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撒拉族人群21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
本文關鍵詞:青海撒拉族人群21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
更多相關文章: 短串聯重復序列 遺傳多態(tài)性 群體遺傳學 撒拉族
【摘要】:目的調查21個短串聯重復序列(STR)基因座在青海撒拉族人群中的遺傳多態(tài)性以及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遺傳學差異。方法采用國產AGCU21+1熒光標記復合擴增試劑盒,對青海省化隆縣甘都鎮(zhèn)120名撒拉族個體的靜脈血進行多態(tài)性檢測。并應用SPSS 13.0軟件分別與浙江漢族、寧夏漢族、拉薩藏族、湖北土家族人群進行21個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頻率分布差異分析。結果 21個STR基因座在120名撒拉族無關個體中的等位基因頻率介于0.0042~0.4917,基因型頻率介于0.0083~0.3750。個體識別能力介于0.796~0.948,雜合度介于0.650~0.817,多態(tài)信息含量介于0.590~0.810,非父排除概率介于0.355~0.630。累積耦合概率為1.75×10-20,累積非父排除概率為0.9999999。在21個STR基因座中,撒拉族人群與浙江漢族、寧夏漢族、拉薩藏族、湖北土家族人群分別在14、12、12、13個基因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21個STR基因座在青海撒拉族人群中具有較好的遺傳多態(tài)性,適用于該地區(qū)撒拉族人群的群體遺傳學、疾病相關基因篩選、法醫(yī)學個體識別等研究。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物證鑒定所;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刑事偵查支隊;南京醫(yī)科大學法醫(yī)學系;
【關鍵詞】: 短串聯重復序列 遺傳多態(tài)性 群體遺傳學 撒拉族
【分類號】:R394
【正文快照】: 短串聯重復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是廣泛存在于人類基因組中的一類遺傳標記,其核心重復序列為2~6 bp[1],具有高度多態(tài)性,是群體遺傳學、疾病相關基因篩選、法醫(yī)學個體識別等研究的重要工具[2]。本研究對青海省化隆縣甘都鎮(zhèn)撒拉族人群在D1GATA113、D1S1627、D1S1677、D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王振原,馬駿,徐永城,樊栓良,方俊邦;西安地區(qū)漢族人群13個STR基因座多態(tài)性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2期
2 吳微微;徐志成;郝宏蕾;呂德堅;應曉蘭;蘇艷佳;;浙江漢族人群21個非CODIS系統(tǒng)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調查[J];刑事技術;2010年03期
3 翁自力,袁義達,杜若甫;中國14個民族紅細胞血型座位的遺傳分化[J];遺傳學報;1990年04期
4 馬駿;巴華杰;張文杰;李開;;拉薩地區(qū)藏族人群17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丹妍;張丹媚;萬凌;呂靜;陳曉星;趙樂天;李練兵;;親子鑒定中Identifiler~(TM)系統(tǒng)15個STR基因座突變分析[J];癌變·畸變·突變;2011年03期
2 蔣鵬;尹洪濱;張研;李大宇;孫效文;;雄性普通黃顙魚與所保護受精卵間的親緣關系分析[J];動物學報;2008年05期
3 劉建利;趙海霞;;Chlex-100法快速提取甜瓜白粉病菌基因組DNA[J];北方園藝;2010年10期
4 魏天莉;李茜;程良紅;鄒紅巖;鄧志輝;;Y-STR及HLA-A、-B、-DRB1基因分型在二聯體親子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09年04期
5 宋興勃;范紅;李永生;周易;張磊;陸小軍;王軍;葉遠馨;應斌武;;四川漢族人群15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9年12期
6 唐秋萍;楊向萍;章雅清;;海南地區(qū)漢族15個STR基因座群體遺傳學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0年06期
7 范麗安,許玲娣,楊玨琴,姚芳娟;云南傣族、彝族和上海漢族人群中Miltenberger復合物頻率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1997年01期
8 秦國慶,常洪,孫金梅;固原黃牛群體遺傳變異的研究[J];黃牛雜志;1994年S2期
9 沈曉燕;于海洋;;如何正確認識DNA證據[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陳健剛;付志敏;石鳴;張建忠;史繼偉;張麗萍;;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哈薩克族人群15個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J];重慶醫(yī)學;2011年3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丹妍;張丹媚;萬玲;呂靜;陳曉星;趙樂天;李練兵;;親子鑒定中Identifiler~(TM)系統(tǒng)15個STR基因座基因突變分析[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2 周偉芬;;論DNA鑒定的概率和邏輯理論依據[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曉文;微衛(wèi)星標志物在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03年
2 許銘炎;四川彝族、新疆維族HLA-B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及其應用研究[D];汕頭大學;2004年
3 王剛;Fe_3O_4/SiO_2復合粒子的制備及其在DNA提取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5年
4 梁克偉;多巴胺D2、D3和D4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精神分裂癥關聯性及法醫(yī)學和人類遺傳學意義[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5 裴黎;毒品原植物大麻DNA檢測技術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鄧瓊英;廣西仫佬族的體質人類學和群體遺傳學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袁瑞;子宮內膜雌激素受體a基因多態(tài)性及表達與原因不明月經過少的關系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鄭華;DNA分析儀熒光信號采集與處理系統(tǒng)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張偉;雌激素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原發(fā)性肝癌的關系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10 樂愛文;子宮內膜雌激素受體β基因多態(tài)性及表達與原因不明月經過少關系的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洪美;應用SNP敏感性分子開關檢測線粒體DNA編碼區(qū)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王磊;GATA165B12,DXS6800,GATA31E08基因座多態(tài)性及其熒光標記復合擴增體系的法醫(yī)學應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黃書琴;河南漢族人群15個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法醫(yī)學應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4 紀志賓;兩個山羊品種分子系譜的構建及家系遺傳特征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田華;桉樹4個種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及STS標記開發(fā)初探[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6 李芳;基于磁性微粒的法醫(yī)樣本DNA純化[D];西北大學;2011年
7 劉芳;建立LCM分離精子細胞的DNA檢測方法及其法醫(yī)學應用[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張小芳;基于微衛(wèi)星的亞洲黑熊個體識別技術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朱典;顯微捕獲聯合低體積擴增細胞標識與法醫(yī)應用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侯偉光;山東漢族17個Y染色體STR遺傳多態(tài)性調查及姓氏淵源研究[D];遼寧醫(yī)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志強,李永紅,李震海,趙彩霞,紀尚起,接貴祥,于豐欽;青島地區(qū)漢族人群13個STR基因座的頻率分布及法醫(yī)學應用[J];法律與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2 吳微微,徐林苗,朱虹輝,應宗敏;浙江漢族人群9個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調查[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1年01期
3 徐振波;杜舟;王傳海;李曉斌;胡海洋;賴躍;;DNA數據庫大樣本量檢驗的自動化應用[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6年04期
4 郝宏蕾;吳微微;潘立鵬;徐向春;鄭小婷;;浙江漢族人群15個STR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06年05期
5 楊電,劉超,彭汝標,劉長暉,潘遠義;南方漢族、黎族人群15個STR基因座頻率調查[J];法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6 李菁;染色體STR遺傳標記在親緣鑒定中的應用[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4期
7 李菁;中國漢族群體與非漢族群體DYS385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5期
8 康龍麗;章曉風;劉凱;趙健民;;西藏藏族15個STRs位點多態(tài)性及其與其他民族群體的遺傳關系[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9期
9 劉世明;王曉勤;余滿堂;;青海藏族群體8個STR位點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李寧;蘇玉虹;席煥久;任甫;朱寶芹;溫有峰;;拉薩市藏族人群15個STR基因座多態(tài)性的研究[J];遺傳;2006年1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威;張亮;李巖;徐飛;;人類短串聯重復序列(STR)及其研究進展[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2 鄧瓊英,郭靈,徐林,汪萍;廣西仫佬族3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J];解剖學雜志;2005年04期
3 戚其瑋,張紅巖,常云飛,徐俐,馬守中;青島地區(qū)D6S477等五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5年04期
4 曹林枝;滕少康;趙麗娟;黃世寧;黃昌盛;;廣西黑衣壯族D2S1338,D8S1179,D18S51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J];解剖科學進展;2007年01期
5 石瑩;田綠波;陳肖瀟;樊學軍;楊雨;;人類短串聯重復序列(STR)的研究進展[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10年12期
6 王亞男;王應太;廖世秀;楊艷麗;張朝陽;康冰;;河南漢族群體3個STR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年02期
7 丁浩強;葉欣;羅廣平;陳揚凱;;廣州地區(qū)漢族群體15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1年06期
8 曹林枝;滕少康;黃世寧;汪萍;黃昌盛;陳祖聰;;廣西黑衣壯族D6S477、D18S865、D19S400、D20S161的遺傳多態(tài)性[J];解剖學雜志;2007年05期
9 喬可;沈靚;賴江華;;DXS6804基因座等位基因分型標準物的克隆制備及其群體遺傳學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年05期
10 鄧世雄;陳偉;;重慶土家族群體15個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寧;蘇玉虹;席煥久;任甫;黃克強;肖艷杰;溫有峰;李春山;李長勇;王鯤;成建國;;西藏藏族人群15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A];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黃艷梅;楊保勝;;中國北方漢族群體9個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3 王琳;王毅;馬旭;;D21S11、PentaD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在唐氏綜合征基因診斷中的應用研究[A];第六次全國醫(yī)學遺傳學學術會議文摘匯編[C];2005年
4 鄧志輝;李茜;吳國光;曾健強;盧亮;朱為剛;楊寶成;;9個短片段長度Y-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法醫(yī)學應用[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四屆輸血大會論文集[C];2006年
5 黃艷梅;祁英杰;楊保勝;童大躍;伍新堯;;7個Y-STR基因座在中國2個少數民族群體中的遺傳多態(tài)性[A];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楊春;巴華杰;高志勤;趙漢清;余海鷹;施建安;過偉;;15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與沖動暴力行為的關聯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王輝;胡亞冬;董曉梅;王春慧;李麗雄;晏路標;周平;童新燈;施玲玲;肖忻;朱托夫;周伯平;;中國漢族正常人群DC-SIGN和DC-SIGNR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A];第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傳染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歐陽冬生;陳小平;劉潔;韓興梅;陳國林;何楠;王丹;周宏灝;;中國人群中CYP1A2基因G-2964A和C734A遺傳多態(tài)性的民族差異[A];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9 高超;王懷立;羅強;盛光耀;周建華;高鐵錚;;河南漢族人群X染色體微衛(wèi)星DXS16的遺傳多態(tài)性[A];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鄒潔;朱遠雁;沈鋼;;基于15個短串聯重復序列基因座分型技術的湖北土家族與漢族群體遺傳結構及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五屆輸血大會論文專集(摘要篇)[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永紅;HIV:令人吃驚的突變高手[N];醫(yī)藥經濟報;2002年
2 記者 易運文;“千人計劃”解密人類生老病死[N];光明日報;2010年
3 薛開先;基因組學研究對中醫(yī)現代化的啟示[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1年
4 衣曉峰;黑龍江省漢族人群HLA基因分型明確[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5 李斌;藥效為何因人而異[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6 張玫、高揚;合力繪制人類基因組遺傳整合圖“中國卷”[N];人民日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衣曉峰邋靳萬慶;黑龍江漢族人群HLA基因分型研究完成[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8 欣華;中科院啟動“炎黃計劃”[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9 李 斌;同一種藥物藥效為何因人而異[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 童岱;千人基因組計劃:向個體化醫(yī)療挺進[N];北京科技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趙春霞;基因序列變異分析的方法研究及其臨床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顏靜;人類21號染色體新STR遺傳標記的法醫(yī)及醫(yī)學遺傳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黃海花;中國南方沿海及北方內陸食管癌高發(fā)區(qū)人群的遺傳背景研究—來自Y染色體的證據[D];汕頭大學;2008年
4 李建榮;圓錐動脈干畸形遺傳學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5 丁克越;不同單倍型塊定義在單倍型塊結構推斷與htSNPs選擇中的效應[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4年
6 袁方;基于HLA三維結構模建預測GVHD的基礎與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0年
7 秦建華;基于分子和細胞水平的微流控芯片診斷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陳燕芬;布魯氏菌中國分離株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戚其瑋;青島地區(qū)漢族群體STR基因座D1S549、D3S1754和D12S375的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青島大學;2002年
2 馬威;中國東北漢族群體3個miniSTR基因座D10S1248、D14S1434和D22S1045的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陳輝;河南漢族群體短串聯重復序列的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4 張戎;太原漢族人群17個Y-STR基因座等位基因頻率及遺傳關系[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陳偉;重慶漢族、土家族STR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陳金平;南昌地區(qū)漢族人群TPOX等6個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江西醫(yī)學院;2005年
7 郭辰虹;寧夏地區(qū)回族和漢族群體遺傳結構分析[D];寧夏大學;2005年
8 阮妹芳;廣西侗族群體三個STR基因座的遺傳多態(tài)性[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1年
9 滕少康;廣西毛南族人群CSF1PO,TPOX,,TH01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10 孫莉;河南漢族STR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在同胞鑒定中的應用[D];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365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73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