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氏瘧原蟲和夏氏瘧原蟲混合感染宿主免疫應答特點與病理損傷的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約氏瘧原蟲和夏氏瘧原蟲混合感染宿主免疫應答特點與病理損傷的相關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PyXL和PcAS混合感染 免疫應答 病理損傷
【摘要】:目的探討致死型約氏瘧原蟲(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和夏氏瘧原蟲(Plasmodium chabaudi AS,PcAS)混合感染宿主免疫應答特點與病理損傷的相關性。方法分別用Py17XL、Pc AS和Py17XL+PcAS感染BALB/c小鼠,計數(shù)紅細胞感染率;于感染后0、1、3、5、8、10、12和15d處死小鼠,取脾,制備脾細胞懸液,培養(yǎng)后采用ELISA檢測脾細胞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分別于感染后3、5、8d尾靜脈取血,肝素抗凝,短暫離心后采用高純度DNA提取試劑盒抽提DNA,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蟲負荷。結果 Py17XL單獨感染和Py17XL與PcAS混合感染小鼠IFN-γ水平分別在感染后第3d和5d升高,PcAS單獨感染第5d小鼠IFN-γ水平是相同時間點Py17XL和混合感染小鼠的3倍;Py17XL單獨感染和混合感染小鼠IL-4水平分別在感染后第3d和8d升高,PcAS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10d達峰值(P0.01),此后回落,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PcAS感染小鼠原蟲血癥水平上升緩慢,于感染后第9d紅細胞感染率達峰值,隨后迅速下降,于感染后第14d自愈,小鼠生存率為100%;Py17XL感染小鼠原蟲血癥水平迅速升高,于感染后第5d紅細胞感染率高達(50.57±9.12)%,小鼠于感染后第5d及次日全部死亡;混合感染小鼠原蟲血癥水平迅速升高,感染后第5d達峰值,第9d小鼠全部死亡。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混合感染小鼠以Py17XL增殖占優(yōu)勢。結論抗瘧保護性免疫依賴Th1和Th2型免疫應答的有效建立和協(xié)調(diào)過渡,免疫應答的模式與宿主病理損傷的程度密切相關。同時提示混合感染的BALB/c小鼠應答模式與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應答模式相同。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中國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佳木斯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佳木斯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一科;
【基金】:黑龍江省教育廳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No.1155G55)
【分類號】:R392
【正文快照】: 瘧疾是通過蚊媒傳播的嚴重的寄生原蟲感染性疾病。據(jù)WHO報告,全球約40%的人受到瘧疾威脅,每年約3.5億~5億人感染,因瘧疾而死亡的兒童可超過100萬[1]。研究證實,不同種屬瘧原蟲混合感染在發(fā)展中國家較普遍,尤其在瘧疾流行區(qū),惡性瘧原蟲同時伴隨間日瘧原蟲或三日瘧原蟲混合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薛純良;瘧疾時的免疫復合物及其免疫病理學作用[J];上海免疫學雜志;1984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秦亞恬;被動免疫:增強對混合抗原免疫應答的方法[J];國際生物制品學雜志;1986年01期
2 戴若平;姚學軍;陳敏誨;陳曉;;郎格罕細胞抗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作用的實驗研究[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1989年01期
3 王穎;;Ribi Immunochem佐劑顯著提高瘧疾疫苗的免疫應答反應性[J];生物技術通報;1991年10期
4 吳廣利;;乙型肝炎病毒變異與宿主免疫應答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1994年04期
5 彭聿平,邱一華,張清泉,,李炳源,王健鶴;免疫應答期間淋巴器官內(nèi)5-羥色胺代謝的變化[J];免疫學雜志;1995年02期
6 ;人體病毒學(致病病毒學)[J];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yī)藥衛(wèi)生);1997年05期
7 陳路,魯亞蓉;免疫應答過程中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事件[J];成都醫(yī)藥;1999年04期
8 ;免疫細胞生物學[J];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yī)藥衛(wèi)生);1999年02期
9 ;免疫細胞生物學[J];國外科技資料目錄(醫(yī)藥衛(wèi)生);1999年08期
10 鄧永岳;HBV和HCV感染的免疫應答[J];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仕善;吳少庭;張仁利;高世同;黃達娜;余新炳;;重組弓形蟲GRA8的表達及其誘導的免疫應答[A];全國新出現(xiàn)傳染病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4年
2 李偉毅;劉照平;;高表達FasL的Sertoli細胞在睪丸局部感染時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A];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學術大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王百忍;金亮;鄺芳;王曦;段曉莉;王凌;鞠躬;;催產(chǎn)素與免疫應答關系的研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4 張顯彬;王海隆;馮興華;;Toll樣受體的研究進展[A];第十一屆全國中醫(yī)風濕病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6年
5 楊恒麗;李端;姬新穎;王平忠;潘蕾;連建奇;徐哲;王偉;賈戰(zhàn)生;;TLR7蛋白在DC2.4細胞的誘導表達及其介導的免疫應答[A];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國熱帶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6 石卓;舒強;方向明;;β-防御素在機體免疫應答中的作用[A];浙江省免疫學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袁仕善;吳少庭;秦莉;張仁利;高世同;黃達娜;余新炳;;SARS冠狀病毒N蛋白的表達及其誘導的免疫應答[A];全國新出現(xiàn)傳染病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4年
8 黃金波;胡麗華;;Tim家族在免疫應答中的作用[A];第四屆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李洋;李英楠;張鳳山;趙育松;姬野國佑;濱野真二郎;;基于LACK蛋白的不同DNA疫苗誘導的免疫應答研究[A];全國自身免疫性疾病專題研討會暨第十一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吳憶;馮輝;鄭麗;劉軍;馬世紅;曹雅明;;CD4~+CD25~+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在P.yoelii感染早期BALB/c和DBA/2小鼠的應答差異[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金志;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抑制敗血癥休克的新機制[N];大眾科技報;2008年
2 余志平;抗RSV感染研究聚焦免疫應答[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3 記者 呂賢如 范又;我國艾滋病疫苗I期臨床研究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N];光明日報;2006年
4 錢錚;抑制性T細胞抑制免疫應答的機制被發(fā)現(xiàn)[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7年
5 莫大;“處女疫苗”的誕生[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6 記者 唐先武邋特約記者 肖鑫;我科學家發(fā)現(xiàn)免疫應答與調(diào)控的新型分子機制[N];科技日報;2008年
7 韓成;一個基因缺陷導致兩種免疫病[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8 余志平;糖類抗癌疫苗癌癥聚糖診斷 和 共同聚焦糖基化變化[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9 直尺編譯;健康新武器——D N A疫苗[N];科技日報;2002年
10 ;促進生命科學領域跨學科交流[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紅;HBV蛋白相關免疫應答致HBV轉基因小鼠肝組織病理損傷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2 巴月;HBV DNA免疫引起多器官病理損傷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04年
3 林莉;miR-145促進天然免疫應答中巨噬細胞產(chǎn)生白細胞介素10及其表觀遺傳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劉志華;用腺病毒載體介導的基因轉移研究HBV/C區(qū)熱點變異對小鼠免疫應答的影響[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2年
5 李s
本文編號:12076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1207638.html