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外溝通性靜脈通道的研究進展
發(fā)布時間:2021-07-26 18:09
目的總結顱內外溝通性靜脈主要通道的結構功能和臨床意義的相關研究進展。方法以"vertebral venous plexus" "pterygoid venous plexus" "emissary vein" "diploic venous" "extracranial venous outflow"以及"椎靜脈叢" "翼叢" "導靜脈" "板障靜脈" "顱外靜脈引流"為關鍵詞,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等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1957年1月—2019年1月國內外有關顱內外溝通性靜脈通道研究的文獻,對該通道主要的結構功能及臨床意義進行總結分析。結果共檢索到文獻518篇,按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最終納入35篇英文文獻。導靜脈、板障靜脈、靜脈叢相互溝通并與顱內靜脈竇溝通,形成顱內顱外靜脈廣泛的吻合交通。利用MR、CT等成像技術可明確病變與這些顱內外溝通性靜脈通道之間的解剖關系,這對經鼻內鏡顱底手術及神經介入手術具有重要價值。這些靜脈通道還參與了顱內壓調節(jié),并可能與多發(fā)性硬化、老年癡呆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關。結論了解顱內外靜脈主要通道的結構功能及其與顱內病灶之間的關系,...
【文章來源】: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20,25(04)
【文章頁數(shù)】:5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靜脈側支回流在多發(fā)性腦靜脈竇血栓病中的作用(附89例分析)[J]. 王君,李寶民,李生,曹向宇,劉新峰,馬玉棟,張阿蘭.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06(07)
本文編號:3304086
【文章來源】: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20,25(04)
【文章頁數(shù)】:5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靜脈側支回流在多發(fā)性腦靜脈竇血栓病中的作用(附89例分析)[J]. 王君,李寶民,李生,曹向宇,劉新峰,馬玉棟,張阿蘭.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06(07)
本文編號:33040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33040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