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融合基因Z2A重組BCG的免疫學特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EB病毒融合基因Z2A重組BCG的免疫學特性研究
【摘要】:目的對EB病毒融合基因Z2A構建的重組BCG進行鑒定及免疫學研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檢測重組BCG中Z2A基因的表達;用重組BCG免疫小鼠,用ELISA方法檢測小鼠血清特異性抗體水平,采用乳酸脫氫酶法檢測小鼠的細胞免疫水平,評價重組BCG的免疫效果。結果重組BCG表達的蛋白能被血清BZLF1抗體(或LMP2A抗體)識別;ELISA檢測表明,重組BCG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當重組BCG細菌數(shù)為5×108個/只時,抗體滴度最高為17 600(186.5±6.7pg/ml);BCG對照組及PBS對照組對GT39細胞的殺傷率分別為(32.5±2.7)%和(22.8±2.3)%,重組BCG組為(62.7±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EB病毒融合基因Z2A重組BCG免疫效果良好,能刺激小鼠產(chǎn)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
【作者單位】: 濟寧醫(yī)學院病原生物學教研室醫(yī)學免疫學省級重點學科;嘉祥縣人民醫(yī)院皮膚病科;濟寧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系;
【關鍵詞】: 融合基因ZA 抗體 細胞免疫
【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ZR2012HM037) 濟寧市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項目(No.JN201208) 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nèi)訪問學者項目(2012)
【分類號】:R392
【正文快照】: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具有B淋巴細胞嗜性的皰疹病毒,屬皰疹病毒科γ亞科,是重要的DNA致瘤病毒。第一次EB病毒感染大多發(fā)生在兒童時期,感染者無明顯臨床癥狀,人一旦被感染將終身帶毒。在一生的任何時期體內(nèi)病毒若被活化,這種病毒就可能轉(zhuǎn)變?yōu)槟芤鹉[瘤等諸多疾病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孫華,姚X,陳云,周鋒;Induction of T-cell immunity against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umors by means of adenovirally transduced dendritic cell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年10期
2 薛慶節(jié);陳廷;朱偉;;EB病毒融合基因重組BCG穿梭質(zhì)粒的構建與鑒定[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9年12期
3 薛慶節(jié);王暉;李秀真;呂厚東;陳廷;朱偉;李士根;;EB病毒基因Z2A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與表達(英文)[J];中國病毒病雜志;2011年04期
4 薛慶節(jié);李秀真;呂厚東;朱偉;李士根;陳廷;;人GM-CSF與EB病毒LMP2A融合基因的構建與鑒定[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2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薛慶節(jié);呂厚東;梁衛(wèi)平;李秀真;朱偉;陳廷;;GM-SCF與LMP2A融合基因GC2A重組腺病毒載體的構建與鑒定[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年11期
2 薛慶節(jié);王暉;李秀真;呂厚東;陳廷;朱偉;李士根;;EB病毒基因Z2A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與表達(英文)[J];中國病毒病雜志;2011年04期
3 薛慶節(jié);李秀真;呂厚東;朱偉;李士根;陳廷;;人GM-CSF與EB病毒LMP2A融合基因的構建與鑒定[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2年11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朱偉;徐愛晶;羅兵;;EB病毒LMP2A和EB病毒BZLF1融合基因反轉(zhuǎn)錄病毒表達載體的構建[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年50期
2 孫華,姚X,陳云,周鋒;Induction of T-cell immunity against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umors by means of adenovirally transduced dendritic cell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年10期
3 薛慶節(jié);陳廷;朱偉;;EB病毒融合基因重組BCG穿梭質(zhì)粒的構建與鑒定[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9年12期
4 盧桂蘭;曹彬;馬建新;劉醫(yī)萌;張代濤;吳雙勝;楊鵬;王全意;;成人重癥肺炎患者EB病毒和人鼻病毒混合感染的病原學分子鑒定[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2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瑜;劉朝奇;魯?shù)裸y;曾毅;;人精漿、厭氧菌培養(yǎng)液在HSV-2誘導宮頸癌中的作用[J];中國病毒學;1992年01期
2 紀鳴;環(huán)孢菌素A對小鼠泡球蚴發(fā)病過程及特異性抗泡球蚴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的影響[J];國際醫(yī)學寄生蟲病雜志;1993年03期
3 甄宏;方峰;周玉峰;李革;董永綏;;T細胞免疫對小鼠星形膠質(zhì)細胞巨細胞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6年05期
4 譚文軍,吳金生,賴大年;白細胞介素-12在細胞免疫中的作用[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0年02期
5 毛群穎;兩種新型佐劑的免疫學研究及應用[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02年04期
6 魏江,盧賢瑜,陳淑惠,劉明方;小鼠胃內(nèi)和皮內(nèi)接種BCG免疫后抗結核細胞免疫的比較[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7 戴宇飛,李海山,冷曙光,程娟,牛勇,孫耀鋒,鄭玉新;T、B淋巴細胞及相應細胞因子在TCE誘發(fā)接觸性的過敏反應[J];毒理學雜志;2005年S1期
8 韓炳娟;王健偉;屈建國;韓金祥;洪濤;;輪狀病毒細胞免疫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6年05期
9 布曉坤;白虹;;沙眼衣原體感染免疫反應的研究進展[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10 李蕾;張萬江;;抗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免疫機制研究[J];醫(yī)學綜述;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婭婭;雷連成;潘風光;;結核病免疫作用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生物制品學分會中國微生物學會獸醫(yī)微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第三屆中國獸藥大會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戴宇飛;李海山;冷曙光;程娟;牛勇;孫耀鋒;鄭玉新;;T、B淋巴細胞及相應細胞因子在TCE誘發(fā)接觸性的過敏反應[A];中國毒理學會第四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徐勇靈;趙廣才;周同;李香蘭;;亞健康對細胞免疫影響的實驗研究[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蔣應明;陳國友;萬濤;李楠;張意;吳聰;曹雪濤;;HSP70為分子內(nèi)Th1佐劑的乙肝治療性DNA疫苗高效誘導體液和細胞免疫作用的研究[A];第六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杭賽宇;胡鶴娟;朱燕;馬震宇;閆石;吳士良;;人類多肽 N-乙酰氨基半乳糖轉(zhuǎn)移酶2抗原表位分析、抗體制備及亞細胞定位[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興安;程永娥;馬康濤;周愛儒;張乃衡;金光宇;熊炳坤;劉鵬;張澤松;肖慧娟;陳惠芳;馬治中;李曉濱;唐曉宇;周藕良;薛斌;;稀土化合物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增強及其抑癌作用10年研究[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7 周永生;樊雅莉;陳小野;張宇鵬;李玉梅;蔣小麗;鄒世潔;王肅;崔成德;;脾氣虛證動物模型規(guī)范化的初步研究——部分免疫功能方面[A];首屆中國中醫(yī)藥實驗動物科技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2年
8 賈俊峰;朱平;李曉燕;趙雯;樊春梅;王彥宏;;C57BL/6小鼠與DBA/1小鼠膠原誘導關節(jié)炎模型的建立和比較[A];第十屆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徐薇;岳艷;桂俊;熊思東;;佐劑的遞送與表達方式對基因疫苗誘導特異性免疫應答的作用[A];第六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譚昌耀;葉琳;蔣麗明;張鵬艷;胡波;Bror Morein;;Iscom佐劑增強含前S表位重組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原性[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副院長 顧建文;解讀生長素的雙向作用[N];保健時報;2008年
2 余海若;諾貝爾獎為何18次授予免疫學領域[N];大眾科技報;2004年
3 余海若;諾貝爾獎為何18次授予免疫學領域[N];大眾科技報;2004年
4 新華社記者 馮曉芳 張曉松;研制疫苗兩種方式[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5 張驍束 梅英;硒的藥理學研究[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6 孫迎基 譯;到底真兇是誰?[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2年
7 直尺編譯;健康新武器——D N A疫苗[N];科技日報;2002年
8 侯嘉 何新鄉(xiāng);硒的神奇功能[N];中國食品質(zhì)量報;2003年
9 朱國旺;宮頸癌HPV疫苗的研究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10 黃顯斌;治療性乙肝疫苗進入二期試驗[N];北京商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利軍;HBV核酸定量檢測試劑盒的研發(fā)及T細胞免疫水平的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2 高瑛瑛;HIV細胞免疫抗原的基因改造、表達及免疫效果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
3 彭桂英;多表位惡性瘧人工抗原M.RCAg-1的免疫保護效果評價及其免疫機制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4 赫兢;治療性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的基礎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5 靳彥文;核酸疫苗的基因佐劑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6 李小依;抗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單克隆抗體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89年
7 齊蔓莉;沙眼衣原體E型DNA疫苗的構建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6年
8 郭秀俠;凍干人用狂犬病脂質(zhì)體疫苗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孫兆增;水皰性口炎病毒反向遺傳重組載體的構建[D];吉林大學;2006年
10 王希良;布氏菌病新型疫苗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柴子奇;脂質(zhì)體流感疫苗的制備及免疫效果評價[D];吉林大學;2008年
2 王冰;惡性瘧原蟲次黃嘌呤—鳥嘌呤—黃嘌呤磷酸核糖轉(zhuǎn)移酶細胞免疫保護作用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3 王忠偉;瘧原蟲抗原特異的CD4~+T細胞免疫保護特異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4 蘇文全;改良聚肌胞在人用狂犬病疫苗中的佐劑作用[D];沈陽藥科大學;2008年
5 宋永煥;納米顆粒免疫刺激作用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6 楊冬;乙肝病毒RNA復制子疫苗、DNA疫苗的構建及其對小鼠免疫效果的比較[D];吉林大學;2005年
7 郭艷;CD8~+T細胞免疫壓力對丙型肝炎病毒進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劉燕瑜;Quil A、PICKCa對FMDV、PCV2-PRRSV DNA疫苗免疫增強作用的效果觀察[D];吉林大學;2012年
9 王亞軍;脂質(zhì)體流感疫苗的制備及免疫效果評價[D];吉林大學;2006年
10 任清;狂犬病毒糖蛋白DNA疫苗的構建及其誘導小鼠的免疫應答[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362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93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