國華;曾逃方;羅旭;林才;何勇;;微孔結構對脫細胞真皮基質膠原網架功能重建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2年03期
8 韓遵華;姚山川;蔡鵬;;持續(xù)負壓封閉引流在大面積皮膚缺損中的應用[J];海南醫(yī)學;2009年09期
9 游波;;川芎嗪治療深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臨床觀察[J];西南軍醫(yī);2010年05期
10 呂仁榮;霍然;韓立會;袁東亮;郭璇;傅洪濱;;游離植皮結合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難治性褥瘡創(chuàng)面[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9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鐘德才,郝劍,陶諫,劉賓,陳長安;Ⅳ度燒傷診斷的思考及治療體會[J];中華燒傷雜志;2005年05期
2 閆飛虎;;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皮瓣修復Ⅳ度燒傷創(chuàng)面[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4年03期
3 陶白江;曾丁;楊軍平;孫可;李桂水;田孝臣;胡小春;;治療Ⅳ度燒傷26例[J];中華燒傷雜志;2005年06期
4 葉勝捷;張文振;龐淑光;陳如俊;;帶蒂隨意真皮下血管網皮瓣修復手背或手掌合并多指Ⅳ度燒傷[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年23期
5 任秀清;姜波;周巖;李國壯;張作君;杜群;;眼部鐵水灼傷治療探討[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2年06期
6 牛錦程;徐慶連;劉子祥;王帥;;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下肢小面積Ⅳ度燒傷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年07期
7 王琴素;;角結膜堿灼傷162例臨床分析[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附眼科手術);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牛希華;婁季鶴;趙耀華;邱長虹;田社民;;手部Ⅲ、Ⅳ度燒傷的治療與康復[A];第四屆全國燒傷救治專題研討會燒傷感染救治新進展論文匯編[C];2006年
2 劉利平;張元海;蔣瑞明;葉春江;倪良方;夏文豪;;薄型皮瓣在手部Ⅳ度燒傷的應用[A];2012年浙江省燒傷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帥;中老年Ⅲ/Ⅳ度燒傷回顧性分析及其兩種治療方式的臨床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牛錦程;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下肢Ⅳ度燒傷中的應用及臨床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關機構
>安徽醫(yī)科大學
相關作者
>牛錦程 >王帥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大眾知識服務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下肢Ⅳ度燒傷中的應用及臨床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374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jyx/13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